學校允許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隨市場、顧客和上級機關的要求的變化及時按原程序進行修改更新。
采購
(1)采購過程。
學校確保采購的各類教學物資符合教育教學管理的需要。應根據適合學校要求提供產品的能力評價和選擇供方。采購的範圍包括:教學、科研活動所需的設施、設備、材
料(包括硬件和軟件,如:教材、教具辦公用品等)和必要的服務(通訊、運輸等)。
(2)采購信息。
學校所需采購的內容均需與供方明確達成一致,必要時形成書麵要求。適宜時包括:
①物品或服務的批準要求;
②人員資格要求;
③售後服務要求。
(3)采購產品的驗證。
為確保采購的物品或服務滿足規定的采購要求,學校安排專人實施檢驗活動。
生產和服務提供
(1)生產和服務提供的控製。
學校確保在受控的條件下進行教學活動和服務提供,根據培養目標進行管理:
①學生日常管理采用準軍事化管理辦法,包括一日常規,內務衛生等製度(見《在校生管理程序》;
②教學管理按《教學實施控製程序》《實踐性教學管理程序》《教學準備管理程序》實施控製;
③質量考核按《教學質量檢查程序》《質量記錄管理程序》實施控製;
④畢業檢驗、發證按《學生畢業就業管理程序》實施控製;
⑤教學設備使用按《教學物品管理程序》實施控製;
⑥培訓學員的管理按《培訓工作管理程序》實施控製。
(2)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的確認
由於教學服務產品的特殊性,學校實施一係列管理控製程序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學校通過以下方法控製教學過程:
①事先策劃教學過程並經過評審;
②對教學過程進行檢查,並多方麵收集信息予以分析,及時采取改進措施;
(3)對從事教學的教師資格進行確認;
標識和可追溯性
(1)學生的標識,通過其學號實現,經學校錄取的學生均取得唯一學號;
(2)學校建立學籍管理製度,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操行考核、健康狀況及獎懲予以記錄,並實行統一管理;
(3)學期使用的工作計劃、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試卷、課表、活動表等教學活動文件統一歸檔編號予以標識。
(4)統計教師工作量,歸集教師年度總結,以實現對教師授課資曆效果的標識和可追溯性。
與此有關的程序文件有:《在校生管理程序》《學生德育管理程序》《培訓工作管理程序》《學生畢業與就業管理程序》《教職工管理程序》等。
顧客財產
學校對於顧客財產進行妥善管理與使用,當發現其丟失、損壞或不適用時,應及時報告顧客並保存記錄。顧客財產通常包括:
(1)學生繳納的、用於購買教材等的雜費;
(2)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產品防護
學校對教育、培訓服務及服務對象提供必要的防護,包括在校內教學、培訓,校內外實踐性教學等各環節。
監控和測量裝置的控製
(1)試卷按教學大綱的要求組織命題,試卷的打印、封卷、領用、拆卷、批閱、存檔按程序辦理,並嚴格遵守保密製度;
(2)校逐步完善各學科的試題庫,對主要學科實施教考分離;
(3)各種檢測設備(包括軟件)有專人負責維護,保證處於適用狀態。
與此有關的程序有《教學實施管理程序》。
5.質量管理體係的測量、分析和改進
總則
學校對教學培訓質量分平時、期中、期末的進行測量和分析,通過測量以獲得與質量管理體係有關的數據和信息,判斷教學培訓質量的符合性,並作為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係有效性的基礎。
監控和測量
(1)顧客滿意。
學校對於顧客(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等)的滿意程度進行不斷的調查,包括走訪、問卷調查等。學校獲得顧客滿意度的測量方法有:
①長期接收和統計顧客的投訴;
②每年召開學生家長會議;
③利用學生實習做好問卷調查;
④適宜時發放各類調查表等。
具體要求見《學校外部溝通管理程序》《教學質量檢查管理程序》等。
(2)內部審核。
學校按《內部審核程序》由具內審員資格的人員每年至少一次進行客觀公正的內部質量體係審核。通過內審,確定質量體係是否符合策劃的安排、國際標準的要求及質量體係文件規定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實施和保持,及時消除發現的不符合項及其原因,對所采取的措施進行跟蹤驗證並保存記錄。審核報告提交管理評審會議討論。
內審員回避審核他們自己的工作。
(3)過程的監控和測量。
學校製定並實施《教學質量檢查管理程序》《教職工管理程序》《教學實施控製程序》等對質量體係的過程進行監視與測量,切實掌握各管理環節的質量狀況,以確認教學活動實現預先策劃結果的能力。在未能實現預期的效果時,及時采取措施。
(4)產品的監控和測量。
對於教學和培訓工作各階段效果的檢查與考核,視同產品的監視與測量。學校製定並實施《教學質量檢查管理程序》《在校生管理程序》《學生畢業與就業管理程序》《學籍管理規定》和《培訓工作管理程序》等,對學生(學員)是否達到畢業、升學、就業推薦要求及培訓合格結業等作出考核和評價。
不合格品的控製
(1)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操行評定和健康狀態按《學籍管理規定》鑒定不合格學生;
(2)對於未能達到教學合格要求的學生、課程等采取補課、補訓等措施;
(3)對補救無效的不合格學生采取留級、退學或開除學籍等處理。
數據分析
學校確定、收集和分析適當的數據資料,以驗證質量體係的適宜性與有效性,及何處可對質量體係進行持續改進。用於分析的數據來自於:
(1)對用人單位使用畢業生情況的調查結果;
(2)質量目標的完成情況,包括教學服務符合學生要求的程度;
(3)各類檢查、考核的信息;
(4)各類投訴信息的統計。
以上信息可在管理評審時進行評價,也可在其它場合(如有關會議)進行分析。
改進
(1)持續改進。
學校通過日常或定期的對顧客滿意、體係運行狀況、工作過程、質量目標的實現等的測量和分析,不斷尋找改進的方向和機會,以持續保持質量管理體係的有效性。
(2)糾正措施。
外部質量投訴處理、內外部質量審核中發現的不合格項、各職能部門日常工作中的不合格項以及不合格的學生/學員,均的相關責任處室和相應規章及時進行糾正,以防止其再次發生。學校製定並實施《內部質量審核程序》《糾正和預防措施程序》。
(3)預防措施。
通過對內部質量審核報告、學生考核情況、日常教學檢查與教師工作評估結果、顧客投訴等進行分析,及時消除潛在的和可預見的不合格項,並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以防止其發生。
6.學校質量管理體係的具體實施
構建管理質量體係,學校應以改進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切入點,通過建章立製,開展教學質量評價和診斷活動,分析利用評價結果,獎勤罰懶,逐步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思想方法和體現教育教學質量保障思想的一係列措施引進學校管理體係,逐步構建高質量的教學管理體製。
加強學校質量文化建設
全麵質量管理強調通過培養質量文化來實現質量的穩步提高。在學校培育和發展質量文化,是對質量保障係統的必然要求。為此,學校應針對學校的實際,利用各種機會,強調教學質量對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明確質量是學校生存之本的信念,使全體教職工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的意識;大力進行校史教育,充分發揮校友中的佼佼者在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各條戰線所取得的優異成就對教職工和學生的積極影響,明確學校師生“在教學的各個領域均有優異表現”的教學質量觀;以“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為口號,確立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質量管理指導思想,為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努力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形成有利於教學質量進步的組織文化氛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在影響教學質量的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在於提高學校全體教師的素質。因為學校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全體教師的參與、組織、落實,教師的道德素質,愛崗敬業精神,工作態度,工作能力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針對學校教師流動頻繁,青年教師居多的實際,首先注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下大氣力提高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道德素質和敬業精神,強化對教師質量意識和質量責任感的教育。其次,大力抓好教師的繼續教育(包括校本培訓),鼓勵和支持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積極參加自考、電大、函授等形式的學曆教育,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並對學有所成的教師給予獎勵,為學校的發展進行智力投資和人才儲備。第三,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研究教法,指導學法,努力提高教學能力。要求青年教師力爭用兩年到三年時間,實現從“教好一門課,帶好一個班”向“學有專攻,教有所長”的目標過渡,盡快成為學科教學的行家裏手。
優化教學過程管理
教學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渠道。在常規教學中,學校應注重優化教學過程管理,堅持以人為本,麵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新課標準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點,積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明確教學目標,突出綜合性;
(2)組織教學內容,突出係統性;
(3)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多樣性;
(4)加強學科聯係,突出協作性。要求各年級,各學科教師之間要加強溝通和協作,形成教育合力,力保各年級,各學科全麵均衡發展,力戒偏科現象的發生。通過這些措施,促進教師的快速成長和學生素質的全麵發展,進而推動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加強教科研活動,實施科研興校
要大麵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除繼續加強常規管理外,根本的出路就是教育科研,盡快在學校形成學教育,學科學,搞研究的良好氛圍,通過管理和科研兩條渠道,保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上檔次,上水平。為此,學校多年來重視加強教科研工作,要求每位教師在一學期中上一堂有價值的公開課,並由教研組、教導處組織聽課教師認真進行評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同時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定期撰寫教學反思報告,自覺分析自己的教學思想、方法和效果,主動探究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鼓勵教師積極參加鎮、縣、市、省組織的教研活動,積極撰寫教科研論文,支持教師將其研究成果運用於日常教學實踐,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實行教學質量目標管理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