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鄉後,郭太以教書為業。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教學有方,對學生全麵負責,敬業精神極強。天資好的他給增加教學內容,讓他們精益求精。對於不用心學的,他循循善誘,對症下藥。有一個叫左原的學生,淘氣出了名,觸及到法律,學校將其除名。

左原從此名聲很臭,自己也是灰溜溜的。一天,郭太在街上遇見了他,見他要往胡同裏鑽,連忙大聲喊住了他。並說:“走啊!陪老師喝兩蠱去。”左原很羞愧,不願去。可是架不住郭太的勸,三拉兩扯把他拉到了酒館。可左原悶悶不樂地坐在那裏,低著頭,一聲不吭。

郭太說:“又想過去的事兒啦!一個人難能可貴的是能認真地改正錯誤。戰國時期,有個叫顏涿聚的人,原來是梁甫地方的強盜。後來做了齊國的將軍。再看看段幹木年輕時品德也不好,可後來卻做了魏國有才幹的官員。就連孔夫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也有過錯,何況咱們普通人呢!有了過錯,不要怨天尤人,要深刻反省自己,痛改前非,爭取做一個百姓愛戴的人,這才是努力的方向啊!”一席話,說得左原心裏熱乎乎的。自從被學校除名以後,他遭到的都是冷遇,人們的白眼他已看夠了。從來沒有人跟他這樣交談過。左原鼻子一酸,眼淚就流出來了。他站起來深深地給郭太鞠了一躬,說:“郭先生,今後我一定按您的話去做,絕不辜負先生的一番苦心。”

還有一個叫賈淑的青年,經常魚肉鄉裏,打罵成性。誰也不敢惹他、稱他為“小霸王”。可這個“小霸王”卻非常敬重郭太,當郭太母親去世的時候,他也來郭家吊喪。當時巨鹿地方學者孫威直來吊喪,看到賈淑在場,很不高興,沒等進門,轉身就走了。郭太趕忙追上前去賠禮說:“先生休怪,不是我有意接近名聲不好的人,他主動來吊喪,靠近我,說明他有意改過,因此我接待了他,先生你看我這樣做是否合適?”孫威直不說什麼了。

以後,這些話傳到了賈淑的耳朵裏了。他非常感動,於是立誌改過,終於成了受鄉裏歡迎的人。

郭太由於敬業精神強,所以他做的好事很多,很多,為鄉親造福,為後代傳誦。

魏照學師

東漢末年,有一位著名文人叫郭泰。他不僅博通古籍,學問精深,治學嚴謹,而且為人忠厚、正直、謙和。一時間,名震京師。許多讀書的人,都求拜他做老師。

慕名而來的一般學生,平時隻是來聽聽老師讀經、講經而已。有個叫魏照的少年,卻把行李搬來,整天和郭泰老師吃住在一起。他不但用心聽老師講經書,還時時、處處注意學習老師的言談舉止和為人治學的品質。每天清晨,魏照早早起來,灑掃庭院,清理房舍,點火做飯,熱心地為老師端水送餐,細心地照料老師的衣、食、住、行。老師對這個學生的言行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於是,問他:“魏照啊,別人認我為老師,不過是讓我為他們講講經書,學學知識,我一講完課,他們就四散而去,各自回家了。隻有你和他們不一樣,每天還早早晚晚陪伴著我,這是為什麼呢?”魏照非常誠懇地回答道:“當今,專門找一位傳授知識的老師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找一位能教育自己怎樣立誌做人的老師卻是很難的。我所以天天和你在一起,是要處處觀察和效仿你的言談舉止,學習你待人接物所體現的品格。這就像一束潔白的蠶絲,挨著鮮紅的染料,就會被漸漸染紅一樣。”一席話,使老師很受感動。

郭泰通過觀察了解,覺得魏照確實是一位最有希望、最虛心好學的學生。平時,他便耐心地言傳身教,把自己全部知識和立誌做人的信條,毫不保留地教給他。由於魏照本人的刻苦、勤奮、好學、上進,很快使他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有骨氣、有誌向的人。

華陀拜師求教

華陀,漢代著名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其中對外科尤為擅長。

華陀成了名醫以後,來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一天,來了一位年輕人,請華陀給他看病,華陀看了看說:“你得的是頭風病,藥倒是有,隻是沒有藥引子。”

“得用什麼藥作藥引子呢?”來人問道。

“生人腦子。”病人聽後,嚇了一跳,上哪去找生人腦子呢?他失望地回家了。

過了些日子,這個年輕人又找了位老醫生,老醫生問他:“你找人看過了嗎?”

年輕人回答:“我找華陀看過,他說要生人腦子做藥引子,我沒辦法,隻好不治了。”

老醫生哈哈大笑,說:“用不著找生人腦子,去找十個舊草帽,煎湯喝就行了。記住,一定要找人們帶過多年的草帽才頂事。”

年輕人照辦,果然藥到病除。

有一天,華陀又碰到這位年輕人,見他生龍活虎一般,不像有病的樣子。於是便問:

“你的頭風病好了嗎?”

“是啊,多虧一位老先生給治好了。”

華陀詳細地打聽了治療經過,非常敬佩那位老先生。他想向老醫生請教,把他的經驗學到手。他想,如果老醫生知道他是華陀,肯定不會收他為徒。於是,他裝扮成一個普通人的模樣,跟那位老醫生一直學了三年徒。

一天,老師外出了,華陀和師兄弟們在家裏揀藥。門外來了一位肚子像籮、腿粗如鬥的病人。病人聽說這兒有名醫,便慕名而來求治。

老師不在家,徒弟們不敢隨便接待,就讓病人改日再來。病人苦苦哀求著:“求求先生,給我治治吧!我家離這兒很遠,來一趟太不容易了。”

這時,華陀見病人病得很重,不能拖延了,便說:“我來給你治治吧!”

說著,拿出二兩砒霜交給病人說:“這是二兩砒霜,分兩次服用,可不能一次全吃了啊!”

病人接藥,連聲道謝而去。

病人走後,眾師弟埋怨著:“砒霜是毒藥,吃死了人可怎麼辦?”

“這人得的是鼓脹病,必須以毒攻毒。”

“治死了人誰擔當得起啊?”

華陀笑著說:“不會的,出了事我擔著。”

那個病人拿藥出了村外,正巧遇上了老醫生回轉來,病人便走上前求治。老醫生一看,說道:“你這病好治,買二兩砒霜,分兩次吃掉,一次全吃了有危險,快快去吧!”

病人一聽,說:“二兩砒霜,你徒弟已拿給我了,也是叫我分兩次吃的。”

老醫生接過藥一看,果然上麵寫得清清楚楚,心想:“我這個驗方除了護國寺老道人和華陀,還有誰知道呢?我還沒傳給徒弟呀?”

回到家裏,問了兩個徒弟:“剛才大肚子病人的藥是誰給開的?”

徒弟們指著華陀說:“是師兄。我們說這藥有毒,他不聽勸告,逞能。”

華陀不慌不忙地說:“師傅,這病人得的是鼓脹病,用砒霜以毒攻毒,病人吃了有益無害。”

“這是誰告訴你的?”師傅問道。

“護國寺老道人,我在他那學了幾年。”

老醫生這才明白過來,他就是華陀。連忙說:“華陀啊!你怎麼跑到我這學徒啊!”

華陀隻好如實說出拜師求學的原因。

老醫生聽過華陀的話,一把抓住他的手說:“你已經是一位聲名遠揚的醫生了,還到我這窮鄉僻壤來吃苦,真對不起你呀!”

老醫生當即把治療頭風病的單方傳給了華陀。

鄭玄千裏拜師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

鄭玄自幼勤奮好學,熟讀經史。十二歲時,隨母還家,正趕上臘會,有十多人在那裏歡聚,他們都穿著華麗的服裝,高談闊論。鄭玄對此非常冷淡,離他們很遠,其母催促多次,讓他參與,他說:“此非我誌,不在所願。”說完就離開人群到別處讀書。

後來鄭玄在鄉裏任嗇夫之職,主管鄉間民事訴訟和收取賦稅,每逢休息時他都前往學府,向老師請教各種經學問題。從此他就不願意擔任官吏,立誌讀書,他父親非常憤怒,但也改變不了他的誌向。鄭玄辭職進入太學學習,白天在學校學習,晚間經常讀到深夜。

鄭玄立誌求學,多方拜師,不恥下問,研究義理,力求深透。開始拜京兆第五元先為師,研讀《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及《九章算術》。掌握這些經典內容後,又拜東郡張恭祖為師,學習《周官》、《禮記》、《左傳》、《韓詩》、《古文尚書》等。鄭玄讀書非常精細,認真圈點評注,每有所得,就在書上寫眉批,蠅頭小字密密麻麻,見解獨到。他治學嚴謹,從不妄加揣測和品評,不懂就問,到處尋師,山東有名的學者他幾乎問遍,並不滿足,還要精益求精。

馬融精通經史,學識淵博,名重一時。鄭玄千裏迢迢西入關中,經盧植介紹拜馬融為師。馬融有學生四百多人,親自進入課堂聽講的僅五十餘人,多是學識水平較高者。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馬融派學業成就優異的學生去教鄭玄,鄭玄不因為沒有親自聆聽馬融教誨而失望,日以繼夜發憤讀書,孜孜不倦,學識大有長進。有一天,馬融召集許多弟子考論圖緯,遇到許多問題不能解答,聽說鄭玄善於計算,在樓上召見鄭玄。鄭玄才思敏捷,回答準確,計算迅速,馬融和他的學生很是驚奇,讚歎不止。鄭玄借此機會,把幾年來在經學上的疑難問題全部提出來,馬融一一作以解答,鄭玄頓開茅塞,心裏非常高興。解答完畢,鄭玄就和老師馬融告別返回山東。馬融依依不舍,長歎一聲對他的學生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鄭玄在外地學習十多年,目睹了東漢黑暗的社會現實,他厭惡那些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的勢力小人,卻甘願當一個正直的學者,毅然回鄉務農,自食其力。雖家境貧寒,仍辦學教書,跟隨他學習的近千人。當時學習的內容是六經。給六經作注釋的人很多,各持己見,洋洋幾十萬言,往往言不及義,閱讀起來不得要領,無所遵循。鄭玄綜合諸家所見,“刊改漏失”,刪繁就簡,使“學者略知所歸”,減少學習難度,深受學生歡迎。

何進、董卓、袁紹多次征召,鄭玄拒絕赴任,安貧樂道,一心教書,培育人才,郗慮、王基、崔琰這些名傾一時的漢魏賢臣都出自他的門下。鄭玄“隱修經業,杜門不出”,潛心鑽研,以“述先聖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齊”為己任,著書立說,自成一家。鄭玄一生著述甚豐,所注釋的書有《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等,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褅袷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等,共一百多萬字。鄭玄在經學界是很有權威的,他兼修今古文,融彙古今學說,見解超常,注釋詳實,“義據通深”。唐初作《五經正義》多采用鄭玄注釋,足見其影響之深。總之,鄭玄為我國文字學、訓詁學及史學做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