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那麼,怎麼合理使用這一動腦方法呢?
第一,張冠李戴法不是隨便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故意把事情弄錯,造成引起對方誤解的一種假象。應該說,於己而言是心中有數的。
第二,張冠李戴法接近於逆向正反法,但又不僅僅隻是從相反的方向看問題,更多情況下在於換個其他角度來看問題。巧妙地運用張冠李戴法常常可以化解正麵的矛盾衝突,轉移對方的視線,使自己從一個有利的角度出奇製勝。
馬克·吐溫是19世紀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疾惡如仇,常用幽默而辛辣的筆觸抨擊社會黑暗,揭露官僚、政客、資本家的醜惡嘴臉,所以他的作品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有一次,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談鋒甚健,口若懸河,越說越激憤。當談到對國會議員的看法時,馬克·吐溫氣憤地說了一句:“在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此話第二天便登上了報紙,它像原子彈爆炸一樣震動了全社會,各大報紙紛紛轉載,連國外的通訊社也不失時機地作了報導。
很快,馬克·吐溫就陷入了國會議員的圍攻之中。這些議員個個惱羞成怒,對馬克·吐溫口誅筆伐,堅決要求他在報紙上澄清問題並公開道歉;否則,他們將全體起訴,控告馬克·吐溫犯了名譽中傷罪。事情越鬧越大,馬克·吐溫得不到片刻安寧,他不由得更加痛恨和蔑視這些虛偽的家夥了。於是他決定采取行動,找一個可以使他們閉嘴而又能證明自己的話不錯的辦法。
幾天之後,《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則馬克·吐溫致國會議員的“道歉啟事”,內容如下:“日前鄙人在答記者問時發言,說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事後有人向我興師問罪,我考慮再三,深覺此話不妥,故特此登報聲明,把我原先的話作如下修改: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
此啟事發表之後,一場沸沸揚揚的軒然大波馬上風止浪息。每位議員心裏都想:“哦,馬克·吐溫說的不是我。”沒有一個人把自己歸入“是狗婊子養的”之列。
其實,這哪裏是道歉?隻不過把國會議員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這頂帽子換成了“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實質內容並沒有變:總有某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馬克·吐溫就是采用了張冠李戴法,轉移了議員們的視線,緩和了正麵衝突,但仍然達到了對這些虛偽的家夥攻擊和嘲諷的目的。沒有一個議員再來找馬克·吐溫追究“到底誰是狗婊子養的”的問題,否則不就等於不打自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