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發表即席講演(1 / 3)

即席演說的基本要求

卡耐基智慧金言:

1.任何智慧正常、擁有相當程度自製力的人,都可以發表一場讓人易於接受,並且還是很精彩的即席演說。

2.在心理上要有隨時在各種場合作即席演說的準備。

演說者和聽眾之間建立的和諧關係,是一切成功演說的關鍵。向一群人作即席演說,其實不過是在自己客廳裏對朋友即席談話的擴大而已。

在緊急情況之下,演講者如果能夠集中自己的思想並發表談話,就某些方麵而言,比起要經長時間努力準備之後才能演說,甚至更為重要。

由於現代商業的需要,以及現代口頭溝通所必須的自在隨意,使得這種即席發言的能力成了必備要素。我們要能迅速調動思維並流暢地遣詞造句。

很多影響到今日工業和政府的決定,都不是出於一人,而是很多人在會議桌上的商定。每個人都可各自發言,對這個討論會議發生影響。這也是即席演說所以要生動突出,以發揮效果的原因。

練習即席演說

任何智慧正常、擁有相當程度自製力的人,都可以發表一場讓人易於接受,並且還是很精彩的即席演說。簡單地說,就是沒有經過準備的談話。

這裏有幾個方法,對你在某個場合突然被邀請發表講話時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有所幫助。方法之一,是采用某些著名演員曾經使用的方法——站著思考。另外,你要掌握一些即席發言的聯接技巧。

要有即席演說的心理準備

當你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人邀請發言時,多是期望你對某一個你能發表權威言論的題目提出一些看法。

你所麵對的問題是,對於講話的情況,決定在自己能支配的短短時間裏確定要談論些什麼。有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夠使你自如地應付這種情況,那就是對這些情況事先有一個心理準備。

在開會的時候,你就要不停地問自己,如果現在被叫起來講話,需要講些什麼。這一次最適合講述自己題材裏的哪個方麵?對於眼前的那些建議,怎樣措辭以表示讚同或反對?

因此,我的第一個忠告是:在心理上要有隨時在各種場合作即席演說的準備。

立刻進行舉例

為什麼要這樣?有三個理由:

(1)你能夠從苦苦思索下一句的需要中解脫出來。因為經驗是《艮容易被複述的,即使在即席演說的情況下也是這樣。

(2)你會慢慢進入講演的狀態。開始的緊張,會逐漸地消逝無影,讓你有給自己的題材逐漸加溫的機會。

(3)你能夠馬上引起聽眾的注意。因為,事件即實例是立刻獲取注意力萬無一失的方法。

聽眾專心聆聽你所舉出的富於人情趣味的實例,能夠使你在最迫切需要時——演說開始後的極短時間裏,對自己的能力重新給予肯定。溝通是一種相互的行為。吸引聽眾注意的演講者很快就會感知這一點。當你注意到那種接納的力量,並感覺到聽眾間的如電流般的期盼的目光時,你就感受到有種挑戰的力量要你繼續,盡你最大的能力去作回應。

一切成功演說的關鍵所在,就是演說者和聽眾間所建立的和諧關係。沒有它,真正的溝通就不可能完成。這也是我力勸你以實例展開演說的原因,尤其是在人家請你當場發表講話時,舉例是最管用的一種方法。

采取適時適她的原則

如果你事先沒有一點準備,別人突然請你說幾句,這時你最需要的是保持平靜。你可以先向主席致謝,隨便說上幾句,讓自己有一個喘息的機會,然後便要發表與聽眾有密切關係的言論了。通常聽眾多感興趣的隻有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這裏有三個來源可供你擷取意念,作為即席講演之用。

一是聽眾本身。談論聽眾本身,說說他們是誰,正在做什麼,特別是對社會和人類作了什麼貢獻。可以舉一個明確的實例來證明。

二是場合。也可以說說造成這次聚會的情況原因,是周年紀念日?是表彰大會?是年度聚會?還是政治或愛國集會?

最後,如果你事先有注意地聽講,不妨指出,對自己之前的另一位演說人所談及的某一特殊事物特別感興趣,然後將它擴大詳述一番。

最成功的即席演說,就是真正的當場演說。它們表達的是演說者對聽眾和場合的感想,它們適時適地,就像手和手套般的密切相合。它們是為了這個場合,並且是專為了這個場合而量身訂做的;它們的成功也就在於此,它們如罕開的玫瑰,在特殊的時刻裏綻放,沒多長時間便又凋謝不見了,可是聽眾所享受到的愉快卻不斷在綿延。在你還沒有想到之前,他們就已經將你當成即席演說專家了。

要做即席演說,切莫即席亂說

這兩句話的含義頗為不同。你的演講如果隻是不著邊際地瞎扯亂說,毫無邏輯地把不相關的事串聯在一塊,是萬萬不可的。

你必須有一個中心思想,並圍著它把自己的意念合理歸納。這個中心思想,就是你要說明的。並且,你所舉的事例也應和這個中心思想一致。

同時再提醒一次,如果你能滿懷誠摯來演講,你一定會發現自己的當場所說,不僅精力充沛而且效力無窮,這是那些有準備的演說家都比不上的。

說明性講演的技巧

卡耐基智慧金言:

1.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演說者,也會犯相同的錯誤。也許他們身具多方麵的才華,以致見不著精力分散的危險。你不必像他們一樣。你應該緊守著自己的主題。

2.試試把它與聽眾確實了解的事情相比較,試說這一件事像另一件,說這件陌生的事像聽眾所熟悉的事情。

3.用視覺材料來增進演說明晰策略,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講清楚”使人明了,是說明講演的目的。但,許多演說者,從來沒有意念講明白過。其實,這並不難……

這裏有些建議,可以讓你清晰而精確地使用語言,使聽眾能毫無困難地了解你。陸德威·魏根斯坦曾說:“凡是可以想到的事情,都是可以清楚地思考的。而凡是可以說出口的事,也都可以清楚地講述。”

(1)限製題材以適合講演的時間

有一次,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向教師們發表演說時指出,一個人在一次演說中隻能提出一項要點。而他所謂的演說,一次是以一小時為限。然而,我最近曾聽過一位演說者的演說,按照規定,他隻能演說3分鍾,但他一開頭卻說,他想要提出11項要點請我們注意。平均每一個要點隻有16秒半的時間做說明。一個聰明人,居然想做如此明顯的荒謬之事,不可思議吧?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是那種方式的錯誤傾向,就算不到那種地步,也足以妨礙到任何一個新手。他像個導遊,帶著觀光客一天之內便將巴黎參觀完。這樣不是辦不到,就如同你也可以30分鍾就走完美國國家曆史博物館,但是清楚和享受就免談了。許多講演所以無法清楚,是由於講演者要在所分配的一定時限內,就所涵蓋的題材創一項世界紀錄。他像一隻敏捷的山羊,飛快地從這點又躍至那點。

舉例說,如果要就勞工聯盟的題目講話,切莫想在3或6分鍾內告訴我們它們為何要成立,它們采用的方法,它們的建樹,它們的缺失,以及如何解決工業爭端等。不行,倘使你拚了老命這樣做,沒有人會對你所說的產生非常清晰的概念。它將隻是一次混亂、含糊,而且太過簡單的大綱罷了。

假使你隻談工聯的一麵,並且詳加解說,是否較為明智?那當然。這樣你將留給聽眾一個單一的印象,它是透徹易懂,並且容易記,億。

不過,如果你一定要談論你的題目的好幾部分,我建議你在結束部分作一簡要的總結。

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演說者,也會犯相同的錯誤。也許他們身具多方麵的才華,以致見不著精力分散的危險。你不必像他們一樣。你應該緊守著自己的主題。

(2)依次安排意念

所有的題材,幾乎都可依合理的時間、空間或特別的話題順序而發揮。比如在時間的順序上,也許可依過去、現在、未來三方麵來考慮自己的題材,或許可以從某一天開始,然後由那一天往回溯或向前推。

在空間的順序上,可就某個中央點來安排你的意念,然後由中心向外發展;或者你也可依方向來處理題材,如北方、南方、東方和西方。

(3)列舉重點

欲使講演給聽眾留下井然有序、條理分明的印象,最簡單的方法之一,是在講演過程中明白地揭示:現在自己先講這一點,接著再講另一點。

(4)將陌生與熟悉相比較

有時你也許辛辛苦苦忙了半天,結果仍舊無法把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這件事你自己明白得很,可是要使聽眾也一樣對它明了,就要做深人的解說。怎麼做?試試把它與聽眾確實了解的事情相比較,試說這一件事像另一件,說這件陌生的事像聽眾所熟悉的事情。

亞裏斯多德曾有忠言:“思維如智者,說話如常人。”如果必須使用專業術語,等到已向聽眾解釋過以後再用,這樣便能使人人都懂得講演主旨,而你一用再用的關鍵詞尤其要如此。

(5)使用視覺輔助

中國有句古話:“百聞不如一見”。你想要清楚表達,你應該生動地描述你所說的重點,並把它具體化。你可以展示圖片或展示實物。

在利用展示物時,請依以下建議,保證能獲得聽眾的注意。

①展示物應不使聽眾見到,直至準備要用時再出示。

②使用的展示物應該足夠大,使最後一排都看得見。當然聽眾若看不見展示物,就無法從由展示物學到東西了。

③仍在講話的當兒,絕不讓展示物在聽眾間生疑,幹嘛要找對手競爭?

④展示一樣東西時,把它放在聽眾看得見的地方。

⑤記住,一項能打動聽眾的展示物,勝過十樣打不動聽眾的東西,若是技術上可行,示範一下。

⑥講話時莫瞪著展示品,你是要與聽眾溝通,不是要和展示品溝通。

⑦展示物使用完畢,應盡可能收起,不要聽眾再看見。

⑧如若展示物適於做“神秘處理”,則將它放在一張桌上,你講演時就把它置於身邊,把它蓋住。當講話時,多提它幾次,這樣會引發好奇心——不過別說它是什麼。然後,當你揭開蓋布之時,你早已引發了好奇、懸疑和真正的興趣。

用視覺材料來增進演說明晰策略,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除了有備而來,在聽眾麵前把自己腦子裏所想的,說給他們聽,又展示給他們看,除此之外沒有良好的法子可以保證聽眾聽得懂。

說服性講演的技巧

卡耐基智慧金言:

1.有技巧的演說者,一開始便可獲得許多讚同的反應。

2.演說者以感情和感染性的熱情來講述他的意念時,聽眾很少會產生相反的意念。動之以情較之與發之以思想的效果更大。

林肯說:“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就是要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

這正是說服性演講的秘訣之一。

有一次,一群男士和女士發現自己竟置身於風暴的通路上。其實,那倒不是什麼真正的風暴,但也差不多可以用風暴一詞來比喻了。說簡單一點,這“風暴”是一個名叫毛裏斯·高柏萊的人。以下是那群人中一個人的描述:

“我們在芝加哥一張午餐桌旁圍坐著。我們素聞此人的大名,是個雷霆萬鈞的演說者。”

“他安詳地開始說了,他感謝我們的邀請。他說,他想談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如果打擾了我們,就請我們原諒他。”

“接著,他就像龍卷風吹襲一般。傾身向前,雙眼將我們都牢牢地盯住。他並沒有提高聲音,而我似乎覺得它如同一隻銅鑼般轟然爆裂。”

“‘請你環顧一下四周,’他說,‘彼此互相看一下。你們可知道,現在坐在這個房間裏的人,有多少將死於癌症呢?我可以告訴你們,55歲以上的人4個人中就有一個!”’

“他停下來,臉上變得光亮起來。‘這是一件非常平常卻很嚴酷的事實,但不必長久,’他說,‘我們可以想辦法解決。這個辦法就是謀求一種進步的癌症治療方法,以及研究它的肇因。”’

“他凝重地看著我們,眼光繞著桌子逐一地移動。然後說,‘你們願意協助我向進步努力吧?”’

“這時在我們的腦海中,除了‘願意!’之外,還會有別的回答嗎?‘願意!’我想。事後我發覺別人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

“不到一分鍾的時候,毛裏斯.高柏萊就贏得了我們的心。他已經把我們每個人都拉進了他的話題裏,並已經使我們站在了他那一邊,投入到他為人類福利而進行的運動中。”

現在,我們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它們會使你的說服性演講無往而不勝:

(1)以真誠來贏得信心

當我們談話的目的是說服時,尤其需要以真誠篤信的內在光輝來表述自己的意念。我們必須讓自己先被說服,然後才能設法去說服別人。

(2)獲取讚同的反應

哈裏·奧弗斯維教授曾經詳細地分析過保持聽眾讚同心理的重要性:

“有技巧的演說者,一開始便可獲得許多讚同的反應。於是,他借此為聽眾設下心理過程,使他們朝讚同的方向前進。它就像撞球遊戲裏的彈子一般移動,將它在一方向推動後,想要使它偏斜,便需費些力量,如果想將它推回相反的方向,那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力量。”

心理形態在這方麵表現得很明顯。當一個人說“不”,而且是真心如此時,那他所做的又豈是所說的一個字而已。他的整個身體,包括腺體、神經、肌肉,都把自己收攏起來,進入一個抗拒的狀態。通常,他會有微小程度的身體上的撤退,或撤退準備,甚至有時明顯可見。簡而言之,整個神經和肌肉係統都戒備起來,抗拒接受。相反的,當一個人說“是”時,就沒有撤退的行為發生。整個身體都在一種前進、接納、開敞的態度中。因而,從一開始我們能誘發更多的“是”,便越有可能成功地攫住聽眾的注意力,為我們最終的建議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