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教學

規範課程管理,規範作息時間,規範雙休日和法定節假日,規範作業量。

學生是需要休息和活動,但是因此而占用的時間如何補回?學生的學習成績怎麼辦?除了改善評價製度,還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優化有效教學的效果是一種好辦法。有效教學追求有限時間內的效益最大化,老師要在課前要多動腦筋,多下功夫,仔細鑽研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每一節課,並注重每節課的反饋,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還要關注學生測驗的成績,建立科學的評價製度。評價學生,立足於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小學實行等級記分製,不為班級和學生排名次,不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衡量教育教學工作的唯一標準。”認真分析成功的條件和缺失的原因,探討改進的舉措。這樣,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時間,同時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學生學得輕鬆。

當然安全管理、校園管理、後勤管理及檔案管理等工作也很重要,學校的管理要全麵兼顧,各方麵協調發展,才有利於教育教學。

12.現代學校管理製度的三個體係

全麵目標計劃體係

學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證和不斷改進對學生及其相關消費者的服務。學校根據學生及其相關消費者的需求、學生發展和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國家教育方針與法令法規的要求,確定學校的辦學理念,它包括辦學宗旨、辦學方針、育人目標、辦學特色、發展目標、管理機製等部分。這些辦學理念如何轉化為可操作的管理行為,遠期發展規劃如何轉化為各階段的具體目標,關鍵要建立科學的目標計劃體係。全麵目標計劃體係將學校近期、中期、長期發展規劃,分解轉化為學校各學年的目標任務。據此學校製定學期工作計劃,各部門根據學校工作計劃製定部門工作計劃,直到具體崗位與個人。各層麵的目標具體全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工作計劃分層製定,分層審批,分層管理。總目標指導分目標,分目標保證總目標,構成一個全麵的目標計劃體係,並圍繞目標的實現展開一係列的管理活動。全麵目標計劃體係與傳統的計劃管理相比,其創新表現:

(1)多維測定,使目標更具客觀性、可操作性。學校各項目標是建立在對上一學年質量、團隊素質、綜合效益的比較,部門之間質量、效益的比較,與同業之間的比較,外部環境的變化等數據和情況認真測定、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的。

(2)學校內各級各類人員都參與目標的製定和實施,根據學校總目標和上一級的目標確定本崗目標。

(3)從總目標到分目標全麵而具體,目標涉及學校各方麵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鞏固率指標,學生家長滿意率指標,中考指標,高考指標,德育指標,各年級素質教育指標,學生安全指標,教職工隊伍建設指標,後勤服務工作指標、成本控製指標等。

(4)目標時時處於受控狀態。一是對目標的製定進行評審,確保總目標的可操作性並能有效分解到部門和個人;二是對目標的實施進行監控,把握各部門及個人目標達成的趨勢,及時調整措施,確保目標的達成;三是對目標的達成進行驗收。學校所有人員都要參與管理並以目標來指導行為。學校各項工作、各部門、各崗位、各級各類人員的工作過程,都處於目標計劃的指導之下。

質量管理體係

目標計劃體係建立之後,需要通過一係列組織精細、嚴謹、紮實的管理活動,引導教職工將目標落到實處,落到管理的全過程,而不是將目標束之高閣或秋後算帳。為此,學校需建立ISO9000質量管理體係。

ISO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英文首個字母的縮寫,ISO9000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的一組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的總稱。我國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標準,大量應用於企業的質量管理。

ISO9000的本質是:建立一個保證及提高質量的係統的管理體係,明確保證質量應達到的基本要求,通過對一個組織的各個管理環節的有效控製,使出現問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升。以紮實有效的過程管理,確保目標的達成。

在國內基礎教育領域應用ISO9000尚無先例的情況下,我們借鑒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結合教育行業和學校管理的特點,在全國率先創造性地建立起了適用於基礎教育領域的學校質量管理體係,這個過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創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觀念。該體係的主要特點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務”的管理機製。教育被視為一種服務,傳統的受教育者學生及其家長、社會成為“消費者”,學校的教職工成為內部“消費者”。學校對內部消費者需求的關注及其和諧成為滿足外部消費者需求的保證。在這樣的視點下,學校關注滿足消費者的利益與需求成為必須,學校對消費者是一種服務關係成為必然。保證和不斷改進對學生及其相關消費者的服務成為學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確立。學生是學校的第一類消費者,學校教育的“產品”,是學校生存、信譽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不斷提高的多元需求成為學校工作的聚焦點,受到全麵的關注。這一管理體製的確立規範了學校、教師的教育服務行為。在教育教學、後勤等各項管理中,對如何確保以學生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學生、家長滿意度測評機製,把學生、家長滿意度作為衡量學校管理業績和各級各類人員業績的關鍵指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全麵的強調。

(2)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盡一切可能關注人的需求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麵關注學生與家長的需求,並使其確保得到落實的同時,注重發揮教職工的積極性,鼓勵教職工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在要求教職工努力達到體係中基本標準的同時,以製度鼓勵全員創新、創造性工作,不斷超越體係的要求,隻有做得更好,而沒有最好。

(3)堅持全麵、全員、全程管理。一是對學校教育、教學、科研、行政、後勤工作全麵進行質量設計並全部進行質量控製,緊扣教育教學這一學校的中心工作,將凡是影響質量的因素都納入強化管理的範疇,基本實現了“凡事有準則,凡事有負責,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監督”。以此為前提,將質量管理的重點向全體學生、學生的全麵發展質量以及教育、教學這一中心環節的質量管理傾斜。二是把學校各級、各類人員都做為“服務網”、“質量鏈”中的一環,強調全員參與和團隊配合。同時強化全員的教育與培訓,使學校每個部門、每個人員都有強烈的消費者意識,服務意識,質量意識,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三是抓好過程管理。緊緊抓住教育、教學的每一環節,過程的每個階段的質量管理,以階段性目標的達成保證高質量結果的實現。注意對管理、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層麵,各個環節的“接口”進行設計和質量控製,以保證學校各項工作能緊緊圍繞著教育質量目標和諧、高效地開展。

(4)規範了對製度本身的管理。對各種文件的製定、審批、修改、印製、發放、保管、回收、銷毀等各環節進行嚴格控製,保障了製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嚴肅性。

(5)管理職責明確,流程清晰,規範具體,指導性與可操作性強。從校長直至每一個員工的崗位職責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崗位人員都清楚有哪些職責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項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說明管理的步驟和要求,在此基礎上,細化了工作規範。新入校的幹部和教師通過學習、培訓,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開展工作。

(6)充分發揮了糾正與預防的功能。通過事前的預防,過程的檢查,事後的及時糾正等一係列製度,保障了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使學校管理不斷持續提升。如通過強化學生安全管理,完善學生護導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學校安全工作檢查製度等,確保了學生的安全。又如通過家校的溝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長能及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學校發展狀況,又保障了家長的意見能及時反饋到學校,得到及時解決,密切了家校關係。

(7)強化了監督機製。通過內部質量審核,以科學有效的檢查原則、方法、步驟等,體現了檢查的客觀性。平時抽查與階段性檢查相結合,加強了對管理過程的監視和測量。建立體係後申請認證,外部檢查機構必須對學校進行係統全麵的評審,通過認證後每個學期來學校進行評審,若評審不合格,將被取消認證資格。這種外部驅動機製解決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問題。既加大了監督的力度,又增強了監督的客觀性、公正性。

全員業績考核體係

學校兩支隊伍建設(人力資源管理)始終是學校建設的根本,建立學校質量管理體係有效解決了質量的過程管理,從過程上保障了質量,但沒能有效地解決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學管理、評價與激勵,這是學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難點所在。我們吸取國內外人力資源管理的先進思想和經驗,創建了全員業績考評體係(TIP考核體係)。從對象上分,其包括團隊考核、個人考核。從考核模塊上分,包括過程質量、業績、職能素質與表現考核。

該體係與傳統的考核製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現在:

(1)用係統的方法使人與事複合。傳統的考核管人的權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門,管事的權力則分散於各學部領導身上,致使考核資訊相互脫節,學部和人事部門均難以獲得全麵、完整的資訊,導致考核結果往往片麵、主觀。

(2)用聯係的方法使團隊、個人、業績成為整體。形成個人à團隊à學校,緊緊圍繞質量、效益的價值、利益導向,培養團隊精神,凝聚整體發展意識。

(3)用評價鏈貫通目標à過程à結果,保障目標的實現。

(4)用工作行為的過程,職能素質、能力表現,業績的統一,促進教職工綜合素質的增值、創值,使學校目標的可持續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勵的機製,引導教職工發揮潛能,超越現行管理製度,不斷創新、創造。

(6)用整合的思維,使考核的資源最大化共享,實現人力資源的綜合管理。考核的結果成為教職工獎金、升降、培訓、評優、福利分配、去留的基本依據。

(7)用開放考核資訊的辦法,創造公開、公平的考核環境。上至校長下至教職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考核的結果強調證據,考核的結論與被考核人見麵,並允許申訴複議。

13.學校管理與探究式的教學模式

社會進步和國家強大需要創造性,新科技革命的基礎理論轉化為技術需要創造性,個人做複雜的工作也需要創造性,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的學校努力去培養創造型的人才。那麼如何培養創造性呢?我們認為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是培養創造性的最佳模式,因為我國的教育實踐反複證明傳統的注重記憶、講解和題海戰術的教學模式不利於培養創造性,而西方的教育實踐反複證明探究式教學模式最具有神力,因為從現代科學理論去考察探究式教學模式,我們發現它最符合自組織係統理論的科學原理。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在這偉大的時代我國各級學校的教學都必須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既然如此,那麼就需要我們的學校改革教育教學環境為我們的教師采用這一模式提供充分條件。眾所周知,教育教學環境指的是各種設施這種硬環境和學校管理這種軟環境,而我們所說的改革教育教學環境主要是指改革學校管理這種軟環境。那麼怎樣的學校管理才最有利於我們的教師使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呢?

學校管理的問題和限製

學校管理有四大問題要處理:教學問題、德育問題、後勤問題和校外聯係問題。在這四大問題中,教學和德育問題是最重要的,它們關係到學生的未來和國家的未來,自然也就關係到探究式教學的落實,因為探究式教學能培養出創造性的人才,而這種人才又是國家的希望所在。要解決好教學和德育問題首先是要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因為教學和德育問題隻有在教師和學生的充分參與下才能夠解決。那麼校長如何管理教師呢?在現行的體製下校長管理教師實際上是“三個有限”:

(1)是思想有限,即教師的思想不自由;

(2)是工作熱情有限,即主要工作都是圍繞著高考轉,記背、講解和做題是他們的全部工作,沒有創造性,教師原有的熱情都被消溶掉了;

(3)是活動有限,為了輔導學生做題和怕學生出事,整天要求老師在學校坐班,行動被限製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