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命中的重要決定
卡耐基智慧金言:
1.工作,將深深影響你的一生;它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毀滅你。
2.除非喜愛自己所做的事,否則永遠也無法成功。
工作,將深深影響你的一生;它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毀滅你。
如果你的年齡是18歲以下,那麼你可能即將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兩項決定——這兩項決定將深深地改變你的一生;這兩項決定對你的幸福、你的收入、你的健康,可能有深遠的影響;這兩項決定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毀滅你。
這兩個重大決定是什麼?
第一,你將如何謀生?你將做一名農夫、郵差、化學家、森林管理員、速記員、獸醫、大學教授,或是你想擺一個牛肉餅攤子?
第二,你將選擇誰做你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這兩項大決定,通常都像賭博。哈裏·艾默生·佛斯迪克在他的《透視的力量》一書中說:“每位小男孩在選擇如何度過一個假期時,都是賭徒。他必須以他的日子作賭注。”
你如何才能減低選擇假期時的賭博性?讀下去;我們將盡可能地告訴你。首先,如果可能的話,試著去尋找你所喜歡的工作。有一次我請教大衛·古裏奇(輪胎製造商古裏奇公司的董事長),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麼,他回答說:“喜愛你的工作。”他說:“如果你喜歡你所從事的工作,反倒像是遊戲。”
愛迪生就是一個好例子。這位未曾進過學校的送報童,後來卻使美國的工業生活完全改觀。愛迪生幾乎每天在他的實驗室裏辛苦工作18小時,在那裏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以為苦。“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他宣稱,“我每天樂趣無窮。”
難怪他會成功。
我曾聽見查理斯·史茲韋伯說過和這差不多的話。他說:“每個從事他所無限熱愛的工作的人,都可以成功。”
但你對於想從事哪種工作尚沒有一點兒概念,又怎麼能夠對工作產生熱愛呢?艾得娜·卡爾夫人曾為杜邦公司雇用過數千名員工,現在是美國家庭產品公司的工業關係副總經理,她說:“我認為,世界上的最大悲劇就是,有那麼多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他們真正想做什麼。我想,一個人若隻從他的工作中獲得薪水,而其他一無所獲,那真是最可憐了。”卡爾夫人說,甚至有一些大學畢業生跑到她那兒說:“我得到達茅斯大學的文學士學位(或是康奈爾大學的碩士學位),你公司裏有沒有適合我的職位?”他們甚至不曉得自己能夠做些什麼,也不知道希望做些什麼。因此難怪有那麼多人在開始時雄心勃勃,充滿玫瑰般的美夢,但到了40多歲以後,卻一事無成,痛苦沮喪,甚至精神崩潰。事實上選擇正確的工作,甚至對你的健康也十分重要。瓊斯霍金斯醫院的雷蒙大夫配合幾家保險公司作了一項調查,研究使人長壽的因素,他把“正確的工作”排在第一位。正好符合了蘇格蘭哲學家卡萊爾的名言:“祝福那些找到他們心愛工作的人,他們已不須再企求其他的幸福。”
我最近曾和柯哥尼石油公司的人事經理保羅·波恩頓暢談了一晚上。他在過去20年當中,至少接見了7.5萬名求職者,並出版過一本名為《獲得工作的六個方法》的書。我問他:“今日的年輕人求職時,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他們不知道他們想幹些什麼,”他說,“這真是叫人萬分驚駭,一個人花在選購一件穿幾年就會破損的衣服上的心思,要遠比選擇一件關係將來命運的工作要多得多——而他將來的全部幸福和安寧都建築在這件工作上。”
那怎麼辦呢?你如何來解決這個難題?你可以利用一項叫做“職業指導”的新行業。它也許可以幫助你,但也許將會損害你——全賴你所找的那位輔導員的能力和個性而定。這個新行業距離完美的境界還十分遙遠,甚至連起步也談不上,但其前程美好。你如何利用這項新服務呢?你可以在你住處附近找出這類機構,然後接受職業測驗,並獲得職業指導。
他們隻能提供建議,決定權還在你手裏。記住這些輔導員並非絕對可靠。他們之間經常無法彼此達成一致意見。他們有時也犯下荒謬的錯誤。例如一位職業輔導員曾經建議我的一位學生作一位作家,隻不過因為她積累的詞彙量很廣。多荒謬可笑!事情並不那樣簡單,好作品是將你的思想和感情傳達給你的讀者——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不僅需要豐富的詞彙,更需要思想、經驗、說服力和熱情。建議這位有豐富詞彙的女孩子當作家的這位職業輔導員,實際上隻完成了一件事:他把一位極佳的速記員改變成一位沮喪的準作家。
我想說明的一點是,職業指導專家——即使是你本人,也並非絕對可靠。你也許該多找幾個輔導員,然後憑普通常識判斷他們的意見。
你也許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我盡在本章中提一些令人擔心的話。但如果你了解多數人的憂慮、悔恨和沮喪,都是因為不重視工作而引起的,你就不會覺得奇怪了。關於這種情形,你可以問問你的父親、鄰居,或是你的老板。智慧家約翰·米勒宣稱,工人無法適應工作,是“社會最大的損失之一”。是的,世界上最不快樂的就是憎恨他們日常工作的“產業工人”。
你可知道在陸軍中“崩潰”的是那種人?他們就是被分派到錯誤單位的人!我指的並不是在戰鬥中受傷的人,而是那些在普通任務中精神崩潰的人。威廉·孟寧吉博士,是我們當代最偉大的精神病專家之一,他在二次大戰期間主持陸軍精神治療部門,他說:“我們在軍中發現挑選和安置的重要性,就是說要使適當的人去從事一項適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相信他所從事的工作的重要性。當一個人沒有興趣時,他會覺得他是被安排在一個錯誤的職位上,他會覺得他不受欣賞和重視,他會相信他的才能被埋沒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他若沒有患上精神病,也會埋下精神病的種子。”
是的,基於同一個原因,一個人也會在工商企業中“精神崩潰”,如果他看不起他的工作和事業,他也可能把它搞砸了。
菲爾·強生的情況,就是一個好例子。菲爾·強生的父親開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兒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將來能接管這家洗衣店。但菲爾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總是敷衍了事的,提不起精神,隻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則一概不管。有時候他幹脆“開溜”了。他父親十分傷心,認為養了一個扶不起的不求上進的兒子,使他在他的員工麵前大為丟臉。
有一天,菲爾告訴他父親,他希望做個機械工人——到一家機械廠工作。什麼?一切又從頭開始?這位老人十分驚訝。不過菲爾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他穿上油膩的粗布工作服,從事比洗衣店更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但他竟然快樂得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來。他選修工程學課程,研究引擎,裝置機械。而當他在1944年去世時,已是波音飛機公司的總裁,並且製造出“空中飛行堡壘”轟炸機,幫助盟國軍隊贏得了世界大戰。如果他當年迫於父命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親死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想,我會想整個洗衣店毀了——破產,一無所得。
即使會引起家庭糾紛,但我仍然要奉勸年輕朋友們:不要隻因為你家人希望你那麼做,就勉強從事某一職業。不要貿然從事某一行業,除非你喜歡。不過,你仍然要仔細考慮父母給你的勸告。他們的年紀可能比你大一倍。他們已獲得那種惟有從眾多經驗及過去歲月中才能得到的智慧。但是到了最後分析時,你自己必須作最後決定。將來工作時,感到快樂或悲哀的是你自己。
以上已說了那麼多,現在我向你提供下述建議——其中有一些警告——以便在你選擇工作時作參考:
(一)閱讀並研究下列關於選擇一位職業輔導員的建議。這些建議是由最權威人土提供的。由美國最成功的一位職業指導專家傑森教授擬定。
(1)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有一套神奇的製度,可指示出你的“職業傾向”,千萬不要去找他。這些人包括摸骨家、星相家、“個性分析家”、筆跡分析家。這些“奇士”的法子不靈。
(2)不要聽信那些說他們可以給你作一番測驗,然後指出你該選擇哪一種職業的人。這種人根本就已違背了職業輔導員的基本原則,職業輔導員必須考慮被輔導人的健康、社會、經濟等各種情況;同時他還應該提供就業機會的具體資料。
(3)找一位擁有豐富的職業資料的職業輔導員,並在輔導期間妥善利用這些資料。
(4)完全的就業輔導服務通常要麵談二次以上。
(5)絕對不要接受函授就業輔導。
(二)避免選擇那些原已擁擠的職業和事業。在美國,謀生的方法共有2萬多種以上。想想看,2萬多!但年輕人知道這一點嗎?除非他們用一位占t、師的透視水晶球,否則他們是不知道的。結果呢?在一所學校內,三分之二的男孩子選擇了5種職業—畸2萬種職業中的5項——而五分之四的女孩子也是一樣。難怪少數的事業和職業會人滿為患,難怪白領階級之間會產生不安全感、憂慮和“焦急性的精神病”。特別注意,如果你要進人法律、新聞、廣播、電影以及“光榮職業”等這些已經過分人滿為患的圈子內,你必須要費一番大功夫。
(三)避免選擇那些維生機會隻有十分之一的行業。例如,兜售人壽保險。每年有數以千計的人——經常是失業者——事先未打聽清楚,就開始貿然兜售人壽保險。根據費城房地產信托大樓的佛蘭克林·比特格先生的敘述,以下就是此一行業之真實情形。在過去20年來,比特洛先生一直是美國最傑出而成功的人壽保險推銷員之一。他指出,百分之九十首次兜售人壽保險的人弄得又傷心又沮喪,結果在一年內紛紛放棄。至於留下來的,十人當中的一人可以賣出十人銷售總額的百分之九十,另外九個人隻能賣出百分之十的保險。換個方式來說:如果你兜售人壽保險,那你在一年內放棄而退出的機會比例為九比一;留下來的機會隻有十分之一。即使你留下來了,成功的機會也隻有百分之一而已,否則你僅能勉強糊口。
(四)在你決定選擇某一項職業之前,先用幾個禮拜的時間,對該項工作做個全局性的認識。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你可以和那些已在這一行業中幹過10年、20年或30年的人士麵談。這些會談對你的將來可能有極深的影響。我從自己的經驗中了解這一點。我在二十幾歲時,向兩位老前輩請教職業上的指導。現在回想起來,可以清楚地發現那兩次會談是我生命中的轉折點。事實上,如果沒有那兩次會談,我的一生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實在是難以想像。
你如何獲得這些職業指導懇談呢?為了便於說明,姑且假設你原本打算做一名建築師。在你作最後決定之前,你應該花幾個禮拜的時間,去拜訪你城裏和附近城市的建築師。你可以從電話簿的分類欄裏,找出他們的姓名和住址。不管有沒有預先約定,你都可以打電話到他們的辦公室。如果你希望訂個見麵時間,你可以寫信給他們,內容大致如下:
能否麻煩您幫個小忙?我希望能接受您的指導,我現年18歲,正考慮學習做一名建築師。在我作最後決定之前,很希望向您討教。
如果您太忙,無法在辦公室接見我,而願意賜半個小時的時間在您家中接見我,那我將感激不盡。
以下就是我想向您請教的問題:
(1)如果您的生命再從頭開始,您可願意再做一名建築師?
(2)在您仔細打量我之後,我想請問您,您是否認為我具備成為一名成功建築師的條件?
(3)建築師這一行業是否已人滿為患?
(4)如果我學習4年的建築學課程,要找工作是否困難?我應該首先接受哪一類的工作?
(5)如果我的能力屬於中等,在頭5年當中錢?
(6)當一名建築師,有什麼好處和壞處?我可以希望賺多少
(7)如果我是您兒子,您願意鼓勵我當一名建築師嗎?
如果你很害羞,不敢單獨會見“大人物”,我這兒有兩項建議,可以幫助你。
第一,找一個和你同齡的小夥子一起去。你們彼此可以增加對方的信心。如果你找不到跟你同齡的人,你可以請求你父親和你一同前往。
第二,記住,你向某人請教,等於是給他榮譽。對於你的請求,他會有一種被崇拜感覺。記住,成年人一向是很喜歡向年輕的男女提出忠告的。你所求教的建築師將會很高興接受這次訪問。
如果你不願寫信要求約會,那麼不須約定,就可直接到那人的辦公室去,對他說,如果他能向你提供一些指導,你將萬分感激。
假設你拜訪了5位建築師,而他們都太忙了,無暇接見你
記住,你是在從事你生命中最重要且影響最深遠的兩項決定中的一項。因此在你采取行動之前,多花點時間探求事實真相。如果你不這樣做,在下半輩子中,你可能後悔不已。
如果能力許可,你可以付錢給對方,補償他半小時的時間和忠告。
(五)克服“你隻適合一項職業”的錯誤觀念!每個正常的人,都可以在多項職業上成功,相對地,每個正常的人,也可能在多項職業上失敗。以我自己為例,如果我自己研習並準備從事下述各項職業,我相信,成功的機會一定很多,對於所從事的工作,也一樣深感愉快。這一類的工作包括:農藝、果樹栽培、科學農業、醫藥、銷售、廣告、報紙編輯、教書、林業。另一方麵,我相信下述的工作,我一定不喜歡,而且也必定會失敗:簿記、會計、工程、經營旅館和工廠、建築、機械事務,以及其他數百項活動。
百分之七十的煩惱
卡耐基智慧金言:
1.人類百分之七十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而人們在處理金錢時,卻往往格外地盲目。
2.一個人生活上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外來事物的依賴。
3.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足,那麼即使給你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
人類百分之七十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而人們在處理金錢時,卻往往格外地盲目。
如果我懂得如何解決每個人的財務煩惱,我就不會寫這本書,而將安坐在白宮內——坐在總統身旁。但我可以在此提供一些小貢獻:我可以引述各方麵專家權威的看法,並提出一些十分可行的建議,指出你可以從何處獲得書籍和小冊子,使你得到額外的指導。
根據《婦女家庭月刊》所作的一項調查,我們百分之七十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蓋洛普民意測驗協會主席蓋洛普·喬治說,從他所作的研究中顯示,大部分人都相信,隻要他們的收入增加百分之十,就不會再有任何財務上的困難。在很多例子中確實如此,但也並不盡然。我在撰寫本章時,曾向預算專家愛爾茜·史塔普裏頓夫人請教。
她曾擔任紐約及全培爾兩地華納梅克百貨公司的財政顧問多年。她曾以個人指導員身份,幫助那些被金錢煩惱拖累的人。她幫助過各種收入水平的人,從一年賺不到1咖美元的行李員,至年薪10萬美元的公司經理,她這樣對我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多賺一點錢並不能解決他們的財政煩惱。”事實上,我經常看到,收入增加之後,對他們並沒有什麼幫助,隻會徒然增加開支——增加頭痛。“使多數人感覺煩惱的,”她說,“並不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的錢!”……你對最後那句話可能會嗤之以鼻,是嗎?好吧,在你再度表示輕蔑之前,請記住,史塔普裏頓並沒有說“所有的人”。她說的是“大多數人”,她並不是指你而言。她指的是你姊妹和表兄弟,他們的人數可多了。
有許多讀者可能會說:“我希望作者這樣來試試看:拿我的月薪,付我的賬款,維持我應有的開支。隻要他來試一試,我敢保證他會知道我的困境,不再說這種旁觀者無關痛癢的大話。”說得不錯,我也有過我的財政困難:我曾在密蘇裏的玉米田和穀倉做過每天10小時的重體力。我辛勤地工作,直至腰酸背痛。我當時所做的那些苦工,並不是一小時一塊美金的工資,也不是5毛錢,也不是10分錢。我那時所拿的是每小時5分錢,每天工作10小時。
我知道一連20年住在一間沒有浴室、沒有自來水的房子裏是什麼滋味。我知道睡在一間零下15度的臥室中,是什麼滋味。我知道徒步數裏遠,僅僅為了節省一毛錢,以及鞋底穿洞、褲底打補釘的滋味。我也曾在餐廳裏隻點最便宜的菜,以及把褲子壓在床墊下——因為我沒錢將它們交給洗衣店。
然而在那段時間裏,我仍設法從收人中省下幾個銅板,因為如果我不那麼做,心裏就不安。由於這段經曆,我們就必須和一些公司一樣:我們必須擬定一個開支計劃,然後根據那項計劃來花錢。可惜,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這樣做。我的好朋友西蒙金指出,人們在處理金錢事務時會表現得意外盲目。他告訴我,一位他所認識的會計員在公司工作時,對數字精明得很,但等到他處理個人財務時……就毫不猶豫地將它買下來——從不考慮房租、電費,以及所有各項“雜”費,遲早都要從這個薪水袋裏抽出來付掉。然而他卻清楚地知道,如果他所服務的那家公司若以這種貪圖目前享受的方式來經營,則勢必會破產。
有件事你需要考慮:當牽涉到你的金錢時,你就等於是在為自己經營事業。而你如何處理你的金錢,實際上也確實是你“自家”的事,別人無法幫忙。
不過,什麼是管理我們金錢的原則呢?我們如何展開預算和計劃?以下有十條規則。
(1)把事實記在紙上
亞諾·班尼特50年前來到倫敦,立誌作一名小說家,當時他很窮,生活壓力大。所以他把每一便士的用途都記錄下來。他難道想知道他的錢是怎麼花掉了?不是的。他心裏有數。他十分欣賞這個方法,不停地進行這種記錄,甚至在他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富翁,擁有一艘私人遊艇之後,也還保持這個習慣。
約翰·洛克菲勒也保存有這種帳本。他每天晚禱前,總要搞清楚每個便士的錢花到哪兒去了,然後才上床睡覺。
你我也一樣,必須去弄個本子來,開始記錄。記錄一輩子?不,不需要。預算專家建議我們,至少在最初一個月要把我們所花的每一分錢作準確的記錄——如果可能的話,可作3個月的記錄。這隻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正確的記錄,使我們知道錢花到哪兒去了,然後可依此作一預算。
哦,你知道你的錢花在哪兒去了?不知道。嗯,也許如此;但就算你真知道,一千個人當中,隻能找到一個像你這樣的人。史塔普裏頓夫人告訴我,通常當人們花費幾小時的時間把事實和數字忠實地記錄在紙上後,他們會大叫:“我的錢就是這樣花掉了?”他們真是不敢相信。你是否也這樣?可能如此。
(2)擬出一個真正適合你的預算
斯塔普裏頓夫人告訴我,假設有兩個家庭比鄰而居,住同樣的房子,同樣的郊區,家裏孩子的人數一樣,收入也一樣——然而,他們的預算需要卻會截然不同。為什麼?因為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她說,預算必須按照各人的需要來擬定。
預算的意義,並不是要把所有的樂趣從生活中抹殺掉。真正的意義在於給我們物質安全和免於憂慮。斯塔普裏頓夫人告訴我:“依據預算來生活的人比較快樂。”
但你怎麼進行呢?首先如同我所說的,你必須把所有的開支列出一張表來,然後尋求指導。你可以寫信到華盛頓的美國農業部,索取此類的小冊子。在某些大城市——主要的銀行都有專家顧問,他們將樂於和你討論你的財務問題,並幫你擬定一張預算表。
討論此一題目的小冊子中,我見過的最好的一本名叫《家庭金錢管理》,由家庭財務公司發行。順便提一下,這家公司出版了一整套的小冊子,討論到許多預算上的基本問題,例如房租、食物、衣服、健康、家庭裝飾和其他各項問題。你可以向該公司索取。我已經仔細讀過這些小冊子,很棒。
(3)學習如何聰明地花錢
我的意思是,學習如何使你的金錢用在刀刃上。所有大公司都設有專門的采購人員,他們什麼也不做,隻要設法替公司買到最合理的東西。身為你個人產業的男、女主人,你何不也這樣做呢?
(4)不要因你的收入而增加頭痛
斯塔普裏頓夫人告訴我,她最怕的就是被請去為年薪5000美元的家庭擬定預算。我問她為什麼。“因為,”她說,“每年收入5000美元,似乎是大多數美國家庭的目標。他們可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才達到這一標準——然後,當他們的收入達到每年5000美元時,他們認為已‘成功’了。他們開始大肆鋪張。在郊區買棟房子——‘隻不過和租房子花一樣多的錢而已。’買部車子,許多新家俱,以及許多新衣服——等你發覺時,他們已進入赤字階段了。他們實際上不比以前更快樂——因為他們把增加的收人花得太凶了。”
這是很自然的。我們都希望獲得更高的生活享受。從長遠看,到底哪一種方式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幸福——強迫自己在預算之內生活,或是讓催帳單塞滿你的信箱、債主猛敲你的大門?
(5)投何醫藥、火災,以及緊急開銷的保險
對於各種意外、不幸及可意料的緊急事件,都有小額的保險可供投保。我並不是建議你從浴盆裏滑倒至染上德國麻疹的每件事皆投上保險,但我鄭重建議,你不妨為自己投保一些主要的意外險,否則,萬一出事,不但花錢,也很令人煩惱。而這些保險的費用都很便宜。
舉個例子,我知道有位婦人去年在醫院裏住了10天,出院之後,收到帳單——隻有8元美金。怎麼回事?她有醫藥保險。
(6)不要讓保險公司以現金將你的人壽保險付給你的受益人
如果你投保人壽是為了在你死後能照顧家人,那麼請求你,絕不可讓保險公司一次將大批現鈔付給你的受益人。
“擁有許多新鈔票的新寡婦將會如何?”我讓瑪麗翁·艾伯利夫人來解答這一問題。她是紐約市人壽保險研究所婦女組主任。她在全美各地的婦女俱樂部演講,指出不讓寡婦領取人壽保險金,而改為領取終生收入的好處。她提及一位收到2萬人壽保險現金的寡婦,她將錢借給兒子開創汽車零件事業。事業失敗了,她現在窮困潦倒,三餐不繼。她提到另外一位寡婦,被一位油腔滑調的房地產經紀人引誘,把她的大部分人壽保險金拿來購買一些“保證在一年之內增值一倍”的空地。3年之後,她把土地賣掉,卻隻拿回初投資的十分之一。她又提到另外一位寡婦,在領取了150印美元的人壽保險金的12個月以後,就必須向兒童福利協會申請補助款撫養她的兒子。像這樣的悲劇,數以千計,不勝枚舉。
“2.5萬美元在婦女手中,平均不到7年就全部花光。”這是《紐約時報》經濟編輯斯維業·波特在《婦女家庭月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中做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