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去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孟老先生,您不辭辛勞,千裏迢迢來到我國,一定會提出有利於我的國家的主張吧?”
孟子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談利呢?我認為,治理國家,隻需要有‘仁義’二字就可以了。如果大王總是說:‘怎樣才能有利於我的國家呢?’大夫們總是說:‘怎樣才能有利於我的封地呢?’士人和老百姓總是說:‘怎樣才能有利於我個人呢?’這樣全國上下都在謀取私利,國家就很危險了。……如果隻講利不講義,或者先利後義,那麼在下位的人不把其它的利奪到手,他是不會滿足的。”(《孟子·梁惠王(上)》)
其實,梁惠王提出的問題並沒有錯,孟子是在借題發揮。
梁惠王問孟子說:“我治理這個國家,真可謂兢兢業業,盡心盡力了。如果河內發生了災荒,我就把那裏的百姓遷到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如果河東發生了災荒,就反過來去做。看看周圍鄰國的國君,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盡職盡責的。可是,鄰國的老百姓卻不因此而減少,我的老百姓也不因此而增加,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大王喜歡戰爭,我們就拿戰爭來打比方吧。在戰場上,戰鼓咚咚,短兵相接,有些士兵丟盔棄甲,抱著兵器落荒而逃。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來。跑了五十步的笑跑了一百步的是逃兵,大王認為這種行為怎麼樣呢?”
梁惠王說:“不好。跑了五十步的士兵也是逃兵,隻不過沒有跑那麼遠罷了。”
孟子說:“大王既然知道這一點,就不要期望老百姓比鄰國多了。(大王總是喜歡戰爭,雖然辛苦敬業,也隻不過是跑了五十步的逃兵,並不比鄰國的國君好到哪裏去。)”
“如果讓老百姓能夠養活一家老小,沒有什麼不滿足的,這就是王道的開始。老百姓衣食無憂,做到這一點還沒有稱王的國君,從來沒有過。”
“現在有錢人家豬狗吃的,都比貧窮的人吃的還好,卻還不知道節儉,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去救濟。老百姓死了,君王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天災。’這無疑於拿著刀子殺人之後,說:‘不是我殺人,是刀子殺了人。’大王不要把過錯歸之於天,天下的老百姓就會來歸順了。”
孟子問:“用刀子殺人和用政治殺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答:“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說:“那麼現在,您的廚房裏有上好的肉,您的馬廄裏有肥壯的馬,而老百姓麵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人,這是用牲畜在吃人。牲畜之間互相殘食,尚且令人厭惡,作為人民的父母,實行政策,竟至於用牲畜吃人,怎麼還能做人民的父母呢?”
孟子的回答,可謂犯顏直諫,一針見血,沒給梁惠王留有任何情麵。可是梁惠王並沒有惱怒,仍舊和孟子繼續探討。
梁惠王說:“當年的魏國,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可是傳到我的手裏,卻總是打敗仗。東麵被齊國打敗,大兒子在戰場上犧牲;西麵被秦國強行割地七百裏;南麵又被楚國打敗,丟了八個城池。這真是我的奇恥大辱,我要替死難的將士們報仇,你說該怎麼辦?”
孟子說:“有一百裏的土地就可以稱王於天下,何況你這樣的大國呢?大王如果實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安居樂業,年輕人學習好的品德。這樣用木棒就可以打敗秦國、楚國裝備精良的軍隊。
而別的國家,還是無節製地征發勞役,老百姓不能好好種地,不能養活一家老小,父母親饑寒交迫,妻離子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時,大王前去征伐,誰會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天下無敵的。大王要堅信這一點!”(《孟子·梁惠王(上)》)
直麵問題之後,孟子又為梁惠王提出了治國安邦之策。麵對這樣的君賢對話,今天會做如此感想呢?
齊宣王問孟子:“有怎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於天下?”
孟子答:“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就可以稱王於天下,沒有什麼能夠阻擋的。”(《孟子·梁惠王(上)》)
齊國討伐燕國,大獲全勝。其它的諸侯國聯合計劃救燕國。齊宣王說:“諸侯國都計劃來討伐我,我該怎麼辦?”
孟子回答說:“……現在燕國君主虐待老百姓,大王前往征討,老百姓以為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所以拿著好吃好喝的來慰問您的軍隊。如果殺死他們的父老兄弟,俘虜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祖廟,搬走他們的國寶,這怎麼能行?天下的諸侯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國土又增加一倍,這不明明是招致各諸侯國動兵嗎?請大王立即下命令,遣返俘虜,停止搬運他們的國寶,和燕國的民眾商量,設立一個新的國君,然後撤兵,各諸侯國就會罷兵。”(《孟子·梁惠王(下)》)
由此不難看出,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就是以仁愛統一天下,讓大愛充滿人間!
孔子的理想社會形態是大同社會,其大同思想影響了許多人。
在《禮記·禮運》中,孔子有一大段完整地闡述,現在按孔子第一句話指出的順序,把下麵的敘述分成了三段,即大同時代、小康時代與目前的時代:
上古五帝的時候,是大道通行的時代。夏商周的時候,是英傑輩出的時代,可惜我都沒有趕上,隻能看到一些記載了。大道通行時,天下是屬於天下人的,選舉賢能之人掌管政治,人人講究誠實,大家和睦共處,所以人們不隻是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隻是把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壯年人都能夠貢獻自己的才華,年幼的人都能受到關心教育,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人盡力於自己的職分,女人各有自己的家庭。人們厭惡把錢物拋棄在地上不管,但也不會自己收存、據為己有;人們厭惡有力而不肯出力的人,但也不讓別人為自己謀利。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也沒人去做劫掠偷竊的盜賊,外麵門戶也不用關閉,這就叫做大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