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仁愛);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仁愛)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6.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仁愛),疾之已甚,亂也。”
27.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孔子很少談論功利,以及命運和仁德的關係。
2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仁德者)不憂,勇者不懼。”
29.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愛。孔子說:“克製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愛。如果有一天能夠按照這個要求去做,天下就歸於仁愛了。實行仁愛全靠自己,怎麼能靠別人呢?”顏淵又問:“仁愛又包括哪些具體條目呢?”孔子答:“不符合禮的東西不看,不符合禮的言論不聽,不符合禮的話語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30.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如何處世才合乎仁愛之道?孔子回答說:“接人待物要嚴肅認真,動用民眾要恭敬謹慎。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無論在朝還是在家,都不要有怨氣。”仲弓說:“我雖然遲鈍,但一定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31.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譯文:司馬牛問,如何處世才合乎仁愛之道?孔子回答說:“仁愛的人,講話很慎重。”司馬牛反問道:“言談謹慎,就可以叫做仁者了嗎?”孔子說:“既然做起來很難,說話能不謹慎嗎?”
32.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仁德)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33.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能愛他人。”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能識別他人。”樊遲沒能理解。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不用不正直的人,可以使不正直的人變得正直。”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不用不正直的人,可以使不正直的人變得正直。’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句話的含義多麼豐富啊!舜治理天下時,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任刑獄之官,於是,不正直的人就遠離了。湯治理天下時,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把伊尹選拔上來輔佐自己,不正直的人也遠離了。”
3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仁德)。”
35.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仁政)。”
36.樊遲問仁(仁者)。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3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仁德)。”
38.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仁者)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仁者)則吾不知也。”
3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仁德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德)。”
40.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孔子說:“由君子變為不仁者是有的,而小人中間卻不會有仁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