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1 / 2)

第六十二章

二戰中的斯大林

原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它長期處於資本主義的包圍中。斯大林在1925年就說過:戰爭的前提日益成熟而使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這種看法構成了斯大林內外政策的基本出發點。他相信戰爭已迫在眉睫,而且很可能在蘇聯還未來得及積聚力量之前就把它摧毀。正是出於這一考慮,他主張立即實現農業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加強自身的力量,在國際事務中圍繞著盡可能地避免戰鬥而展開活動。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台,戰爭的烏雲開始在歐洲上空集結。希特勒公開表示對蘇聯的敵視,並提出對烏克蘭的領土要求。

1933年,蘇聯同波蘭、芬蘭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在同一年,蘇聯和美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1934年夏季,蘇聯分別同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簽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南邊界的安全。1934年9月,蘇聯加入了國際聯盟,這是為尋求和平采取的一個步驟。1935年,斯大林尋求與英法兩國結盟,但遭到英、法兩國的拒絕。

1936年10月,德國——意大利軸心形成。納粹分子不斷發出敵視蘇聯的叫囂。在東方,日本不斷在蘇聯東部邊界上挑起事端,這使斯大林的壓力越來越大。1938年3月,希特勒占領了奧地利。接著發生了蘇台德日耳曼人危機。德國的好戰嚇壞了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統達拉第,他們急忙同希特勒磋商,兩國同意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壓,讓捷克斯洛伐克把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斯大林立即建議,由英、法、蘇三國建立一個反德聯合陣線,在德國進攻捷克時三國共同出兵製止德國的擴張。但英法兩國都不想得罪希特勒,希望用讓步政策來換取西方的和平,犧牲捷克斯洛伐克,把戰爭的禍水引向蘇聯。他們不接受斯大林的建議,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上,逼捷克斯洛伐克把蘇台德地區拱手讓給了希特勒。斯大林毫不懷疑,英法同意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動機,顯然是慫恿希特勒在東方放手大幹,以換取西方的和平。

英法兩國的短視和自私自利,使斯大林失去了對他們的信心,為了蘇聯免遭戰爭,斯大林轉而采用實用主義的政策,同希特勒媾和,時間越長越好。因為他的國家現在還沒有準備好戰爭。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的蘇聯在世界上的存在,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侵入波蘭。兩天後,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戰爭已成為現實。斯大林加速了蘇聯的備戰。征兵年齡從21歲降到19歲,蘇聯軍隊的人數增加到420萬以上。

按照與德國達成的協議,蘇軍進入了波蘭東部,把波蘭與蘇聯接壤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居住區占領,並歸入蘇聯版圖。10月,斯大林指示莫洛托夫向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提出簽訂互助條約的建議。條約簽訂後,紅軍進入這些國家,2月後,把這三個國家也納入了蘇聯的版圖,保證了蘇聯波羅的海通道的安全。在西北部,列寧格勒離芬蘭邊境隻有32公裏,在炮火的射程之內,蘇聯曾向芬蘭提出以交換土地的方式讓芬蘭向北遷移30公裏,但遭到芬蘭的拒絕。11月,蘇軍進攻芬蘭,受到芬蘭的頑強抵抗,蘇軍傷亡慘重。斯大林很惱火,命令增兵大舉進攻,芬蘭屈服了,同意將邊境向北移動130公裏。

1940年,德國的機械化閃電部隊很快占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英國軍隊從敦刻爾克撤退。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也不堪一擊,德國人占領了巴黎。這實際上意味著希特勒可以騰出手來攻打東方了。

斯大林加緊戰爭準備,各種新式武器裝備研製並生產出來,迅速地準備到軍隊中,加緊培訓軍官。由於大清洗,軍隊的高級指揮官奇缺,從被清洗的軍官中又召回4千人,他自己每天工作16小時,研究戰略戰術,組織教官等問題。讓總參謀部製訂國家防禦計劃和武裝部隊部署計劃。總參謀部的華西列夫斯基先後兩次製訂出防禦計劃,他把紅軍主力部署在西線,計劃呈報給斯大林。斯大林不同意這個計劃,令其重新製訂。第三次,總參謀部把主力部署在西南麵,斯大林同意了。事後證明,華西列夫斯基的前兩個方案是正確的,因為斯大林的失誤,使戰爭初期蘇軍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希特勒已經準備好進攻蘇聯,各種消息源源不斷地送到斯大林那裏。斯大林不相信,也不願意承認戰爭馬上就會爆發,他希望再拖上幾個月,部隊沒有進入戰爭狀態。但是,1941年6月21日夜間,朱可夫從基輔打來的電話裏獲悉,一名德軍司務長越過了邊防線對蘇軍指揮員說,德國軍隊將在次日淩晨發動進攻。朱可夫立即給斯大林和鐵木辛哥打電話。斯大林把他們召到克裏姆林宮。斯大林聽了朱可夫報告後的第一個反應是:“也許是德國將領把這個逃兵送過來,是為了挑起衝突。”“不,我們認為這逃兵說的是真話。”他們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