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關於時間、空間的管理
時間和空間本是人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本是根本不可切割的、綿延不斷的人的生命之流,然而,它們都被理智規定為非常確定的動量尺度:年、月、日……和頃、畝、畦……,時空成了人製定出來的、為計量方便的度量衡工具,成了從某種概念演繹出來的東西。這是科學時代的弊病,而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尤甚。
(1)學期、課時彈性製。
在我國,學校無分大中小學,地域無分東西南北,氣候無分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一律一學年兩學期,一天七至八節課,每節課四十五分鍾。師生的生命存在被任意的、專橫的、無可選擇地宰割、肢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否是我們的管理在對師生實施“監禁”甚至“虐待”?更有甚者,我們為了考試分數,分秒必爭地搶奪和瓜分師生的時間—那本屬於師生自己的生命的時間,卻自以為“一切為了學生”。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否是“公然搶劫”甚至“謀財害命”?
李遠哲在回憶自己的求學經曆時說:“如果在大學或中學裏,老師若是占去了你們所有的時間,而給你們的題目並沒有啟發性的,那他們是在誤人子弟,你們是做了犧牲品;但是如果老師懶惰,覺得反正學生比老師聰明,就讓你們自由地好好學習的話,我想這還不是誤人子弟,好像還是沒有誤了你們。”
對於當前的學校管理而言,首要的恐怕是以底線倫理的原則檢討一下我們各項管理時間的製度、規定、措施的“合法性”,真正把師生對自己生命的支配權歸還給師生,然後在尊重合理多元事實的基礎上,打破教學時間全國一統的局麵,嚐試因校製宜地實施一學年多學期製、一學習日長短課時製。
(2)教學場所開放製。
一般中小學建築都呈現“蜂巢式的結構”,教室好像“裝雞蛋的條板箱”,再加上人為的每個師生都處在固定的校舍、固定的教室(辦公室)、固定的座位(講台),這使得師生長期處於孤立的情境,彼此之間很少相互交流、溝通、對話,很少有思想之間的砥礪、碰撞的機會。有限的教學空間:實驗室、圖書館、各種場館等由於種類繁多的規章製度約束妨礙師生充分使用以至於閑置、浪費。
教學場所全麵開放:打破師生的孤立狀態,倡導一種共同設計、協同合作實施教學的學校文化、使學校成為“一個日標明確的場所,一個相互交流思想的場所,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場所,一個紀律嚴明的場所,一個互相關心的場所,一個歡慶聚會的場所”一是學校管理所應追求的境界。
關於教師、學生管理的改革
有人說,中國的戶籍製度是剝奪基本人權的“鐵籬笆”,“不僅鉗製了人才的自由流動,阻礙了市場對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在客觀上傷害了一大批民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感情”。指出遷徙自由則“可以為實現人盡其才、人盡其力和安居樂業的終極價值製造有利條件”。
其實,如果用底線管理的“底線”來審查我們對教師和學生尤其是廣大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又有多少是能通過審查而“合格”的?廣大師生的權利是依附於固定城鎮(鄉村)、固定單位、固定年級(學科)、固定班組(崗位)的。其間的層層壁壘,哪一層也不易跨越,其間的道道屏障,哪一道也不能突破;這樣那樣的戶籍、工籍、職籍、校籍、學籍等等束縛重重,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己然耗盡。
(1)開放教師職業、確立教師專業化製度。
眼下課程改革全麵鋪開,我們才發現教師素質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素質巫待提高。這其實正是由於教學一般來說是個“無晉階”、“無生涯”的工作,教師幾十年如一日地做同樣的工作,所不同的隻是學生一批一批地更換而己,這些平穩而少變化的性質使學校文化呈現出保守性太濃厚,而前瞻性不足的特性。因此,學校管理中應拆除影響教師職業開放流動的屏障、壁壘,麵向社會開放教師職業,吸納優秀人才來校兼職兼課,同時解放教師的人身依附狀態,允許教師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區自由任教,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挖掘蘊藏於廣大教師的潛能。有人提出企業內部管理改革成功與否,關鍵要看能否在用工製度、內部分配、人才引進等方麵遠離“三條死亡線”:員工流動淘汰率低於2%,企業將走向死亡(2%是一條死亡線);職工收入固定部分(基本工資)與活的部分(獎金)中活的部分低於總量15%,企業走向死亡(15%的是一條死亡線):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占全體職工的比例低於10%,企業走向死亡(10%也是一條死亡線)。對學校管理而言,借鑒這一經驗,搞活教師管理,打破教師職業一潭死水的局麵己刻不容緩了。
(2)建立選擇性學習的學生管理製度。
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有效地進行選擇性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
選擇性是表示個體或群體能否自由表達自己的意願、主張和思想,能否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權力和能力。具有選擇性是多元價值和多元文化的主要內涵。選擇性學習是指學生根據自己對生活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課程,選擇教師,選擇教學方式,從而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這充分的發展的一種學習方式。
學校管理必須建立有利於學生選擇性學習的管理製度才能順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全麵推行學分製是當前學習管理的趨勢,要注意加強選擇指導,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功利性;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實現學校管理製度的綜合配套,才能保證學分製的順利開展。
關於信息管理的改革
“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指明人的獨特之處,才能理解對人開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人既然是符號(文化)之產物,那麼多元性事實必然要求多元文化的背景,要求尊重和欣賞異文化中的他者,要求一種跨文化的交往和對話,要求對對方文化的了解,而這一切都仰賴於有效地信息流通。
然而,在我們的教育管理實踐中,種種有意無意的信息封鎖隨時隨地地發生,“說謊”的現象相當普遍。
(1)解除信息禁區,拓展信息渠道。
當年《讀書》雜誌一篇題為《讀書無禁區》的文章震撼了整個讀書界,然而時至今日,中小學仍是讀書禁區最多的地方,成了個禁止“讀書”的讀書之所。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動輒以不健康書籍或影響學習為由批評、阻止學生涉獵課外讀物甚至沒收學生書籍等,通過種種方式壟斷信息之來源。更有甚者,有些學校領導、教師以權威自居,容不得教師、學生對其觀點言論有不同意見,教師在學生中搞個人崇拜,領導在教師中搞個人崇拜,剝奪教師、學生思想之自由,同時把學生推向了社會上的不良書攤和不法網吧。
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廣大師生思想僵化、觀念陳舊、人格奴化,致使需要創造性勞動的課程實施難度相當之大。
當務之急確實需解除信息禁區,拓展信息來源,讓不同思想在學校交流、激蕩,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課程的實施才會有不竭的源泉和動力。
(2)擴大信息容量,提高信息質量
當前中小學圖書館(室)圖書品種單一,圖書藏量奇少,圖書質量低劣,根本滿足不了青少年的讀書欲望。電子讀物和信息稀缺,己有的質量不高,內容主要是教材輔導,課外練習和複習材料,借閱手續繁鎖,時間限製嚴格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到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切實施行。
學校管理中必須確立課程資源意識和觀念,要意識到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材料,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教學源泉,課堂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必須注重充實圖書資料,添置高質量的圖書及電子媒體擴大信息容量,同時改善信息管理方式,簡化管理程序,使有限的信息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總之,從底線倫理和政治自由主義來看,學校管理應對管理的要素和管理的過程進行“鬆綁”而不是念“緊箍咒”,讓師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疑向當前的學校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戰。毫不諱言,從當前學校管理實踐來看,上述論說具有強烈的烏托邦色彩。但正是這種似乎遙遠的烏托邦色彩給我們新一輪課程改革一劑清醒劑,它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從課程實施的學校管理角度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烏托邦色彩不是同樣顯而易見嗎?揭示這一事實,對我們這些教育理想的追夢人來說誠然是痛苦而殘酷的,但對當前我們的課程改革、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是不無裨益的。當然,它昭示著教育的夢想需要一代代的追夢人去追尋,畢竟人類不能沒有美好的夢想。第二節學校管理策略
1.學校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的含義
行政管理方法是一種曆史最悠久的方法,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最普遍得到應用的一種方法,其他許多管理方法隻有與行政管理方法結合起來,才能更加有效地分析和處理管理實踐中的種種問題。如何理解行政方法呢?我們可以這樣定義:依靠行政組織和行政領導的權威,通過強製性的命令直接對管理對象發生影響,統一和協調組織內外。上下、左右的行動,實現一定的目標的工作程序。這一方法是建立在行政組織和行政領導人員發布的各種指令性文件、規章製度、命令和有關規範的基礎上的。
行政步法的特點
權威性。管理者的權威性與被管理者的服從性是緊密相關的,要想被管理者自覺自願地服從管理,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屈從領導,就必須提高行政組織、行政領導人員的權威性。權威性不是靠強迫命令建立起來的,而是在工作中自發形成的。如何提高權威性呢?首先行政組織是合法的,工作效率較高,在結構上是合理的;其次,行政人員的職位是經過合法的程序獲得的,他們能正確而堅定地行使職權,他們有較高的素質,隻有這樣,下屬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管理,自覺啟願地追隨領導。
強製性。行政方法是通過國家行政組織和行政領導發出命令、指示、規定、指令性計劃來調控管理對象,它要求被管理者在思想上、行動上、紀律上服從統一的意誌,保證令行禁止,但允許人們在方法上的靈活性。
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過行政組織係統自上而下、層層地進行縱向指揮的,行政命令必須是縱向垂直傳遞,按照行政管理層次,一級服從一級,橫向的命令無效,越級實施的行政指令隻能是決策性指令,而不能是指揮性指令。如果越級指揮,既擾亂了管理係統的運行程序,又影響了中層行政組織和行政人員的權威,同時還使執行人員左右為難,無所適從。
行政方法的作用
(1)有利於管理職能的發揮。
在管理實踐過程中,計劃、組織、指揮、控製等職能的發揮,必須借助強有力的行政領導,要依靠行政組織和行政領導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