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注重普及和學科滲透,提高美育效能
美育教育堅持了學科滲透和大麵積的藝術教育的普及工作,十分強調全體學生接受美的教育,以提高美育效能。通過藝術教育及活動,推進學校素質教育進程。
全體教師都應成為美育工作者,所有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激發美的創造欲望,從而發現美,創造美。學校藝術教研室每周均要對部分教師、部分學科的美育滲透工作督導和檢查,每月舉行一次學科美育滲透的教研專題會議,研究美育滲透的方式和方法,鼓勵教師主講學科美育滲透教研課,每期評選優質學科美育滲透課,並與教師基本功過關和年度考核掛鉤。
9.學生在美育教育中的情商培養
實施素質教育被視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各種學科改革、課程改革也是圍繞著“素質教育”這個中心所開展的。美術教育的改革同樣也是圍繞著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而進行的,因此,美術教育已從過去單純的技能教學轉變為全麵重視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的藝術教育。
什麼是素質,素質本是生理學和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但其又涉及到學生在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廣泛使用的概念,從素質的內涵和外延的不同界定和解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概念所指的生理學和心理學上具體的人的先天的生理特點,廣義概念指人在先天與後天作用下所形成的身心發展水平,但無論何種解釋其內涵中都包括著對人未來發展具有影響的部分,其中與人的情感有關的情商是人的素質結構的中間層次,它對人的後天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過去的教育沒有重視學生的情商,美術教育也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要求,而美術教育恰恰在學生的情商培養方麵有著獨特的作用和自身的優勢。
美育中學生的情商因素
人們在客觀事物對其是否符合自己主觀需要作出反映的時候,總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傾向,這些不同的反映受到人的情商因素的影響,它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維持個體和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所產生的不同態度的主觀體驗。在美術教育中,學生對作品不同的體驗和主觀反映,是學生獲得心靈陶冶和學習動力的基礎。“情商,被稱作是人的一種心靈力量,人的一種為人的涵養,也被視做人的性格的因素。”情商包含了人自我情緒控製的能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心理品質,培養自我激勵的心靈動力,它是以人們對某一客觀事物能否滿足其需要為中介。而美術教育的獨到之處就在於美術教育是最能容易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的藝術教育。
學生在美術教育的陶冶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實現其自我完善的過程,是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行成與發展的過程,也是人的精神需要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體驗過程。
在美術教育教學及美術活動中,影響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情商因素包括:學生對自然環境及藝術氛圍的心理傾向,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辨析能力和自我情緒的控製能力,學生在美術活動中進行藝術的心理適應能力和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的處世能力,這些情商因素始終影響著學生個人素質的形成。
美育中注重學生的情商培養
人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有人的物質需要,還有人的精神需要,滿足學生合理的精神需要有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人們在生活中需要藝術,也因為有了藝術生活才變得美麗,美術教育是幫助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重要手段,是陶冶學生情操,實施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育實際上也是一種情感教育,重視學生的情商培養,是美術教育適應教育“以人為本”的要求,滿足學生獲得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服務於學生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1)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教育
重視情商培養,是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教育,是有利於學生素質“內在性”特征“內化”的教育。人的認識過程是產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人的情感對人的認識過程有動力作用,美術教育的形象性、直觀性最能適應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識需要,最能容易使學生獲取情感體驗,並使之轉化為學生的內部動力。因此,美術教育如果脫離兒童心理需要也就是缺泛情商的美術教育,富有情商的美術教育能幫助學生獲得將先天的基礎實現後天的成就的內因動力,能培養學生去熱愛自然、熱愛生活,關愛他人。如一幅環保內容的繪畫,能讓一些學生產生某種激情和衝動,產生對保護環境的某種欲望和責任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富有情商的美術教育也是一種德育手段,它還能幫助學生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去謀求自身最大可能的發展,“神筆馬良”、“達芬奇畫蛋”等在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行成過程中起了積極的作用。
(2)體現“發展性”特征的教育
重視情商培養的美術教育,是體現學生的素質“發展性”特征的教育。“人的素質,不論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不論是身體素質,還是精神素質,都是可變的。”後天因素在人的素質形成中,人的情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美術教育中注意學生的情商培養,能使學生增強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有利於學生進行積極的觀察和體驗,從而激發學習的欲望,獲取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動機;美術教育中學生的積極參與,能幫助學生去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情緒,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美術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能激發學生積極情感的美術教育有利於學生積極觀察、積極想象、積極表現,從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動手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3)尊重素質“差異性”特征的教育
美術教育中重視學生情商培養,是尊重學生素質“差異性”特征的教育。人的素質差異不僅表現在先天的個性差異上,還表現在後天的發展差異上,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學生心理上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傾向;具有相同心理傾向的學生在表現相同主題和相同內容的作品時,在形象、風格和表現手法上也不盡相同。教育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情商培養,就能幫助學生正確認知事物、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調節自己的心理和行為,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的情商水平,尊重學生,因人施教是前提,承認差異,讓學生在感受中體驗快樂,便於學生的真情流露,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提高學生素質的整體效應性
美術教育中提高學生的情商水平,有利於提高學生素質的整體效應性。美術教育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沒有情商的美術教育是不完整的美術教育,沒有美術教育的素質教育也是不健全的素質教育。美術教育所創造的良好的藝術氛圍,能使學生產生情感衝動,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利於學生認知過程和智力的發展,增強學習動機,能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
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情商的手段
美術教育是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課程,它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培養情商,是為了發揮情商的介質作用,也是為了使美術教育更富有魅力,使之成為學生產生自我需要和內部動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體驗,所以體驗教育是美術教育中的重要途徑,是學生主體與客體之間產生關係的中介。培養在藝術活動中的感受性和表現欲,提高學生在體驗中正確認識和調控自己心理情緒情感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判斷他人情感,獲得和諧生活、工作和發展的機會;指導學生正確協調人際關係,幫助其提高處世能力和水平。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情商的基本途徑由以下幾方麵:
(1)在美術表現中獲得心理感知
美術表現是學生使用各種形式、各種材料,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來表達自已的情感和體驗,美術作品是個人情感與客觀事物的介質反映。寫生、臨摹都是學生對客觀事物直接或間接地感知和體驗,所采用的誇張或寫實都是與學生個人的心理傾向和表現欲有關,而學生的表現欲受學生對事物的感知程度、技能水平、心理需要和環境氛圍的製約和影響。人在認識過程中產生了人的情感,人的情感對人的認知具有能動作用,它具有鮮明的心理指向性。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點燃審美激情,激發表現欲,培養表現能力,就要抓住學生興奮點,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滿足學生積極的心理需要,充分發揮情商的能動作用,幫助學生正確地感知和理解客觀事物。
(2)在美術欣賞中陶冶情感
欣賞是學生對客體的能動性反映,並從中獲取對客體的情感體驗。欣賞的客體包括大自然及大自然中人類創造的文明成就、各種藝術作品、周圍環境中人的氣質和品質等。在欣賞過程中,感情豐富的人對欣賞客體的感受麵比較寬,感情細膩的人對欣賞客體的理解也比較深刻,影響學生欣賞水平的因素有學生的知識水平、閱曆經驗、興趣愛好、個人心理品質等。
讓學生學會欣賞,幫助學生欣賞是美術教師的任務。讓學生去親近自然,並從中獲得愉悅,在欣賞大自然中陶冶情操,為學生提供背景知識和背景材料,指導學生去欣賞人類的創造成就,幫助學生獲取欣賞經驗。如在指導學生欣賞民居、橋梁的時候,先讓學生收信有關民居、橋梁的圖片、照片、介紹、故事等,讓學生查資料深入了解其中自己喜歡的一至二個民居和橋梁,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進行相互介紹,並做成一個小冊頁,然後在教師的組織下分類布置專題展覽,這樣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長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培養了能力。
(3)在生活交流中培養情感
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與生活體驗相結合,不僅增加了美術教學的豐富性、實用性和趣味性,還使學生增加了生活經驗,獲得了情感體驗。如在封麵設計的教學中,讓學生為自己的日記本起個書名,從裏到外設計一套封麵,鼓勵學生為自己的童年保留一份美好的回憶。
通過美術教學能幫助學生在生活交流中獲得情感交流和體驗,在蘇教版三年級的“設計汗衫”教學中,讓學生回憶父母最喜歡的汗衫,講自己對父母穿上他們喜歡的汗衫有什麼感覺,再為自己父母設計一件汗衫,最後寫上設計的介紹,並把自己設計的汗衫給自己的父母看,由自己的父母為自己的設計打分評價。有位學生的介紹是這樣寫的:“媽媽,這是我為您設計的汗衫,它是紅顏色的,您穿上一定會很漂亮,汗衫是用吸汗、透風的料子做的,您穿上一定很舒服,希望您能喜歡,並請你打分。”同時,母親也寫上了評價,並打出了98分。當然成績並不重要,而這種情感的交流一定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4)在集體合作中培養團隊精神
在相互合作中體驗人際關係,培養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學生獲得和諧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便於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獲得適當的角色地位,有利於學生在集體中共同探究、解決學習和操作中的問題;幫助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正確對待集中的問題,共同承擔集體義務;培養學生學會理解,學會關心,尊重他人勞動,共同分享集體成果。
在手工製作的教學過程中,受材料和時間的限製,學生個人完成作業任務有一定困難。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收集材料,根據各人所長自願分工,協作完成,教師給予總分由學生民主分配,並注明得分原因,各小組還有代表介紹作品構思、製作過程、發生的故事等。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能看到學生不同的態度、處事方法、為人作風等,如有的小組成員各不相讓,爭當主角;有的小組排擠大家不喜歡的人;有的小組平均分配成績,互不得罪,教師應該注意觀察,及時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5)在多種評價中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