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推行經濟政策
1929年,斯大林迎來了他的50歲生日,仿佛這是一個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事件,俄國上下忙著為總書記祝壽。
全國各地發來了向領袖致敬的賀詞。各地的黨組織千篇一律地歌頌他的豐功偉績。莫斯科的牆上掛滿了他的巨型畫像。他的各種大小的全身和半身塑像充斥了廣場、公共建築大廳、商店櫥窗直至最寒酸的理發店。宣傳員高喊著“斯大林就是今天的列寧”。
個人崇拜,在政治上斯大林是需要的。他需要樹立自己的權威,但他的頭腦是清醒的,他要的不是表麵的熱鬧。
斯大林早就以“實幹”著稱,他是不圖虛榮的。他堅信自己是一位主宰世界的領袖,是在履行曆史的意誌,他更關心的是如何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在《給祝賀斯大林同誌五十壽辰的一切組織和同誌》的信中斯大林仍謙虛地寫道:“我把你們的祝賀看作是對按照自己的形象誕生了我和培育了我的偉大的工人階級政黨的祝賀。正因為我把這種祝賀看作是對我們光榮的列寧黨祝賀,我才敢於向你們表示布爾什維克的謝意。”
“同誌們,你們可以相信,我決心今後繼續把我們的全部力量,把我的全部才能,必要時把我的全部熱血一滴一滴地獻給工人階級的事業,獻給無產階級革命和世界共產主義的事業。”
這正如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吉拉斯所說:“神化的斯大林……若說是他自己搞起來的,至少也同樣是斯大林手下那一班人和官僚機構製造出來的,他們需要這樣一位領袖。”
農業集體化和剝奪農民是斯大林和布哈林的分歧之一,沒有了布哈林,他準備實施了。他知道這場革命必然會有阻力,對付阻力的辦法,斯大林隻有一招:那就是通過暴力手段,把一切阻力都當作反對勢力來打倒。他認為如果依靠教育和勸說來實現共產主義,那將是一條漫長的路,而這是國際國內條件不允許的。用暴力對付來自人民中間的阻力,那就等於向人民宣戰,這是冒險的,需要勇氣和膽量。他決定現在就幹。
農業集體化早在1927年就開始實施,但那時是農民的自願組合,進展緩慢,斯大林要求加快進度。1930年1月,中央公布《關於集體化的速度和國家幫助集體農莊建設的辦法》的決議。
中央的指示一下達,全國的集體化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中央派出2.5萬工人到農村,幫助當地的黨組織工作。共青團員們起了黨的後備軍作用。
黨的基層幹部熱心地貫徹集體化的路線,他們把黨代會上的號召直接傳達給農民,並許願供給集體農莊拖拉機、收割機等。到1932年底,加入集體農莊的農戶占總農戶數的62%,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播種麵積占全國播種麵積的80%,到1937年底,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數達93%,播種麵積達99%。
全國各地建立拖拉機站、修配工廠、農藝站、駕駛員學校,農莊選派聰明能幹的青年參加學習。不久,他們就開著拖拉機在自己農莊的大片土地上耕作起來。
如何對待富農,斯大林說:“當然不能讓他們加入集體農莊。所以不能,是因為他們是集體農莊運動的死敵。”
中央對富農的標準,做了詳細的解釋:隻要每口人的年收入高於300盧布或做買賣、出租農具、機器、房舍、有磨坊、油坊,如此等等。在這些特征中,哪怕隻具備一個,就可以使一個農民變成富農。這樣,在生活中,最勤奮、最能幹、最節儉、最有進取心的勞動者遭受了苦難。實際上,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時期,靠自己的勞動形成的,而不是十月革命前的富戶。
根據中央的規定:沒收富農的生產資料,包括牲畜、生產用房、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種子儲備等。
這個規定對富農的處理方法分為3類:第一類是反革命富農的骨幹、恐怖活動和反蘇維埃活動的組織者,對這類富農應立即逮捕,送進監獄或勞改營,其中對特別危險的分子要處以極刑,家庭成員要遷到邊遠地區;第二類是反對集體化的“大富農和過去的半地主”,本人及家屬應驅逐到邊遠地區;其餘的富農屬於第三類,把他們安排集體化居住區以外的某一指定地,並另外分配給他們上地,要他們承擔相應的生產任務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