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仁愛)之本歟!”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仁德)!”
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仁者)。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4.子曰:“人而不仁(仁愛),如禮何?人而不仁(仁愛),如樂何?”
5.子曰:“裏仁(仁愛)為美。擇不處仁(仁愛),焉得知?”
6.子曰:“不仁(仁德)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仁德)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8.子曰:“苟誌於仁(仁德)矣,無惡也。”
9.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仁德),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仁德),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10.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好仁愛的人憎惡不仁愛的人。喜好仁愛的人,是再好不過了;憎惡不仁愛的人,作為仁者,也隻是不讓不仁愛的東西影響自己罷了。有人能夠在一天之內用力去做仁愛的事嗎?我還沒有見過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有的話,我也沒有見到。”
11.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之,斯知仁(人)矣。”
12.或曰:“雍也仁(仁德)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仁德),焉用佞?”
13.孟武伯問:“子路仁(仁德)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仁德)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
宰也,不知其仁(仁德)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仁德)也。”
14.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仁德)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仁德)?”
“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仁德)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仁德)?”
1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仁德),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16.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仁德)。曰:“仁(仁德)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仁德)矣。”
17.子曰:“知者樂水,仁(仁德)者樂山。知者動,仁(仁德)者靜。知者樂,仁(仁德)者壽。”
18.宰我問曰:“仁(仁德)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仁德者)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19.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仁德者)乎?”子曰:“何事於仁(仁德者),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仁德)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仁愛之道)之方也已。”
20.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仁愛),遊於藝。”
21.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仁德)而得仁(仁德),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22.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孔子說:“仁愛之心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實施仁愛的行為,就說明仁愛之心到來了。”
23.子曰:“若聖與仁(仁德者),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