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思想是儒家提出的處理國家關係中的重要思想,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儒家主張實行王道,反對霸道。王道就是一個國家稱王於天下之道,儒家並不反對哪個國家想稱王於天下,儒家關注的是稱王於天下的方式。孟子說:“依靠實力,假借仁義,能稱霸於諸侯,稱霸一定要有強大的國力;依靠德行,施行仁政,可以稱王於天下,稱王不一定要有強大的國力—商湯以方圓七十裏之地起家,文王以方圓百裏起家。依靠武力使人臣服的,不是心服,隻不過是力量敵不過罷了;依靠德行使人臣服的,是心服口服。”(《孟子·公孫醜(上)》)這就是王道和霸道的基本含義和根本區別。由此可見,王道樂土不是靠刺刀建立的。
又說:“不講仁義,卻能夠得到一個國家的人,有這樣的事;不講仁義,卻能夠擁有天下的人,那是不曾有的。”(《孟子·盡心(下)》)
君主“快樂老百姓所快樂的事情,老百姓也快樂君主所快樂的事情;君主憂慮老百姓所憂慮的事情,老百姓也憂慮君主所憂慮的事情。樂天下之樂,憂天下之憂,做到這一點,而不能稱王於天下的,從來沒有過。”(《孟子·梁惠王(下)》)
正因如此,孟子勸齊宣王,“大王實行仁政,讓天下想做官的人,都來您這裏做官;讓天下想種地的人,都來您這裏種地;讓天下的商人,都來您這裏做生意;讓天下的旅行者,都來您這裏觀看風景;讓天下不滿他們國君的人,都來您這裏訴說。要是真能這樣,誰能阻擋得住您想稱王於天下的大誌呢?”(《孟子·梁惠王(上)
古代的華夏先人,是以禮樂教化的程度來劃分天下的。《尚書·虞夏書·禹貢》記載,大禹將天下設為五服,五百裏為一“服”界。以天子居住地王畿開始,由內而外,分別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並規定各“服”所擔負的責任:甸服為天子種田納穀;侯服納稅、警戒;綏服以文武之道,為天子安撫四方;要服之地和睦相處,輔以刑殺控製;荒服之地不苛求禮節,順其自然。五服以外,東到大海,西至大漠,從北至南,禹的聲威教化,遍及四海。這是華夏第一份地圖,沒有界限的地圖。
帝堯時期,就有九個民族。“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秀才能,使九族親近和睦。然後,堯區別明確屬下各部族;部族明確後,又團結天下萬邦。”(《尚書·虞夏書·堯典》)同時要求“不要違反原則博取各個部族的稱譽,不要侵害各部族的利益來滿足一己之私欲。”(《尚書·虞夏書·大禹謨》)上述記載可見,中華文明指導下的的民族政策,是互相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即使自己的禮節,也不強加給遠方的民族;不侵害各部族利益,主張各自發展,相安無事;即使是對待不服從政令的民族,不管它有多遠,也主張用仁德感化。(《尚書·虞夏書·大禹謨》)隻有如此,才能維護世界和平,避免戰爭。
儒家沒有創立神教,沒有建立神教政權來推廣自己的主張,沒有專門的寺廟教堂,沒有專職的神職人員,這是儒家的獨特之處。儒家文化,強調以文化人,化人性之自私,人性之頑劣,人性之獸性。要想達此目的,首先這種文化要有普遍感動人性的東西,能夠讓人們主動追求,從而自覺完善自己。其次,這種文化要有偉大的自信,相信自己完全可以用“文”的手段,完成化人的過程。不管期間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也決不會動搖這種自信。第三,這種文化要具有博大的胸懷,非凡的包容性,絕不會與其它文化產生衝突。不排斥任何外來的、進步的東西。第四,這種文化是一種自適應係統,可以與時俱進,通過不斷地學習,從而完善提到自己。
如果一種文化,總想以衝突的手段推銷自己,以武力的手段強迫別人接受,那就叫“武化”好了,不要奢談文化了。
儒家憎惡以掠奪和兼並為目的的不義之戰,他們認為,贏得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是人心。“(戰爭的時侯),有利的天氣和時機,不如有利的地形,有利的地形又比不上人民的同心協力。……所以說,控製百姓不能僅靠邊境守衛,鞏固國家也不能單靠山川關險,威震天下不能隻憑借武器的精良。遵循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違背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會背叛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天下的人都順從他。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去攻伐眾叛親離的人,所以賢明的君主要麼不打仗,隻要一打仗,就會取得勝利。”(《孟子·公孫醜(下)》)
“依仗武力就會失去民眾,殘忍暴虐就不會有親近的人。眾叛親離,就難以成功。武力就像大火一樣,不加以控製,就會燒到自己。”(《春秋左氏傳·隱公四年》)
“通過戰爭來取得耕地,死人就布滿田野;通過戰爭奪取城池,死人就充滿街道。這就是通過土地去吃食人肉,其罪惡之深連死罪都難以抵消。所以,好戰的人罪惡最為深重。”(《孟子·離婁(上)》)
戰爭是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使用。一旦使用戰爭手段,事情就缺少了回轉的餘地;結果也很難預料;雙方都傷了感情,長期不睦。
而且使用戰爭手段時,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其中主要有:
一是用兵的理由要正義,要出師有名。不可以“莫須有”的罪名,去討伐另一個國家。
二是民心支持
三是不打無把握的戰爭。如果對一場戰爭的勝利沒有把握,就不要去打。而且決定戰爭勝利的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