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長加強聯係

外部對學校的評價,一般總是來源於學生家長的感受。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學生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效果,家長對學校、對教師的態度和評價,又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校、對教師的態度和感情,影響學校整體的形象。家長對學校的尊重和支持,有助於提高學校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有助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應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進行經常的、坦率的交流和溝通。一般情況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成長、前途都非常關心,他們也有與學校聯絡、溝通的需要。當然,家長與學校聯係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應從滿足家長這一需要著手,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和管理工作,主動宣傳學校的目標、計劃、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困難,讓家長了解學校,向他們宣講教育科學知識,指導他們配合學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使他們由被動的客體轉變成學校工作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學校可通過召開家長會、建立學校或班級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進行家訪、開展家庭教育谘詢等活動,與廣大家長加強聯係,增進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從而實現公關目標。

正確處理與家長的矛盾

學校管理應嚴格按照規章製度進行,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要遵循教育方針、教育教學規律,集資、學費及其他雜費應按照有關文件規定收取。學校要從嚴格要求自身出發,處理與家長的矛盾和問題,尤其要注意處理好與家長的經濟關係問題。隻要學校本著培養人才的辦學宗旨,照章辦事,嚴於律己,多體諒一下家長,就會最大限度地減少與家長的磨擦,即使有了一些矛盾,相信也會很容易和平解決。

9.學校對社區關係的管理

社區有大社區和小社區之分,大社區即指廣義上的社區,小社區即指狹義上的社區。這裏所說的社區是指廣義上的社區,即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所形成的一種生活上相互關聯的社會體係。任何一個社會實體單位都處於兩個體係,即行業體係和社區體係之中。學校屬於社會的教育組織體係,與所在社區裏的各種組織有機結合,組成社區體係。學校公共關係中所說的社區關係,是指學校與周圍同處這個地域的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及個人之間的睦鄰關係。學校所在地的機關、企業、商業、服務業、居民組織、醫療衛生、公安、交通等單位都是社區公眾。這些公眾構成了學校賴以正常運轉的直接的外部環境。學校的師生、學生家長往往就是社區的居民,因而實際上社區就是學校內外公眾的交彙處。

良好的社區關係,是辦好學校的關鍵因素之一。學校的生源、食、住、活動等條件往往依靠社區供應。社區是學校工作的經常的監督者,學校管理工作的好壞,學生質量的優劣,社區領導和群眾都會明斷。對社區的依附性可以說是學校發展的一條規律。同樣,作為社區的一員,學校的發展又能促進社區的進步。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學校對社區公共關係的基本目的是樹立模範居民和模範單位的良好形象,發揮對社區的積極作用,爭取與社區領導和群眾融洽相處,同時獲得必要的支持。學校對社區的公共關係要注重以下幾點:

積極參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場所,學校的教育代表了社會的要求,相對於社會來說,師生員工的思想作風、精神麵貌要更值得人效仿。所以學校要努力抓好校風、學風建設,開展經常性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模範遵守社區的規章製度,維護社區治安和環境衛生,積極參加社區的公益活動,影響、改變社區的精神風貌,為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獨有的貢獻。

促進社區經濟繁榮

學校應根據自身特點,發揮文化優勢,積極為社區的經濟建設和其他建設服務,努力培養當地經濟建設所需各類人才;發揮學校人才優勢,為街道、鄉鎮企業的產品開發、銷售出謀劃策;學校還可發展校辦企業,直接促進社區的經濟繁榮。

爭取社區支持

學校在為社區服務的同時,還要主動爭取社區的支持,要經常走出去,向社區公眾介紹學校情況,同時也可把他們請進來參與和指導學校活動,讓他們了解學校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征得他們對學校各項工作的建議和要求,盡可能取得他們對改善學校辦學環境和條件的物力、人才、財力的支持。

10.學校對政府關係的管理

政府是個很大的概念,內涵豐富。從層次上說,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從職能類型上說,有教育管理、土地管理、司法管理、工商管理等,而這裏所說的政府,是就其作為國家權力執行機構的一般屬性而言的,主要是指作為政府的綜合職能部門以及專司主管教育職能的教育行政部門。在我國的學校教育體係中,政府教育部門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教育部門是學校的調節器。無論從政策和法律的製定與執行上,還是對學校發展規模和方向的管理上,它們都是從事某種協調、指導和規範的巨大的調節器。這種指導、調節和約束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公立學校、國立學校身上,而且也體現在私立學校以及其他形式的學校身上。其次,政府教育部門是學校經費的主要來源。盡管這些年政府鼓勵多種形式辦學,但公立學校仍然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主體;盡管政府倡導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但政府仍然是教育經費的主要支出者和管理者。政府可以通過經濟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對學校施加影響,進行宏觀方麵的調控。再次,政府教育部門還是學校其他物質資料的保障者和供應者,同時也是學校人事、招生、分配的主渠道。總之,在我國現階段,政府教育部門對學校的影響和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雖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教育行政體製幾經革新而多有變化,但總的思路仍然是:根據當前世界範圍內教育行政體製改革的潮流和我國國情,遵循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原則,宏觀上放開,微觀上搞活,進行權力和責任的再分配與再調整,政府管政府的事,學校管學校的事,調動兩個積極性,進一步增強政府的政治領導和宏觀調控能力,強化而不是削弱政府對學校的權威和領導。因此,無論哪一級學校,都要搞好與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主管機構的關係。

在行政上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是相應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機構,學校要接受上級教育部門的領導,業務上要接受上級的監督、檢查。政府教育部門運用政策、法規、信息等手段從宏觀上調控學校。作為下級,學校隻有得到政府教育部門的支持,贏得上級的理解、信任,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意願,所以,學校應采取切實的公關手段和措施溝通、協調這種關係,使之隨時掌握學校教育活動的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學校在對政府的公共關係中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要采取主動合作的態度

學校在宏觀上要自覺接受政府教育部門的指導和管理,恪守政府的有關政策和法令。學校即使有較大的自主權,校長有人事權、財經權、決策權,但對上級的指示、決定要認真領會、執行,尊重上級,配合上級人員對學校的檢查、監督工作;學校的各項措施、行為應從所在地區政府教育部門全局著眼,多體諒上級的難處,要摒棄小團體思想。

要主動與政府教育部門溝通情況

要想得到政府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學校領導者就要經常主動與政府教育部門溝通情況,特別要與教育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保持經常性的聯係和接觸,按照職責範圍和辦事程序及時向他們報告本校的情況,包括人員變動、重大決策、各項成就、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等,提供信息,提出建議,並通過自身的活動影響政府決策,或通過與一些人大代表、社會賢達、社會名流、專家學者等權威人士的接觸、交往,由他們去影響政府,爭取政府支持。

加強與政府主管人士之間的聯係

學校與政府教育部門的關係的好壞,往往取決於學校領導人與政府主管人士之間的關係,如果學校領導與政府主管人士之間關係良好,則學校與政府教育部門的關係也必定融洽,反之則不然,因此,學校領導應加強與主管領導的聯係,要充分利用學校的重大活動,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大型體育活動、文藝演出、教學觀摩活動、教育科研成果展覽等機會邀請政府、教育部門領導參加。通過活動接觸,使他們了解學校情況,關心和支持學校工作,同時也增進與學校領導個人之間的情誼和信任。

要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

學校良好的社會表現,也有助於政府教育部門對其產生好的印象。學校要根據政府的要求,積極製定相應的計劃和措施,努力工作,不斷發展壯大自己;同時,要熱心參與社區事務和社會公益事業,比如積極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等。開展這些活動,有利於引起政府的關注,有利於政府對學校產生好感,從而保持與學校的良好關係,在各個方麵盡其所能給予學校最大的方便和支持。

11.學校對校友關係的管理

校友是指從這所學校畢業或曾在這所學校接受過教育的一類學生,他們是學校特殊的一類外部公眾。絕大多數校友對母校懷有深厚的感情,時刻關注母校的發展變化。很多校友,尤其是那些在事業上已取得成就的校友,迫切希望為母校的建設、發展出力。搞好對校友的公共關係無疑對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校友的公共關係應做好以下幾點:

組織舉辦各種活動

學校可以利用各種合適的機會組織舉辦各種類型的校友聯誼會,還可以通過編製校友通訊錄,寄送校刊、校報等方式通報情況。這樣,就能更好地使學校與校友、校友與校友之間增強聯係,加深感情,也使校友看到母校的成績,增強自豪感。

積極宣傳校友的事跡

學校應注重收集校友的信息,應認真將那些在校表現較好,畢業後成績突出,知名度較高,為國家、母校做出較大貢獻的校友的事跡整理出來,在社會上、校友之間、在校學生之間進行宣傳,也可邀請校友中的知名人士、英雄模範、專家學者到學校做報告等,這同樣可以強化學校與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間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