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根據學生知識實際,在教學中實行教學質量目標管理製度。
(1)實施分層優化教學:即在初一年級重點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對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實現中、小學教學工作的有效對接。在初二年級,全力夯實基礎,蓄勢待發。在初三年級,實行因材施教,培養、提高學生的能力,既使學生吃得了,又使學生吃得飽,吃得好,努力做到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2)實行單元目標教學法:即在各學科教學中,實行防檢結合,適時分析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並采取措施加以控製,盡可能把質量問題消滅在發生之前或產生影響前。同時在各單元結束時,進行目標檢測,了解、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矯正,不留缺口和隱患。
強化教學質量責任製
為了確保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學校根據質量目標,可建立縱向銜接,橫向協調的質量責任體係。
(1)對學校管理人員進行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增強教育合力,並要求班子成員一律先身士卒,深入課堂教學第一線,並保證以較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號召教師向我看齊。
(2)對教師實行學科教學循環製,這樣既明確了教師的職責,又減少了互相扯皮,推諉現象的發生。
(3)加強學校行政係統的質量管理責任,加大職能部門對教學質量的管理力度。教導主任、教研組長定期聽課,采集課程質量信息,了解各學科教學質量狀況,幫助教師診斷質量問題,共同探討改進的方法。
(4)建立學生質量反饋製度: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對改進教學質量的意見和建議,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學科教學質量評價和舉行學生、學生家長座談會等方式收集教師教學質量有關信息,鼓勵教師通過學生提供的質量信息改進教學工作。對工作責任心不強,學生、家長滿意度不高的教師,責令限期改正,必要時對其所授課程予以調整。
(5)製定質量考核獎懲製度,明確規定質量考核的範圍、標準、時間、方式和方法,獎懲細則和方法。
以上措施能極大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形成以教學工作為主,以做好本職工作為榮,在教學崗位上出成績,出成果的良好風氣。學校還應以鼓勵質量進步、獎勵質量成就為導向的新的人事、分配製度的建立,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通過上述各項教學管理措施的實施,學校能夠逐步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管理的組織係統,形成以學校管理係統為依托,以科任教師為主體,以質量評價為主要手段的教學質量活動體係。營造出人人關注教學質量的校園環境,以保證教學質量不斷穩步提高的體製。
7.質量管理體係的管理製度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教學質量的管理,統一由教務處負責。為加強教學質量管理,特擬定如下主要製度:
教案檢查製
教務處於開學時對每個教師的教案進行檢查,蓋章後返任課教師執行。一學期中,教務處還要不定期的對教案、教學進行抽檢。
聽課製
校級領導、部門負責人均應製定聽課計劃。一般要求教務主任、教研組長、教師每期互相聽課二節以上,聽課前要了解教學進度、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聽課時做好聽課記錄,聽課後查對教案,與任課教師交換意見。
師生座談會製
按照不同要求,由教務處每學期至少分別召開教師、學生(或學生家長)座談會各一次,聽取對教師教學和學校教學管理方麵的意見,作為對教師業務考核和改進教學管理的依據之一。
作業試卷抽查製
教務處要有計劃地抽查教師對作業的布置和批改情況,查閱試卷(考試工作)和考查登記薄,檢查試題內容,判分情況及教學效果,使每位教師和作業、試卷批改受抽查一次,並作好記錄,必須時舉辦作業(工件)展評活動。
學生評教製
每學期分學科或按班級,由教務處召集課代表及各學生填寫“教學情況調查表”,由教務處收集統計、彙總(注意保密)送校領導掌握。
畢(結)業統考製
學生畢業考試,每門學科最後一學期的結業(結束)考試,原則上都參加區、市教委統考或由學校組織統考。以期評成績作為學生畢(結)業成績。
信息反饋製
考試後教師要進行試卷分析,一單元教學結束後,教師應進行作業分析,及時向學生進行考試總結和單元作業總結,學生獲得信息後可產生良好的改進提高效果;學校在有條件時可每隔一年召開一次往屆畢業和畢業生使用單位座談會(書麵調查也可),聽取對學校教學工作和畢業生質量和意見,從中研究探討教學改革途徑。
教學工作總結製
學校對於每年畢業班級和畢業(結束)學科,都應由教務處、班主任、任課教師認真總結、撰寫有關資料和教學專題論文。這些工作總結、論文可作為聘任教師的依據之一。
8.質量管理體係的教學工作製度
基本要求
要認真貫徹執行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方針,麵向世界、麵向現代化、麵向未來,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的原則,加強教學理論的研究,深化改革,全麵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原則
(1)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2)與發展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3)教法與研究學法相結合的原則。
(4)全體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
(5)守則與靈活多樣相結合的原則。
製定教學計劃
(1)計劃前,年級備課組所有教師要做到三個熟悉。
熟悉教學大綱:明確本科教學目的任務,了解教學內容的安排,弄清本科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熟悉教材:通讀教材,理解教材的內在聯係,明確各章節在整體中所處的地位,明確本學期的教學要求和教學重點、難點。
熟悉學生:主要熟悉學生“雙基”、“能力”、“學風”、“方法”四個方麵的情況。
(2)教學計劃要具備以下內容:
①對教材內容、實驗的補充、刪減或改進意見。
②提出落實教學任務要求,提高質量的改進措施和意見。
③教學進度,課時安排。
④“尖子學生”“學困生”的跟蹤培養措施。
備課
(1)教師必須認真備課。熟悉大綱、通覽教材,寫出教材分析,總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結構層次,教學指導思想及方法。
(2)一般應包括教學目標、要求、重點、難點、方法、步驟、作業、課後小結等,做到備學生、備教材、備方法,做到個人備課與同科同年組教師集體備課相結合,平時提前備一周的課。
(3)要做好教具、演示、實驗等一切準備工作。
課堂教學
(1)認真組織教學。堅持由始至終全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特別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教學原則: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理論聯係實際、直觀性、啟發性、循序漸進、鞏固性、因材施教等。
(3)每一節教有目的,練有中心,學有效果,觀點正確,精講多練,避免滿堂灌。
(4)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板書有計劃,書寫工整、規範。
作業
(1)練習題目要慎重選擇,要符合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
(2)要及時批改。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上的漏洞和缺陷,及時進行補救。要堅持教師全部批閱,學生自己改正的方法。教師的全部批閱要起到三個作用:
①學生是否按時交了作業,按要求做了作業。
②大多數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要及時在課堂上進行講評、彌補。
③個別學生的錯誤應認真分析,全麵細致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缺陷。
(3)學生在學完一章(一個單元)後,將作業裝訂成冊,前邊附上小結,交教師批閱。
(4)在每次作業中的問題,教師應做記錄和分析。如發現關鍵性或普遍性的問題應及時在班級進行講評,彌補缺陷。然後再留作業進行鞏固。
(5)科的學生作業練習,要按本學科的規範要求,嚴格訓練,培養出好的學風和習慣。
成績的考核
(1)學習成績的考核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自己教學狀況的重要反饋渠道,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成績考核包括平時、階段、期中、期末考核及學期、學年成績評定。
(2)成績考核由教導處統一管理。每學期初上課前教導處發各科成績冊,用以登記學生的平時成績,作業成績及各類考核成績。
(3)成績包括作業、提問、小測驗、作文、實踐、製作等項。
(4)測驗,期中測驗和期末考試納入學期教學計劃。每學期不超過4次,階段測驗隨堂進行,試卷分A、B卷,不排監考,也不必調課統一進行。期中、期末考核由教務處統一安排時間、地點和監考。
(5)期末要在教務處統一組織下對所有學科進行考試或考查。
(6)檔案的成績不允許修改。
輔導
(1)輔導指在規定的教學課時以外,給個別學生補課、解答問題、指導練習等教學活動,是全麵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輔助手段。
(2)輔導要因材施教,要有目的、有準備、有重點地進行。提倡教師主動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3)統一安排的語文、外語早讀,其它學科的輔導,任課教師要按時組織學生進行。
(4)分優秀生輔導可和學科競賽相結合。
(5)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集體輔導,要由年級組統一安排。
課外活動
(1)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其個人才能愛好和特長的重要場所。指導好課外活動是學校及教師的職責。
(2)活動包括思想教育活動、選修課、學科課、興趣小組、體育鍛煉、運動隊訓練、文藝社團活動、運動會、科技節、藝術節活動、社會實踐及軍訓活動,分別由教導處、政教處和藝體處安排及具體實施。
(3)活動列入學校活動總表,不得任意衝、占和挪作他用。如發生時間上的衝突由校長辦公會加以協調。
(4)各項課外活動的教師,在開學第一周內上交活動計劃到主管部門,對參加活動的同學,要有考勤記錄和成績考核。
(5)課表的選修課按課堂教學要求執行。
(6)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
教學研究
(1)提高教師的業務文化水平,積極開展教研活動,要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從教學實際出發,確定研究專題,注意積累和總結教學經驗,每學期召開一次經驗交流會。
(2)周各教研組有半天時間進行教研活動,每兩周每人寫千字業務學習筆記。教研主任負責檢查,定期總結交流。做業務考核依據之一。
(3)期組織公開課教學。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課後要進行詳細的座談或評議,並形成書麵材料及時歸檔。好的公開課要向上一級主管部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