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利於統一指揮。

管理係統是一個多因素構成的複雜的係統,要保證係統保持有序的狀態,必須統一目標、統一意誌、統一行動,而行政方法可以使整個管理係統達到高度的集中統一。

(3)有利於靈活處理特殊問題。

行政方法針對性很強,能有效地處理管理中的特殊問題和突發事件。它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發出行政指令,因時、因地、因事。因人而采取相應的方法,處理好各種棘手問題。

(4)是其他管理方法的基礎。

行政方法與其他各種管理方法是互補的、相得益彰的關係,而且行政方法是基礎,任何管理方法的施行,都有行政方法的參與,因為行政就是治理國家、管理民眾的事務,這種‘路理”、“管理”都是通過發出行政指令實現的,滲透在一切管理方法之中,成為其他各種管理方法的基礎。

行政方法的優缺點

(1)行政方法的優點。

集中統一。學校是一個多因素的複雜係統。學校管理具有空間上的同步性及時間上的比例性,需要進行統一指揮、統一行動。行政方法自上而下地層層傳達和執行統一的命令。因此,在學校管理中運用行政方法,有利於使全校上下統一目標、統一意誌、統一行動,以便順利實現組織目標。

發揮管理職能作用。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機構的權威進行強有力的組織、指揮與協調,通過行政機構、行政層次和行政手段進行強有力的控製。因此,行政方法能有效地發揮各種管理職能的作用。

(3)提高管理效率。采用行政方法可以使縱向的信息比較迅速地傳遞到下級執行者,各種管理措施發揮作用比較快,保證學校內部上、下級行動上的一致,有利於加強有效控製,按照管理的意圖辦事,從而提高管理效率。

(2)行政方法的缺點

不便於分權。行政方法強調管理權力的集中統一,學校最高指揮者擁有管理的權限,下級聽命於上級的指示和決定,一切按上級的意圖去辦事,適應性和靈活性受到限製,影響管理的有效性。

不便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行政方法強調學校管理者依靠行政組織的權威,運用命令、規定、指示、條例等進行管理,下級不能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和行動。它強調的是通過行政組織的職位、職務、職權來進行管理,而不是個人的才能。所以,它不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不便於調動人的積極性。行政方法強調各級人員的關係主要是工作關係,上級對下級有指揮和控製的權力,下級對上級有服從的責任和義務。下級處於被動和被強製的地位,他們的各種願望和需要往往不能得到滿足,會抑製下級積極性的發揮。

運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

行政方法是管理學校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它是統一全校行動,使學校正常運轉,提高管理效率常用的一種方法。然而,如果這種方法運用不當,則會引起相反的效果。因此,運用行政方法時,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集中管理。

決策大權應集中在行政領導層,保證他們的絕對權威,從而加大執行力度。同時,在做出了明確的授權後,又要做到放手、放權。放心,讓下屬獨立自主地行使職權,以激發中層管理者的工作熱情。另外,高層主管人員不能越過中層幹部,直接對基層管理者發號施令,避免政出多門,不致使他們無所適從。

(2)遵循係統原理。

行政管理方法需要有一套嚴密的組織機構,形成行政管理係統。首先,行政領導應根據組織當前麵臨的問題確定適當的目標;其次,將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工作內容;第三,根據工作內容確定崗位,選擇符合崗位條件的人員,實行分級管理,提高係統管理的整體效能。

(3)提高行政領導的素質。

由於行政方法是以“人治”為主的,因此管理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政領導人的知識水平、管理藝術、道德修養等。而且,行政領導人有較高的素質能使師生員工產生發自內心的信賴和敬重性的服從,提升自己的非職權影響力。

(4)建立建全學校內部組織係統。行政方法通過行政係統進行管理,行政指令的傳遞、行政手段的實施都要以各個層次的行政組織為基礎,否則便會失去依托。因此,要按照組織機構設置的原則,要根據學校實際需要設置組織機構、管理職位和人員。

(5)製定合理的規章製度。行政方法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管理,行政命令的有效執行,各種行政措施的有效實施都要以行政手段做保證。製定合理的規章製度是行政手段的重要內容。規章製度製定得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行政方法使用的效果。隻有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規章製度,才能對師生員工和各層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約束力。因此,規章製度的製定必須遵循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條文的規定,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符合管理對象的實際情況。

(6)發布正確的行政命令。行政方法采取發布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管理,如果行政命令不正確就會導致整個組織行為偏離組織目標的方向。因此,在發布行政命令時既要遵循上級的有關政策,又要從實際出發,符合師生的意誌。切忌按主管者個人意願行事。

(7)正確對待權威的作用。行政方法具有很大的權威性和強製性,力求令行禁止。但是行政方法不等於強迫命令,不等於獨斷專行。如果學校領導者單純依賴於這種方法自身的權威性和強製性進行管理,就很可能產生獨斷專行和家長式的作風。這樣,至多隻能使師生員工產生畏懼性的服從。因此,在運用行政方法進行管理時,學校領導者還必須建立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憑借個人的某種專長特長、能力或品格,使師生員工產生發自內心的信賴和敬重性的服從。

另外,不可濫用行政方法,要把它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不可單純依靠行政方法,要把它與思想教育方法、經濟方法、法律方法等結合起來使用。

行政管理的方法合理運用

行政手段的表現很大程度取決於校長的權威。什麼是權威?你們是怎樣解釋權威和認識權威的?

作為學校領導者,校長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權威具有兩重性:法定權力和個人威信。

權力是上級授予的,威信靠自己樹立的。

正確運用權力,掌權為公,就會使權力產生正效應。濫用權力,權力就會產生負效應,甚至會成為被權力扼殺的犧牲品。

威信,就是威望的信譽,使人信服的一種影響力。一個校長的威信高低,並不取決於權力的大小,個人人格的力量往往大於權力的作用。

一個領導者是否有權威,關鍵在於師生員工是否信任你,敬佩你,擁護你,你講的話有人聽,你的決定有人執行。這就要求校長要重視人格的影響的塑造。“先做人,後做官,先修身養性,後掌權行政。”因為,用自己的行政權力強行統一意誌是“力服”;以自己才華令下屬服從是“才服”;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使下屬自願跟著你走是“德服”。力服隻能指揮人們的行動,以德以才能正服人心(所以選拔幹部有一條"德才兼備"的原則)。古人雲:“德服為上,才服次之,力服為下”,“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夠,而恥智之不博”(不怕自己的職位不高,而怕品德無人推崇;不羞恥於收入的不多,而羞恥於自己的才華、智慧不夠博學)。毫無疑問,一個校長若能做到德才兼備,你就取得了駕馭全局的“合格證”,成為一個合格的受人尊敬的有威信的校長。

2.學校經濟管理方法

經濟方法的概念

經濟方法是指組織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經濟手段來管理組織的一種方法。

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為了有效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學校管理者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使用工資、獎金、課酬、加班費、經濟合同、經濟責任製等經濟杠杆和價值工具。

經濟方法的特點

利益性。組織成員的工作動機無外乎為了謀生、發展、為社會服務,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管理過程中必須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將員工的工作成效與他們的物質利益直接掛鉤,滿足人們合理的物質需要。

多樣性。反映經濟方法的經濟指標和經濟手段多種多樣,如價格、稅收、利率、信貸、工資、獎金、津貼、罰款、物品等,因管理對象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經濟指標或經濟手段,來激勵員工的積極性。經濟方法的多樣性和選擇運用的針對性,能從不同層麵上滿足教職工的合理需要,有效地激活學校的活力。

調節性。運用經濟方法開展管理工作時,對管理對象的作用方式不是強迫命令,而是運用價值機製和利益機製進行調節。在微觀方麵,組織通過對員工物質利益的肯定或改變,達到管理員工行為的目的;宏觀方麵,國家運用利率、彙率、利製、儲備金等經濟杠杆對宏觀經濟進行有效調節。

客觀性。在管理過程中采用經濟方法時,必須符合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我們在運用經濟管理方法調節管理對象活動時,必須尊重客觀價值規律的作用;運用價格杠杆調節經濟活動時,就必須考慮價值規律的作用;運用利率調節資金供求時,就必須考慮貨幣流通規律的作用。

經濟方法的作用

(1)經濟方法便於利用利益機製激勵員工的工作自主性和創造性。

運用經濟杠杆調節管理對象的活動,將員工的個人利益同本人的工作業績,乃至整個組織的發展好壞直接掛鉤,從而激發他們,不僅個人努力工作,盡職盡責,而且時刻關心組織的發展,組織發展的外部要求很自然地變成了員工的內在要求和自主行動,鼓勵他們勤奮工作、鑽研業務、提高自身素質,促進組織整體能力的全麵提升。

(2)經濟方法有利於使組織成為冥育活力井能進行自我調節的係統。

就學校內部管理而言,運用利益機製,可以有效地激發各級。各類人員的工作熱情,進而驅動組織機體的活力,使學校組織係統維持正常有序而高速的運轉。就學校與外部環境的關係而言,通過計算機行政管理係統,將外界與學校連接成一個大係統,它們在人、物、財、信息、技術等方麵不斷地進行交流和相互作用,使組織(學校)具有了自我反饋、自我調節能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運用經濟方法的基本要求

(1)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由於經濟方法是用來調控人們的利益分配的一種手段,為了做到分配的客觀性和公平性,必須尊重經濟規律,製定明確的標準,使員工的貢獻與報酬相符,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2)克服平均主義傾向。

平均主義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分配方式,容易使人產生不公平感,導致心理的不平衡,進而挫傷出類拔革的人才的積極性。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必須克服這種分配傾向,嚴格依據教職工的工作態度、工作數量、工作質量,考慮和分配他們的經濟收益,適當拉開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