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師學習鑽研精神的培養5(2 / 3)

同時,學習本身也麵臨深刻的革命。未來學習將更社會化的同時,也更加個體化。學習的時空,將由人生的學校學習階段擴展到終身,將由個人的學習而擴展到團體的、組織的學習。

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沒有終身職業的社會。在一個沒有終身職業的社會,如何讓社會成員有一份終身職業?這個終身職業就是學習,學會學習,終身學習!

14.讓學習成為一種生存方式

要進行自我培訓,除了讀雜誌、看書、瀏覽網站外,還可以讀讀報紙、看看電視、和朋友同事聊聊天等等,隻要自己對生活多留心,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學習的機會。

生活處處皆學問,就是要我們平時多留心留。留心就是眼勤、耳勤和嘴勤,也就是多看、多聽、多問,最後多想。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是信息社會和學習型時代。每個職場人士要在這樣一個時代生存、發展,就需要不斷學習、思考、創新,這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智者的選擇。

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學習化生存方式將是每個職場人的唯一選擇。時代要求我們不能不學習,生存競爭迫使我們不得不學習。成長發展離開學習就難以實現,追求高質量的人生必須通過學習去實現。

學習型社會強調以人的發展進步來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強調個人潛能的發揮可以推動整個社會的創新,這是理性的,符合人性的學習觀和價值觀。作為一名在職場中生存的教師,我們不能做學習的奴隸,而是要全麵發展,不僅學習書本知識,更主要的是在生活中學習。

或許,你在上下班的公車上聽到別人談論的事情就是你身上剛好遇到的問題,別人的聊天內容就相當於給了你答案;或許,你在家裏和孩子玩鬧時,孩子天真無邪的一兩句話就會讓你茅塞頓開,困惑你好幾天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或許,你在電視中看到的某個廣告節目就會讓你靈光一閃,給你的設計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博大精深的生活是一本耐讀的百科全書。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在學習中不斷地思考,在思考中不斷地成長進步,在進步中發展成就自己的事業,也許這些才是你應該做的。熱愛生活、放飛思維、體驗人生,通過自身努力不斷學習、思考,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擁有一個高質量的生活和高品位的人生,讓自己的人生開出絢麗多彩的花。

偉大的雕塑家羅丹說:“這個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同理,我們可以說:“這個世界不是缺乏學習的機會,而是缺乏發現學習的眼睛。”要想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平步青雲,除了要有貴人的相助,更要有自己平時對生活一點一滴的積累。做個有心人,多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因為生活是個廣闊又廉價的大課堂,是進行自我培訓的最佳選擇。

15.突破學習的種種障礙

對於優秀教師來說,每個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但有時學習的效果似乎不能令他們滿意,這說明:想學並不等於能學,學習是存有障礙的。

我們把存於個人和組織內部的學習障礙稱為智障,這是指存在於我們個人和組織機體中,使我們難以真正進行有效學習的那些舊知識、舊觀念和舊習慣等,這些智障的確存在著,卻難以被發現和被承認。很多的學校麵臨著“短命”的現實,無不與學習智障有關。要解決學習“智障”問題,我們必須重建一種新的看問題的方式,從習慣看外界、看別人,改變成看自己、看自己的內心;從看局部改變到看全局、係統,從而能看到存在於內的智障,尋求到克服它們的可能。

學習中存在的七大智障是:

局限思考

在我們身邊曾發生過這樣的例子,公司新成立了一個部門,一開始,產品的研發與銷售均由一個人主管,過了幾個月,隨著新產品的上市與業務的增加,公司任命新的業務主管分管產品的銷售,從此,兩位主管的矛盾開始激化。新的業務主管以為產品存在問題賣不出去,而研發主管則以為銷售乏力,開發再好的產品也沒用。於是,研發主管以拖延產品開發擠壓銷售主管,而銷售主管則消極應對產品的開發,以此打擊研發主管。最後,舊的產品因款收不上來死在市場上,新的產品因滯延上市和問題太多也死在手裏,整個部門被迫解散。試想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也許你會想起“職業道德”這四個字,但是,當我們的思維有了障礙後,道德顯得多麼的微不足道。如果我們不從全局、整體和事物的普遍聯係考慮問題,而是片麵、局部地、孤立地考慮問題,就必然會陷入困境、走向失敗。

我們深受分工理論的影響,長久以來被灌輸固守本職的觀念,以致將自身與工作混淆,認為自己對於整體隻有很小影響力,甚至毫無影響力。我們隻專注、局限於自身職務,把自己的責任局限於職務範圍之內,對因所有職務互動而產生的結果失去了責任感,有時就算對結果失望,也不能覺察為何如此,與自己的本職有什麼關係等。局限思考的山穀阻擋了我們的視野,因襲的負擔阻礙了我們的步履,隻注重功能切割分工的組織功能導向設計,更是加深了這種學習智障。

我們再回到上麵的例子中,假想這兩位主管都是勝任的,如果他們能進行係統思考,走出局限思考的混沌,建立共同的市場觀念和期待,以積極的心態相互配合,致力於共同願景的實現,不僅不會出現那種悲慘的結局,而且個人的學習力也會隨著團隊學習力的提升而有更大的提升,個人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他們局限於小我,把有些人善於窩裏鬥的本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忘掉了自己與組織是一個整體,以致與自己的團隊同歸於盡。

歸罪於外

歸罪於外實際上是局限思考的副產品,是以片段的方式來看外在的世界,不發揮主觀能動性,不進行自我反思,把事情推向客觀。如果我們隻專注於自己的職務,便看不見自身行動的影響到底怎樣延伸到職務範圍以外,當有些行動的影響回過頭來傷害到我們自己時,我們還誤認為這些新問題是由外部引起的,到時我們不僅限於指責組織內的同仁,甚至還會指責組織以外的因素。歸罪於外的做法放棄了學習的機會,無益於自身的提高,無益於事情的解決,因為當我們在歸罪於外時,已將“係統”切割,永遠無法認清那些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在前麵的例子中,銷售部門責怪研發部門無法生產出質優價低的產品,以至於他們賣不出去,而研發部門又責怪銷售部門銷售能力差,賣不掉產品,也是歸罪於外的思維所致。

缺乏整體思考的主動積極性

一般來說,出現危機就應有前兆。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是指我們必須盡早有所行動,並在問題擴大成為危機之前加以解決。采取主動積極的行動常能解決問題,但是處理動態複雜性問題時,如若缺乏係統的整體思考,則往往會使問題擴大,出現更大的危機,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理賠業務副總裁準備擴大自有法務人員的陣容,使公司有能力承辦更多案子,而不再在庭外和解或向外聘請律師,以減少營業成本。他們請來谘詢師共同檢討這項構想可能帶來的一連串後果,如:在法院可能勝訴的案件比例,可能敗訴案件的大小,不論是誰贏誰輸每個月的直接和間接費用,以及案件的解決可能要費時多久等問題。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經模擬得出的結果顯示,總成本反而增加。經過進一步探討才發現,若依大多數索賠初步調查的狀況來看,該公司無法打贏足夠的案件,來抵消所增加的訴訟成本。於是,這位副總裁取消了這項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