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不要讓工作和金錢支配你(3 / 3)

我認識一個富人,他就是一個節儉的奴隸。他總是為了節省10個美分而犧牲大好的光陰;他常把半頁沒有寫過字的信紙扯下來,並裁下信封的背麵,作為稿紙。他這種浪費寶貴時間去節省細小東西的做法,實在是得不償失的。甚至他在經營商業時,也有這種過度節省的吝嗇行為。

他對雇員們說,包紮的時候,無論如何都要節約一些繩索。他還把這個要求作為公司的規定。雖然因這條規定所浪費的時間要遠遠超過一繩一索的價值,但那位富人仍然在所不惜。像這類的節省,其實是極度愚蠢的。

隻有少數的人才懂得真正節儉的意義。真正的節儉並不同子吝嗇,而是經濟的、有效率的節省用度。節儉不是一毛不拔,而是用度得當。

善於節儉的人和不善節儉的人比較,其實有很大的不同。不善於節儉的人往往為了節省一分錢,卻浪費價值一角錢的光陰。我從來沒有見過斤斤計較的人可以成就大業。吝嗇的節儉其實最不合算。而準備做大事業的人,一定要有度,切不可斤斤計較一分一厘。隻有靠理智的頭腦,合理的處事,才能事業成功。

所謂節儉,從寬泛的角度來講,包含深謀遠慮和權衡利弊的因素。最聰明的節省,有時常需要過分的消費,比如,做大生意所用的交際費並不是一種浪費,而是一種大度的用法,是一種恰當的投資。

慷慨大度往往有助於雄心的實現,可以使人們獲得多方麵的收獲,可以幫助我們在社會的階梯中上升,這比把金錢存入銀行更有價值。所以想要成就大業者,應該做到深謀遠慮,切勿因吝嗇而妨礙了自己希望的實現,使大好的機會喪節省的習慣,如果行之過度,反而得不到好的效果,不但不能成為進身之階,往往還會成為絆腳之石。商人吝嗇得不肯多花資金經營,農夫吝嗇得不肯在地裏多播種,他們都是不合理的節省。俗語講:“種得少,收成也少。”

我認識一個年輕的商人,他總是在小方麵過度地吝嗇,結果生意失敗。他的一套衣服和一條領帶,非到破舊不堪的時候才肯拋棄。他從來沒有想過,邀請一個有密切業務往來的客戶吃一頓飯,在旅行的時候,即使與熟悉客戶偶然相遇,也從不肯替客戶付一次旅費。因此,他最後落得吝嗇的名聲,人人都不願與他做交易。而他竟然還不知道,讓自己蒙受極大損失的原因就是他那過度節省的習慣。

許多人為了節省一些小錢,損壞了自己的健康。要想在職業上獲得成功,必須防止不合理的節省。無論怎麼貧窮,你可以在其他任何地方節省,但不可在食物上節省,因為食物是健康的基礎,也是成功的基礎。

過度而不當的節省,往往會消耗人的體力和精力。很多人都患有身體疾病,卻為了節省金錢不去求醫,不但要忍受痛苦,還會因為身體的病弱,使自己在事業上也做不出出色的業績來。

凡是阻礙我們生命前進的,無論是疾病還是其他障礙物,我們都應該不惜一切代價來設法診治和補救,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應該將增進體力和智力作為目標,所以,凡是可以增加體力和智力的事情,不管要耗費多少代價,都要去做。這樣能夠促進我們成功、有利於我們的事業,在金錢方麵,千萬不可吝嗇。

小結:

1.吝嗇的節儉其實最不合算。而準備做大事業的人,一定要有度,切不可斤斤計較一分一厘。隻有靠理智的頭腦、合理的處事,才能事業成功。

2.凡是阻礙我們生命前進的,無論是疾病還是其他障礙物,我們都應該不惜一切代價來設法診治和補救,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3.我們應該將增進體力和智力作為目標,所以,凡是可以增加體力和智力的事情,不管要耗費多少代價,都要去做。

人壽保險中的經濟之道

卡耐基智慧金言:

有計劃的,或是有預算的花費,可以保證你和你的家人能夠從你的收入裏得到公平的分享。

參加人壽保險的很大好處是參加者能夠在重病臥床或行將就木時得到心靈的安寧。

另外兩種合作儲蓄方式也值得一提。第一種是人壽保險,這是在保險人去世後,寡婦和兒童可以得到生活供給;第二種是依靠互助會,這使得工人們靠集體的力量在生病時可以得到救濟,並且在他去世後,遺留的孤兒寡母能夠得到一小筆補償金。前一種方式常為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所采用,而後一種方式為工人階級所實踐。

為了供養那些依靠我們生活的人,可能要花很長時間來攢足夠的錢。並且還有一種誘惑,就是要花掉那些為死後作準備的錢,盡管許多人都認為積蓄金錢是有長遠眼光的行為。所以一點一滴地、一周一周地攢錢並不總是靠得住的。

參加保險協會的人情況就不同了。他每年的或每季度的儲蓄馬上變成了總基金的一部分,足夠用來實現保險的目的。在他得到第一份保險費的時候,他的目標就達到了。即便他死前已經拿了補貼,但他的寡婦和孩子在其死後仍然可以得到全額保險費。

這套體製在給他的家人提供保障的同時也激勵’了人們用有遠見和審慎的態度實踐道德義務,因為這些美德的實踐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報答。參加人壽保險的很大好處是參加者能夠在重病臥床或行將就木時得到心靈的安寧——這就顯著區別於那些由於擔心家庭經濟狀況而處在痛苦焦灼中的人,而這種焦灼的心情反過來增加了肉體遭受的痛苦並妨礙甚至完全抑製了吃藥的效果。詩人彭斯在死前幾天寫給朋友的信中,說他“仍是痛苦的犧牲品。唉,我怕會有不測。我那可憐的女人,那六個可憐的幼小孤兒!現在我感到無比的脆弱。要是我的病能好一半就謝天謝地了”。

人壽保險可以被描述成保障寡婦和兒童的生活的一種摻股計劃。它是一種製度安排,許許多多的人每年拿出一小筆錢,組成“保險基金”,並靠在銀行儲蓄增值。一旦哪位保險人意外死亡,就按預先規定提出一筆錢支付給他的保險受益人。通過這種方法,那些僅有少量資本,盡管定期拿著工資但收入很少的人可以立即湊成一筆基金來為死者的家庭提供資助。

我們經常聽到某些勤勞而對社會有用的人死後留下妻兒異常窮苦的故事。他們在生活中令人尊敬,付著高昂的房租,穿著體麵,與親朋好友往來頻繁,經常出入娛樂場所,教育他們的後代要有誌氣謀取社會地位並獲得他人尊敬。然而,死亡把他們徹底打垮了,那麼他們的家庭又怎麼樣了呢?父親為家庭的將來未雨綢繆了嗎?每年向保險協會交納20—25英鎊,就可以保證他們遺留的妻兒不會生活在貧困中了。他們履行這項責任了嗎?沒有,他們根本沒有這麼做。這說明這些家庭以前的生活開支一直就是與他們的收支相抵的,如果不是人不敷出的話。但問題是最終他們的家庭突然陷於破產。

像這樣的做法不僅僅是欠缺考慮和缺乏遠見所能形容的,簡直就是沒心沒肺或者說殘忍。為把一個家庭帶到這個世界,要給他們可口的食物,使他們舒適溫暖,而一旦這一切都失去那是多麼的悲慘啊。這個家庭將淪落到苦力工廠、監獄或大街上——靠親戚接濟或靠公共慈善機構施舍——這些絲毫不比反對社會的罪行要輕,就如同去傷害那些落難者的人一樣有罪。

應當承認,在現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那些為家庭的將來儲備了足夠的資金的人相對是少數。也許家庭日常開支的增大使他們剩不下多少錢,並且當他們發現能夠存進銀行的錢實在太少時幹脆就不再存了。他們變成了對收人不計後果的可憐蟲,毫無為自己死後的家庭生活打算的想法。

舉一個結婚成家的男人的例子。一開始他做生意。他想,如果他的生活過得節儉一點,再有幾年,他就可以為他死後妻兒能靠著充足的積蓄過活而含笑九泉了。但生活中的意外實在太多,他知道自己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離開這個世界,留下他的親人過著相對貧苦的生活。在30歲的時候,他決定參加健康生活辦公室。他每年交納12-30英鎊,獲得的保證是在他死後其親屬可以獲得500英鎊的補償。從他交納這筆費用以後的那一刻起,哪怕是第二天就死掉,他的家庭也有了500鎊的保障。

現在,假如他每年把這12—30英鎊存人銀行,或利用它生息,差不多要20年才能累積到500英鎊。但是通過這種簡單而令人滿意的便捷的壽險方式,他餘生的大部分,有26年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對未來的擔心與不安再也不來騷擾他現在對生活的享受了。通過每年交納固定的費用——這筆錢會隨著協會的利潤增加而增加——他確保了死後其家庭可以享用一筆固定的錢。

這樣,人壽保險借助了一種契約,這種契約使生命在某種程度上趨於平均化或者被補償,所以那些去世早的人——或更確切地說是他們的家庭——分享了那些活得比平均壽命長的人的好處。即便是那些活的足夠長到他們交納的保險費的累計額已超過保險額的參保人本身也沒什麼可抱怨的,如果他把這麼多年不用為身後事心神不安也算計在內的話。

與某些人為防火而給房屋及物品保險的理由同樣,可以促使他們參加人壽保險來為意外的疾病或突然死亡做準備。一件事情上表現的精明可以在另一件事情上表現得更充分;何況還有維持孤兒寡母將來生活的責任。沒有哪個男人能夠忍受被別人說沒有盡到這樣偉大而不可推卸的義務。對一個丈夫和父親來說,在他活著的時候他有每天為妻兒提供麵包的義務,那麼想辦法為他死後妻兒提供充分的生活來源也同樣是他的義務。這個責任是如此明顯,履行這個義務的手段也如此簡單,每一個男人都可以輕易做到。這種安排是如此明顯地實用、理性、有利和公平。並且它是如此適當地增進了每一個明智而細心的男人的自尊意識,並鼓勵了他擔負所有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以致於我們不能相信還會有任何反對這項義務的意見。惟一的遺憾是這項實踐還沒有在社會中各個階級之間廣泛推行開來。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保險機構現有的保險總額,絕大部分屬於中產階級,大約3.5億斯特林(英國銀幣單位),每年保險基金的支付額不少於1100萬斯特林。另外,在特別適合參加人壽保險的人群中,每20個人裏隻有不到一個人能從中受益。

對工薪階層有幫助的並有利的合作協會采用另一種形式。它們培養人們謹慎的自助的習慣,最終使每一個人感覺到值得冒險投入。有大約400萬工人組織起來形成誌願團體以便在某些人生病或遭受不幸時提供共同的幫助,這是個令人吃驚的事實。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團體是英國自治政府的仁愛和社會獨立性的結果——為說明這一點,比較一下法國隻有七十六分之一的人屬於利益團體,這個比例在比利時為六十四分之一,而在英國為九分之一。英國的協會據說手裏的基金有1100萬斯特林。這些錢分散著由會員輪流掌管,每年自願捐助者從每周的收人中捐出的數額超過200萬斯特林。

雖然法國和比利時的工人階級在參加利益團體的程度上遠不如英國,但是必須說明的是,上帝對他們的公平在於,他們是世界上最節儉、最謹慎的民族。他們把儲蓄合乎原則地投資到土地和公共基金。法國人和比利時人對土地有一種不同尋常的熱愛。他們節省一切費用以便能多買一點土地。關於他們在公共基金上的投資,作為一個無人不知的事實,值得一提:法國的農民階級把他們的儲蓄投資到國防貸款上,為的是把受德國侵略者踐踏的法國土地解放出來。現今,法國每8個成人中就有一個人持有國債的股份,固定持股者和自由持股者數量相近,但和自由持股的形式相當不同,根據最近的報告顯示,自由持股者有555萬人。法國是中西歐那些“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國家的典型例外。在法國,財富越來越平均散布在老百姓中間。

英國的利益保護協會,盡管有很大的益處,但也存在著巨大的缺點。它們在組織和管理的細節上有很多不足,它們當中許多組織的財務狀況比較糟糕。像其他組織一樣,它們剛剛出現在曆史舞台上,很多措施是試驗性的,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往的經驗——這一點在處理捐贈品和對患病者的補貼上表現的尤為明顯。捐款常常用光,以至於不得不經常宣布關閉“錢箱”。於是協會走上了末路,其老成員不得不在餘生尚無保障的情況下離開它。人壽保險協會本身不得不經受失敗的懲罰,由於“關門大吉”而給中產階級的協會帶來信譽損失的事也並非少見。

在此,我們從最近一份報告中,引用一位互助會的注冊人員的話:“雖然從各方麵得到的信息對整個管理係統來說並非是鼓舞人心的,但是就總體來看,也許窮人的投資結果並不遜於那些貴族、國會議員、商人、號稱金融家的人和投機者借以管理鐵路、股份銀行和各種形式的企業的投資結果。”

工人協會的產生,是出於這樣一些人的共同需要:他們沒有更多的謀生手段,無法積攢起足夠的儲蓄以便能夠抵抗萬一遭遇疾病或不幸造成的貧困。初次步人生活的人靠每天的體力勞動在養活自己的同時也能費力地攢點錢。必不可少的生活開支使他們有限的收入捉襟見肘,生活上壓力重重。當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後,他們可能攢下的那點錢會很快花光。假如他們還要維持一個家庭,就隻能不可避免地淪落到貧窮、乞討或領救濟金的地步。要想避免這些結果,他們設計出利益保護協會這樣一種形式。通過把大量的小額捐款收集在一起,他們有了一筆足夠大的基金來應付日常生活中治病的需要。

達到這種保障效果的手段是很簡單的。每一個成員每星期對共同基金讚助4便士或6便士,就可以按規定享受基金的補貼。大多數利益保護協會還有一筆孤寡基金,來源與前種基金類似,是在某個成員死亡時用來支付給其家人的一筆撫恤金。很明顯,對於這樣的組織,無論在細節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在整體上看對社會起著有益的作用和影響。就事實來說,其中一個協會(曼徹斯特單身聯合會)有成員約刃萬人,擁有的基金達37蹠366英鎊,每年支付的醫療費和撫恤金有30萬英鎊。這很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協會對於它所服務並賴以建立的階層有多麼大的益處。通過這種方式,體力勞動者能夠以相對較小的代價在經濟上受到保障。共同保險以最經濟的方式達到了經濟實惠的目的,它提供了一個生動的例證:合作的力量對社會各部門產生非同尋常的影響。實際上,這種合作也是文明的另一個名字。

許多人拒絕互助會是因為他們要去酒館;因為為了繼承協會成員的傳統他們要受到酒館環境的熏陶;也因為在交納讚助款的兩周周會上,他們可能學會酗酒,那樣浪費的錢並不比積累的少。互助會無疑非常依賴於社會的基層單位。酒館是每個人的家。成員們可以在那裏聚會、聊天、一起喝酒。假如他們僅僅為了一種責任感——為預防災病而保險的責任——而隻是每周交納讚助款才走在一起,那麼很可能沒有幾個協會能存在到今天。實際上在大量的事例中,要麼是在酒館聚會的保險協會,要麼根本沒有。

這個世界因此並不可能被某種絕對精確的規律所支配。對大部分人來說,尤其是對我們要勸導的人,這是個粗糙的、勞動者的世界,支配它的是大眾化的規則,如人們的穿戴偏好。對某些人來說,把啤酒、香煙或身手不凡和對付疾病的保險的單純而簡單的責任聯係在一起看起來有些粗俗,但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就是這麼一個凡夫俗子的世界,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世界的現實,並盡可能使它更美好。必須要承認,人類追求盡善盡美的天性並不強烈,並且需要幫助。這個通過喝酒吃肉吸引他的辦法盡管粗俗些,但卻有著保障他或其鄰居的意義,並且這個辦法決不僅僅局限於勞動階層的協會才使用。在倫敦鮮有不利用吃年飯來吸引捐款者的慈善機構或組織。我們為什麼在譴責吃價值80便士的年飯的窮人的同時而原諒吃著生猛海鮮的富人呢?

哈利法克斯的阿克洛德先生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在約克郡西區為工人們建立了一家疾病保險協會和便士儲蓄銀行。這個組織從一建立就立足於為勞動者服務的目標。雖然便士儲蓄銀行開辦得很成功,但疾病保險協會卻徹底失敗了。阿克洛德先生在解釋這次失敗時說:“由於互助會的競爭,尤其是單身青年會、德魯伊教團體、伐木者協會等等;以及摒棄他們的自治政策、互相監督欺騙行為以及兄弟情誼,沒有哪個新成立的獨立社團能夠成功。我們的會費必然要比他們交的多,這可能也是我們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保險費太低是互助會失敗的主要原因。對協會成員來說,由於收入有限,他們盡力以最小的代價來維持組織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他們為此盡量削減保險費的定額,但正像結果所表明的,這個額度常常被定得過低。隻要協會能維持下去,而且大部分是年輕人、健康人,加上患病人數平均很低,經費就顯得很充裕。基金逐漸積累起來,許多人為他們的協會的表麵繁榮而沾沾自喜,而對其中注定要走向衰亡的因素渾然不知。當成員的年齡逐漸變大的時候,平均的患病人數和嚴重程度都增加了。年齡的增長對利益保護俱樂部的償付能力的影響很快就廣為人知,年輕人避開老的協會,而著手建立他們自己的組織。結果就是,老人開始提取他們的積蓄而讚助款的收人大為滑坡。並且正像事實常常表明的那樣,一些長年患病的成員使協會麵臨很大的壓力,最終基金被耗費光了。“錢箱”被宣布關閉,協會破產了。真正受到損害的是那些仍留在協會裏較年輕的人。在交納了許多年的保險費後,他們發現,最終當疾病落到他們頭上時,基金已經由於支付養老金和支付其他協會章程並未規定的補貼而花光了。

甚至最好的利益保護協會也是慢慢才知道充足的讚助額對於他們確保履行義務、保持償付能力是多麼的重要。他們中大部分的缺陷是企圖用太少的本錢做太大的事。相對於捐助來的收入,提供的福利實在太高了。那些最早人會的人可以得到報償,但後來者隻能麵對空空的錢箱。問題不僅僅在於讚助費額度太低,而且也在於對人會的成員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對待。上年紀的人和體弱多病者與年輕人和健康者的人會條件沒什麼兩樣,惟一的區別是人會費有些不同。對於沒有足夠的讚助費定額的團體,即便現在還年輕,但是他們不是變得越來越強壯,而是逐漸地衰弱下去,一旦有幾個長年依賴基金的病號,基金就會很快告罄,這個團體也就會破產並解散。上千個互助會已經重複了這段曆史。在它們存在期間,服務做得很好,但是都存活不長,往往曇花一現,使其成員深感失望甚至覺得受到欺騙。

近來,以曼徹斯特單身青年聯合會為代表的協會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改進協會的財務狀況。對於聯合會決心整頓財政的主導思想來說,也許最好的證明是這個事實:管理委員會被授權人公布指導將來決策的全部資料——也就是該協會製度的糟糕曆史。瑞特克裏夫先生精心準備了針對財務狀況的一係列報表並公布了要采取的措施,代價是3500英鎊。他在最後一版的序言中說:“這筆資金的來源不是取自健康保證金、死亡保險金或者鰥寡孤獨的援助金,而是集會的管理基金——這筆基金直接來自每個成員,但是並沒有仔細而慎重地花在符合協會利益或組織特點的地方。”

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增長,互助會的領導人能夠普遍改善財務狀況,並引進新的改進措施。最好的組織是這樣的:它增長緩慢,受到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的塑造,最後它們需要用歲月來磨煉得更有生命力並使它們根植於傳統之中。最不成熟的協會由工人階級為疾病保險而建立,它不接受慈善團體或小額捐款的幫助。它根植於一種正確的精神,並配得上對它的每一個鼓勵。它為能夠建立更好的東西打下了根基。它教給人們自助,並在最卑微的階級中培養一種為長遠打算的經濟眼光。

互助會在沒有出現任何重要的統計學作指導時就開始運作了。如果它們在共同保險中已經犯了錯誤。考慮到它們不得不麵對的困難,在判斷它們的優劣成敗時應該更加寬容。以友善的精神提出的良好建議不會產生不好的結果。它們帶有的缺點被看成是臨時的外殼,當開花結果以後,外殼自然就會脫落。

勵誌故事

日本紡織工業崛起的秘密

19世紀中葉,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很快,棉紡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布拉澤公司的生產蒸蒸日上,紡織品湧向全世界各地。這引起了日本同行的注意。

布拉澤公司位於英國某地一條熱鬧的大街旁。每到中午,公司的職員和工人們都到對麵的一家館子吃午飯。因為這是那條街上唯一的一家餐館,所以盡管價格高昂,但每天還是顧客盈門,熱鬧非凡。

不久,在這家餐館的附近又新開了一家餐館,那裏上至經理,下至堂倌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這家餐館一經開業,就十分惹人注意。它不僅價格比英國館子便宜,而且味道鮮美,服務態度極佳。時間一長,那些慣於守舊的英國人誰也經不起這些特色的引誘。於是情不自禁,漸漸把就餐重心移向這家日本人開的餐館。最後,甚至連一些高級工程師也慕名前來。有時,某些職員或工人沒帶錢,在那裏可以先賒賬,並同樣受到熱情的招待。久而久之,搞得人緣極好,生意興隆。

幾年後的一天,這家餐館突然倒閉,理由是由於出售飯菜價格低廉,成本高而引起虧損。它使英國這家公司的職員和工人們都為之深感惋惜。與此同時,這家餐館的經理和堂倌揚言“無錢回國”,並且通過各種渠道,尤其是常來光顧的吃客——一些工程師及高級職員,請他們說情,協助謀求職業,以便籌集路費,返回家園。

由於這些高級職員平時受到日本堂倌的“特殊照顧”,對於他們也格外同情,因此都極力向公司推薦。起初,公司也相當謹慎,但到底經不住高級職員們屢次的擔保,最後,不得不鬆口了。但是,公司裏規定,所有進廠工作的日本人不許進車間,隻許在車間外麵做做粗裝工,如推筒管、運袋皮、裝紗等,隻要一到車間門口,就由英國人接替。

經過一個時期的緊張觀察,公司管理人員發現這些日本人忠實可靠,幹活賣力,並無任何可疑之處,再加上往日的“交情”,警戒慢慢就消除了。過了一段時間,這些日本人不僅能自由地進人各車間,而且有些日本人還被安排在技術部門工作。

可是,公司裏的上上下下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家日本餐館的全班人馬都是日本第一流的紡織專家。他們一邊默默地工作,一邊把英國紡織機的先進設備部件,結構及作用等,都牢牢記在心裏。

若幹年後,日本人聲稱已積蓄了一筆款子並準備回家。他們順利地辦好了出國護照,啟程返回日本。回國後,他們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設計出一套在當時說來是相當先進的紡織機械。從此,日本的紡織工業有了一個飛躍。

日本人采用的這種手段未必光明,但是,這種為了掌握先進技術千方百計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卡耐基忠告:強烈的學習欲望,加上肯於動腦和不怕困難的執著精神,常常是成就大事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