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發明創造指導5(1 / 2)

第一章 學生發明創造指導5

7.強化學生發明創造的措施

培養創造型人才,尤其是要培養從事發現或發明活動的創造型人才,就必須要培養他們嫻熟地掌握和應用發現的方法或發明的方法。在活動中,適當地開展發現方法與發明方法的訓練。遵循正確的途徑可以使你的發明變得簡單、易行。常用的發明方法有:

偶然發現法

顧名思義就是偶然的發現,如果你對偶然的發現、突發奇想不去思考,這些發現、奇想就會像閃電一樣一閃既失,不會有什麼結果。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現實生活中的所有現象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偶然出現的事物也有它的道理,隻要我們抓住不放,那就可以通過它發現這些道理搞出一些發明來。

水龍頭對於我們來說是最常見的,好象沒有什麼可發明的,但就是有人在水龍頭上大做文章,搞出了方麵發明——他就是昆明科技有限公司經理薑立人先生,發明的“向上噴水的水龍頭”他的發明就是突發奇想的結果。在一次淋浴時,他拿著淋浴噴頭為自己衝澡時淋浴器噴出的水直接噴在了他的臉上好舒服呀,哎,平時洗臉時也這樣噴一噴多好。於是他開始研究,終於發明出了“向上噴水的水龍頭”經過試驗洗臉時的用水量隻有平時用水量的五分之一,能夠節約大量的水。他的這一產品已經遠銷歐美等30多個國家,實現了產業化。

聯想發明法

有的發明,是靠聯想成功的,如有一個同學發明的“售票窗口防盜鏡”就是一個典型的聯想發明的例子。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的一位叔叔從外地回來和他爸爸在閑談中,說這次回來在車站買票時被小偷掏了腰包。站在衣櫃前打紅領巾的他,從鏡子中看到身後的一切物品,由此他聯想到能否鏡子把身後的人物反射到購票人眼前,起到警示作用。後來,經過他多次的實驗,老師的指導,終於利用鏡子的反射原理發明出了“售票窗口防盜鏡”

挖掘潛力法

挖掘潛力法就是破除守舊觀念,注意被忽視的事物,使物盡其用,說白了就是變廢為寶,一改多用或一改它用。在變廢為寶的同時,使其更加環保,更加節約資源,更加經濟。如:用廢報紙生產的鉛筆的發明者劉玉春原是一名記者,他發現出版社每天有大量的廢舊報紙,在他外出采訪的過程中,也發現各機關單位有大量的廢舊報紙,他利用工作之便作了大量的調查。終於下定決心辭去了工作專搞發明,終於經過七年的堅苦努力,他發明的用報紙生產鉛筆獲得了成功。在每年為國家節約大約50公頃林木的同時,實現了產品的產業化。產品也進入了歐美市場,帶來了具大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了廢紙換美元的目的。

移植發明法

移植發明法也可稱轉移發明法、或嫁接發明。就是把已知的原理或熟悉的部件,運用到新的發明上來,這種技術上的移植,是發明創造的一條重要途徑,而且往往是一條捷徑。

比如說汽車是現有的,太陽能電池是現有的,那麼把太陽能電池運用到汽車上即成為太陽能汽車。這即是成功的事例。四川的白新城同學就是根據吸塵器的原理,加上黑板擦,發明出既擦黑板又吸走粉筆灰的《迷你袖珍吸塵器》,它還可以用在生活的許多地方。

列舉發明法

既有對其希望的列舉,又有對其缺點的列舉。

有很多東西,當你看慣了,就會認為沒有什麼值得改進和發明,可是你用新的眼光去看它,同一個事物,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就是看身邊使用的東西,有什麼不方便,不順當,不如意的地方。它的缺點如何克服,克服的過程既是發明的過程。經過改進,缺點克服了,新的產品出來了,新的發明也就成功了。或者你對身邊的事物,可能有一些希望。當這些希望得到實施以後,發明也就成功了。

如有的同學提出設想,能不能發明“多功能手杖”,他想:老人用的手杖能不能增加其功能,變成坐椅,使老人在轉遊的同時能夠坐下來休息。這些設想的提出,都來源與對生活的觀察,對生活的熱愛。這在培養學生發明創造的同時,培養他們服務與人,服務社會的良好品質。這可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適應需要發明法

了解我們身邊有什麼需要,也是我們尋找發明目標的重要途徑,經過仔細觀察,充分調研,抓住生活、工作、學習中的某些需要,下工夫進行研究,就能創造出受人歡迎的產品。青少年參加科技活動,不是在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而是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是接受科學教育的過程,因而提倡青少年要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題目,也就是要研究身邊的科學,探索身邊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