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威龍——中國戰車部隊的故事
抗日戰爭中,無論中國軍隊還是日本軍隊,對裝甲部隊的理解都停留在較為落後的水平上。雙方裝備的戰車大都被配屬給步兵,用於突破和火力掩護。中國戰場上沒有爆發如蘇德戰場那樣慘烈的坦克大決戰。特別是中國裝甲兵,受中國經濟軍事落後的影響,裝備數量少,戰鬥力弱,在戰場上麵對優勢敵軍損失慘重,始終難以獨當一麵。但是,這支部隊的誕生和戰鬥曆程,畢竟代表了中國軍事走向現代化的一條特殊線索,而且,廣大裝甲兵官兵,也的確用有限的裝備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戰鬥。
在錦州,上海和蘭封,中國的裝甲列車衝向敵陣,讓日軍被迫掉頭逃走。
在淞滬,南京和昆侖關,中國的戰車手多次以寡敵眾,奮戰到最後一刻。
在緬甸的叢林裏,中日兩國的裝甲部隊爆發了戰車之間的血戰。
中國裝甲兵,包括戰車部隊和裝甲列車部隊,在抗戰中經曆了兩次大換裝。
抗戰初期時,中國裝甲部隊裝備的是萬國牌戰車,他們的車輛來自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德國,俄國甚至波蘭和捷克。這些車輛,有的在北大營落入日軍之手,有的在戰場上損失,大多蕩然無存。此時,蘇聯支援的一批T-26型坦克,成為中國裝甲部隊的主力,但這支部隊在桂南會戰和第一次遠征軍入緬作戰中也有較大損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援華武器裝備中,也有一批裝甲車輛,主要被用於裝備中國遠征軍駐印軍部隊,組成了裝甲兵團挺進緬北,最終完成了粉碎緬甸日軍打回國的夢想,是抗戰中裝甲部隊最為巔峰的時刻。
因為數量太少,抗日戰爭中我國裝甲部隊的照片十分罕見。本專輯所采用的照片,均為日本戰前,戰中,戰後發表的,半數為日本隨軍記者拍攝,半數為美軍拍攝後為日方所用,均為國內較罕見的圖片。在日軍保存下來的照片中,有很多是戰鬥中被擊傷擊毀被俘的中國戰車的照片。這些照片,會讓我們感到酸楚,但也從另一個側麵記錄了中國裝甲部隊艱難前進的腳步。同時,作為中國的盟軍,美方攝影師拍攝的一些中國戰車照片,又反映了抗戰後期中國裝甲部隊在戰鬥中的成長。所以,將其整理出來,也就具有了對這段曆史的銓敘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