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2 / 2)

在老一代的布爾什維克中,布哈林是一位最年輕,具有多方麵才能的人,列寧稱他是全黨人人喜愛的人物。

布哈林的性格平易近人,豁達開朗、待人誠懇、溫和寬厚,從不輕易傷害別人,列寧說他軟得像“蠟”。

列寧逝世後,在黨內曆次派別鬥爭中,布哈林一直堅定地站在斯大林一邊。斯大林是一位舵手,把握著政治航向,布哈林是一位理論家,積極而穩妥地掌握著宣傳喉舌,幫助斯大林排除了來自“左”的幹擾。斯大林十分尊重他,每當決策重大問題時,總書記經常這樣問:“布哈林呢?他是什麼意思?”那時,斯大林簡直離不開布哈林,當時和後來,許多人都認為他們倆之間有著磁鐵一般的友誼與合作關係,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生活上都可以稱得上是“摯友”。斯大林親切地稱布哈林為“尼古拉”,布哈林總是叫總書記為“柯巴”。

在斯大林的多次勸說下,布哈林從1927年起就住進克裏姆林宮的一所別墅,伏羅希洛夫、莫洛托夫等中央領導人也相距不遠,他們都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和鄰居。

每當假日來臨,總書記的別墅裏最熱鬧。住在附近的中央領導人和他們的妻子經常在這裏聚會,布哈林和他的妻子更是斯大林家裏的常客。好客的女主人——斯大林的妻子十分歡迎他的到來。

寧靜的小樹林裏常有豐盛的晚宴或野炊,也能聽到孩子們的追逐嬉戲聲。偶而還有斯大林和其他首長們的歡歌笑語和悠長的琴聲。每到這時,斯大林似乎也顯得十分開心。他們在這裏既談國事,也議家事,氣氛十分和諧,人人感到無拘無束。尤其是人稱“和事佬”的布哈林更感到無比歡快。他最愛和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並為他們帶些小禮品:刺豬在陽台上跑來跑去,小青蛇盤在瓶子裏,矮腿狐狸在花園裏出沒。有時他自己也像個孩子似地開個玩笑或手舞足蹈起來。斯大林的小兒子瓦西裏總是盼望尼古拉叔叔的到來,因為他最有耐心和孩子們做遊戲,他帶來的禮物對孩子們來說也是最珍奇,最有趣的。

總之,布哈林對斯大林是一片忠誠的。他把自己的命運和斯大林連在一起,他把友誼看得神聖而純潔,他為有總書記這樣的朋友而驕傲。

1925年初的一天,斯大林與布哈林進行了一次長談,談話的內容是兩人交換對“新經濟政策”的看法。“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國內戰爭結束後提出來的。布哈林忠實地維護列寧路線,他認為,要服從經濟規律,減少行政手段,增加市場調節和自由周轉,反對用榨出農民資金的辦法來發展工業,“城市不應該掠奪農村”,主張一切從實際出發,製定符合實際的政策。他毫無保留地向總書記坦訴自己的想法。

對“新經濟政策”,斯大林認為,那隻不過是暫時的退卻,或者說是權宜之計,並不能作為長期遵守的法則。斯大林希望用最快的速度,完全、徹底地消滅資本主義,而新經濟政策卻不能保證這一點,隻有逼迫、強製農民走集體化的道路,才能盡快踏入社會主義。

自從那次長談以後,雙方都為自己的觀點進行了理論研究——尋求依據。斯大林從來不願意把矛盾公開化,他很長時間沒有再向朋友們暴露過自己的思想。布哈林抱著滿腔的熱情和希望,準備去說服斯大林,他是一心一意替老百姓著想的,他相信,斯大林不會一意孤行地堅持錯誤,更不會拒絕朋友的忠告而輕易翻臉。

斯大林可沒像布哈林那麼單純,他那敏銳的政治頭腦始終與布哈林保持著距離。作為總書記,麵對落後的俄國,年輕的蘇維埃,斯大林有一種緊迫感。他認為,俄國是被資本主義所包圍,必須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工業、農業和國防,才能使自己的經濟實力強大起來,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不被外國入侵。

斯大林崇拜有權威的領袖,他敬重像彼得大帝這樣的君主。他把自己置身於領袖的地位,他產生了一種要把俄國變成世界強國的熾熱的使命感,他感到多頭領導是脆弱的,必須像彼得大帝那樣,使領袖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1928年初,俄國的大小城市突然被一場可怕的糧食饑荒所籠罩。主要是因為農民拒絕交售糧食,他們害怕新經濟政策被取消,擔心集體化政策會沒收他們的餘糧和牲畜,因而他們囤積糧食,拒不向國家交售餘糧。糧食收購工作遇到相當大的困難。

為了完成征糧任務,防止災情擴大,斯大林決定采取“非常措施”——派出3萬多名工作者到農村,向農民征購糧食。政治局委員親自到那些抗糧嚴重的地區去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