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家的教育智慧
紀昌學射於飛衛
據《列子·湯問》記載,紀昌是古代傳說中的善射者。他曾拜飛衛為師。
紀昌開始向飛衛學射箭的時候,很不得要領,急於求成。飛衛對他說:“你要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紀昌回家以後,按照老師的要求堅持練習。一天,他看見妻子織布時,織布機的兩隻腳踏板一上一下地活動,看著它不覺直眨眼。他覺得這是練習眼力的好機會,於是,便每天堅持仰臥在織布機下,睜大眼睛死死盯著那兩塊上下活動的踏板。如此堅持練習,達兩年之久,直到妻子用錐子尖在他的眼眶邊晃動,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時為止。
練到了這一步,紀昌便去告訴他的老師。飛衛卻說:“還不行。你必須學會看才能學會射。當你學會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的時候,再來告訴我。”
紀昌遵照老師的教導,又回到家裏,抓了一隻虱子,用一根牛尾巴上的毛係住它,掛在窗戶上。每天,紀昌目不轉睛地對著它看。堅持十幾天之後,他覺得虱子漸漸大起來;三年之後,小小的虱子在紀昌看來,竟然感到有車輪那樣大了。再看其它的物件,仿佛是小山一樣。紀昌一高興,隨手拿起一副強弓,搭上一支利箭,瞄準懸在窗戶上的虱子一箭射去,箭頭正好射中了虱子的正中,而那根牛毛卻沒有斷。
紀昌再去見飛衛,講了自己練習眼力的進展情況。老師一聽,高興得哈哈大笑說:“你已經學會射箭了!”
紀昌學到飛衛的本領,自以為除了飛衛之外,已經天下無敵了。因此,便起了嫉妒老師的念頭。一次,他同老師郊外相遇,便搭弓引箭向飛衛射去。隻見飛衛也拉開弓,射出一箭,這隻箭正好和紀昌射出的箭在中途相遇,兩支箭都撞落在地上。一連數箭都是如此。最後,老師的箭已用光了,紀昌還剩有一支箭。紀昌暗喜,將這支箭向對方射去,隻見老師不慌不忙,用隨身所佩帶的戟向飛來的箭擋去,戟尖與箭頭相遇撞,不偏不倚。
紀昌這時才知道老師畢竟比自己高超一招,於是幡然悔悟,拜倒在地。兩個人都把弓扔在一旁,抱頭痛哭,然後按照紀昌的要求,劃破臂膀,滴血為盟,結成父子。
孔子拜三賢為師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是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常問他:你的老師又是誰呢?
孔子說:“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學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因家境清貧,他15歲時才有誌於學問。
他為了弄懂“禮”,從山東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為師。老聃為其講學,臨別時,老聃說:“富貴的人送人以錢財;有學問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給你幾句話吧:‘聰明深察的人,易遭殺身之禍,因為他好評論人;博學善辯的人,易危害自身,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短處;為人子、人臣不要有這些事而存身以盡孝盡忠。不要隻顧自己,堅持個人意見。”這席話,使孔子受益不淺。
以後,他又二拜魯國樂官師襄子為師。開始學琴時,一連十幾天總是反複彈撥同一支琴曲。師襄子見他彈得已經十分嫻熟了,就對他說:“你可以換一支曲子進一步練習了。”孔子卻回答說:“我隻學會了樂曲的表麵形式,對節奏內容還不了解。”於是又繼續練習了。又過些天,師襄子傾聽琴音,感到孔子已經領會了樂曲的意境。可以學習更複雜一些的樂曲了。孔子微微搖搖頭說:“我雖然體會了樂曲的意境,但作曲的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沒體會出來。”又彈了一些時間,孔子輕輕地放下琴,站起來望著窗外若有所思。師襄子問他有什麼體會,孔子說:“我傾聽著琴音,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個子高高的,目光遠大,慈愛安祥的長者。這不是周文王又是誰呢?”師襄子稱讚道:“你說的完全對啊!”就這樣孔子學會了樂,並且十分精通。
這之後,他又三拜萇弘為師。萇弘是個大音樂家,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孔子拜他為師,請教律呂之學。孔子非常虛心聽取萇弘指導,不懂就問,他說:“勤學,不恥下問,才能學到本領。”他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取得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實效。
由於孔子多方麵拜能者為師,掌握了多種學問和本領,成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學問家。
顏回乞米為師炊
顏回,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淵,一作顏淵。他天資聰穎,貧而好學,是孔子的最好學生,他以跟孔子學習為最大的快樂。
顏回隨孔子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住了,一連七天沒吃上一口飯,兩人餓得都受不了了。
孔子隻好白天躺著睡覺,借以忘卻饑餓。顏回見老師餓得漸漸消瘦下去,皮包骨頭,心裏十分憂傷。他想,我這樣的年輕人或許還能熬上一些時光,而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起饑餓的折磨呢?萬一路上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辦呢?他決定想辦法去弄點吃的來。他沒想出什麼好辦法,隻好去向人乞討。他看見一位老婆婆,希望能幫助他們。這一次真巧,好心腸的老婆婆居然給了他一些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心想,這回老師可以吃上一頓飽飯了。他連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把飯做熟了。
這時,老師也正好睡醒,突然聞到了一陣撲鼻的飯香。他十分奇怪,哪來的飯香呢?他連忙起身出來探望。沒想到,剛一跨出房門,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一把米飯往嘴裏送。老師既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終於有飯吃了,生氣的是學生怎能這般無禮,老師還沒動口吃,他卻搶先一個人吃了起來,這成何體統?
過了一會,學生端了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飯送到孔子麵前,說道:“今天幸好遇到一位熱心腸的老婆婆,送給我們一些白米,現在飯已做好了,請老師先吃吧!”孔子很不高興,一下子站了起來,說道:“剛才我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潔白的米飯去祭奠他老人家。”
顏回一聽,忙奪下那碗飯,連連說道:“不可,不可!這米飯不幹淨,不能用來祭奠!”
孔子故作不解地問:“你為什麼說這飯不幹淨呢?”
顏回答道:“方才煮飯時,不小心將一塊炭灰掉在飯上麵,我感到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不倒掉吧,又不能把弄髒了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自己把沾了炭灰的米飯抓來吃了。所以,這掉過炭灰的飯是不能用來祭奠的。”
孔子聽後,恍然大悟。他激動地拉著顏回的手說:“顏回呀!你真是一位賢德的人啊!方才我真糊塗啊!”
子貢以青天和泰山頌師
子貢,姓端木,名賜,是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學生。他很尊重孔子。
子貢出生於富商家庭,據說他常常高車駟馬遊曆各國,和國君接觸,宣傳他的老師,使孔子名揚各國。
一次,子貢到齊國去作客,齊景公接見了他。在談話中,齊景公問子貢:“先生,您的老師是誰?”
子貢回答說:“我的老師是魯國的仲尼。”
景公又問:“孔仲尼是個賢明的人嗎?”
子貢回答說:“他是當代的聖人啊!豈止是個賢明的人呢!”
景公笑嘻嘻地說:“他是怎麼個‘聖’法呢?”
子貢說:“這個我也不知道。”
景公臉上變了顏色,說:“剛才你說他是‘聖’人,現在又說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子貢回答說:“這也沒什麼奇怪的。打個比方說,我一輩子都頭頂著青天,但我卻不知道天有多麼高;我一輩子都踩著大地,但我卻不知道地有多麼厚。我跟著孔子學習,就像渴了的人拿著水壺到江河灌水一樣,喝滿了肚子就走開,怎麼能知道江河有多麼深多麼大呢?”
景公說:“先生您誇老師仲尼,有些過火了吧?”
子貢回答說:“我哪敢言過其辭呢?我覺得還沒說到是處。我誇仲尼,就像兩隻手捧著一捧土加到泰山上,很明顯,泰山不會因此而增高;假使我不誇仲尼,就好像捧走泰山上的一捧土,很明顯,泰山也不會因此而降低。”
景公聽完子貢的話,深表敬佩地說:“先生你說得對,確實是這樣啊!”
子貢敬師尊師的故事,一直為後人所傳頌。
顓孫師衣襟記師訓
顓孫師,字子張,是孔子七十幾名得意門生中的一個。他為人穩重、做事細心,學習也很用功,而且在學習期間就有將來要從政的想法,因此向孔子提出了“一個人怎樣才能在天下通行無阻”的問題,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忠誠信實,說話尊重事實,不誇大,不縮小,而且言行一致,辦事認真,為人謙躬敦厚,那麼他就是來到不開化的部落裏也會暢行無阻,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為人虛偽奸詐,那麼就是在他自己的家鄉裏做事,他也會寸步難行的。而這個‘忠誠信實’要怎麼樣才能一刻也不離開你呢?當你站著的時候,你就應當感到這幾個字就在您的眼前;而你坐在車上的時候,就如這幾個字寫在車前的橫木上一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天下各地還不任你通行嗎?”
顓孫師很受啟發,覺得老師的話講得非常深刻,想要把它記下來,然而身邊又沒有竹筒。他急中生智,把紮袍子的腰帶解下來在地上展平,用篆書在上麵工工整整地記下了老師的教導。
魏文侯拜段幹木為師
魏文侯(公元前?—前396)名魏斯。當了國君以後,四處尋訪人才。他聽說有一位叫段幹木的馬匹交易經紀人,很有才幹,就是不喜歡做官。他想,讓賢能之人埋沒在民間,不能發揮作用,太可惜呀!於是,魏文侯下決心請他出來,幫助治理國家。
一天,魏文侯帶領隨從驅車直奔段幹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車,為了不驚動賢士,他屏退左右隨從,畢恭畢敬地來到段幹木家的門前。他輕輕地扣動門環,有禮貌地請家人進去稟告一聲,說文侯求見。
沒想到,段幹木一聽說是文侯要見自己,誤認為他也是個沽名釣譽的國君,像聽到狼來了一樣,三步並作兩步,衝到院中,縱身一躍,越牆逃跑了。
遭到這樣的冷遇,魏文侯不僅沒有灰心,反而更覺得段幹木品格高尚了。所以,每次他路過段幹木家住的巷口,總是垂首躬身扶軾向段幹木的住所致敬。
時間長了,段幹木的家人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就上前問道:“尊敬的國君,段幹木不理睬您,您為什麼一過巷口就向他的住所致敬呢?”
文侯說:“段幹木是一位難得的賢能之人,他不追求權勢和非分之求,他有卓越的才能,深明大義,隱居一個貧窮簡陋的小巷裏,卻名聲傳千裏,我怎能不敬重他呢?”
段幹木聽說後,也很受感動,魏文侯再來求見,就不再回避了。
文侯請段幹木出任相國,段幹木不肯,文侯就登門求教於他。
段幹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滔滔不絕地講治國安邦、舉賢任能的為君之道,將養生息、愛護百姓的立國之本。從烈日當午,一直講到夕陽西下。
魏文侯就像小學生聽講一樣,不敢坐下,一直肅立在段幹木麵前,認真領會其中的道理。站累了,站得兩腿發木了,怕打斷老師的思路,也沒有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