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中華文化與中國現代化的特點(1 / 1)

無論怎樣推測,中國的現代化都不可能是西方的翻版。當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大力鼓吹購買私人轎車的時候,我就產生一種深深地擔憂。可能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罷,我隻是知道,當時2億多人口的美國,消耗著世界上40﹪的石油資源。12億人口的中國,如果照此辦理,需要消耗多少呢?這是不用名牌大學畢業生就可以計算出的問題。

中國的現代化必須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這是中國的特點決定的:

第一,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陸國家,曆史上幾乎一半以上時間處於戰亂狀態,加上近代百年列強的欺侮,因此維護統一和穩定是發展的基本條件。有穩定就有發展的機會,沒有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

第二,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具有包容性的文明國家,主張與人為善,人人平等,其所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對世界的貢獻。如果說西方強調民主、自由,重在維護人的權利;中華文化則強調平等、博愛,重在調節人際關係。

第三,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而非多種族的國家,這些民族都源自一個根,都是炎黃子孫。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是他們的特征。中國的現代化,關乎著中華民族的複興;中華民族的複興,自然也受到海外華人的關注和支持。百年夢想,百年機遇,一切阻礙和破壞複興夢想的因素,都會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第四,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曆史上從來沒有殖民地,國外沒有一個軍事基地,平等互諒是處理國家關係的根本原則。古老的中國哲學,總是勸戒中華民族,不要在軍事上稱霸,霸道不如王道。

第五,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地發展還很不平衡,調整民族關係、地區利益、應對世界事務,沒有一個強大政府,是不可思議的。中國人的觀念中,政府是依據家庭基礎建立起來的,因此授予了政府極大的權利,總是希望他們擔負起責任,用一種強大的力量保護自己。可是在曆史上,唯一挑戰這種權威的,也是人民。除此之外,沒有賦予任何組織以限製這種權利的能力。隨著曆史時空的變化,這種觀念也必然會麵臨改變。

第六,中國是一個兼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特點的綜合體,既擁有巨大的市場和投資資金,也麵臨著艱巨的發展任務。中華民族是個警戒謙虛的民族,成績隻能證明過去,我們還要用更大的成績去證明未來。

第七,中國的曆史和文化,是一個完全不同於西方的國家,其改革發展之路必然帶有中國的印記。中國的語言、政治體製和治國策略、家庭觀念、集體觀念、重義輕利的觀念、人際關係、風俗習慣,都必然在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得到體現。中國崛起的貢獻,不能隻限於經濟,還應該包括文化。

第八,中華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為世界貢獻了物美價廉的產品。但是,由於中國的自然資源極其稀缺,不可能用發達國家殖民的方式予以補充,因此必須走一條能源密集程度較小的增長路徑。綠色發展、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仍然是我們不可動搖的觀念。

第九,中國問題的解決,科學發展是第一位的。民主和人權不能當飯吃,隻能在發展中得到解決。發達國家的事實也證明,民主是經濟騰飛以後才解決的事情。英國18世紀末開始工業革命,到1850年,才大概隻有五分之一的男性擁有選舉權;130多年後的1918年,女性才獲得選舉權。西歐的情況與英國大同小異。美國的黑人直到1965年,才獲得選舉權。

而歐洲列強也從來沒有允許任何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擁有選舉權,例如香港。西方國家極力地推銷民主和人權,不免給人一種居心叵測之感。

況且,他們是有前科的。西方當年給前蘇聯開張“休克療法”的處方,被新思維接受,結果是國家分裂,紛爭不斷。而西方領導下的北約,並沒有就此罷手,繼續東擴,實行遏製政策。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西方強行推行民主的中東地區,也是實行雙重標準。不聽我的,即使是民選政府,也要搞掉;聽我的,獨裁政府,也予支持。完全的實用主義。

第十,中國是個一黨製領導的國家,強有力的政黨為中國的改革把握了長遠的目標,排除了各種幹擾,取得矚目的成績。但是,也麵臨著改造和創新的巨大壓力。日益嚴重的腐敗和貧富差距擴大,煎熬著百姓的心,考驗著百姓的忍耐力。

不改,肯定是不行的。要馬上試點著改,逐步把村級直選擴大到縣級直選。黨員直選縣委,人民直選縣政府。為了防止“壞種”上來,直選時要實行初選考試製,再差額推薦人選,電視辯論,供人民選擇。

西方提供一種社會快速發展模式:多黨執政+自由市場經濟+科學;中國又提供了另外一種社會快速發展模式:一黨執政+混合市場經濟+科學。這都是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

想過去,看今朝,祝福中華民族走得更好!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