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師的病態心理預防9
23.預防自殺心理的措施
自殺,是個人精神或情緒的困擾厲害到難以控製自己而徹底“精神崩潰”的表現。它一般始於心理挫折,發生於正在擺脫抑鬱的心理衝突的過程中。這種意念可能是延續短短幾天,也可能拖上數月,甚至幾年。
有關研究表明,過去自殺者多係老年人,而現在自殺者的年齡如同犯罪年齡一樣日趨年輕化。
從現實情況分析,自殺起碼有如下一些心理因素;
厭世感
懷才不遇,忍辱負重,屈服於外界壓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無力抗爭,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學習或生活樂趣,把自己看成“多餘的人”,為度日如年而自殺。
極樂感
擇偶受幹擾,不能愛自己所愛,或婚後婚姻不美滿,或第三者涉足家庭,為與第三者共同實現“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極樂世界”而自殺。
罪孽感
子時作惡多端,橫行鄉裏,罪行累累,深知法網恢恢,罪責難逃,為了逃脫懲罰畏罪而自殺。
衝動感
在家庭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叔伯之間,或工作單位同誌之間和社會的鄰裏之間,由於爭吵怒氣難消,尤其自感“吃虧”、“氣不過”,由於一時感情衝動喪失理智而自殺。
失落感
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對於一向“廣播有聲,報紙有名”的名人,倘若屢遭挫折,名落孫山,容易自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極端的自尊心也可能驅使他自殺。
從眾感
一些平日稱兄道弟,講“江湖義氣”的青少年團夥,一旦為首者產生邪念,其他成員易言聽計從,盲目從眾而自殺。
當然,有意自殺的人通常是充滿心理矛盾的,既想自殺又想生活下去。大多數考慮自殺的人在表現中難免流露出蛛絲馬跡來。如有的會在自殺前的某個時候談到自殺;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態,表現出厭世,飲食和睡眠毫無規律,反叛行為特別明顯,情緒喜怒無常等。因此,隻要做有心人,自殺是完全可以防止的。
美國心理學家布思和埃克特蘭德認為,下列因素有助於確定自殺的可能性:
年齡
有意自殺的人年紀愈大,死亡的危險性也愈大。
性別
盡管企圖自殺的婦女大約是男人的3倍,但是男人自殺身亡的數目大約是婦女的3倍。
自殺安排
自殺的安排愈具體,方法愈致命,危險愈大。
得到援助的來源
人們在危機中得到援助的來源愈少,自殺的危險性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