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2 / 3)

經過5年多失敗的奔忙之後,撒切爾夫人終於在1959年時來運轉。這一年,她在芬奇萊區當選為保守黨的下院議員。當時她隻有34歲。

芬奇萊靠近英國議會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是保守黨重要的陣地之一,擁有1.2萬多名保守黨員。這次撒切爾夫人進入下院,亦即進入了男人主導的世界。她那滔滔不絕的雄辯和她對保守黨內外政策的嫻熟,都充分表明她已是這一曆來歸屬於男人的政治舞台上當之無愧的演員,成為初露鋒芒的女政治活動家了。當地《芬奇萊》報這樣評價道:“撒切爾夫人口才流利,不看講稿就能滔滔不絕,一語中的。”

不過,撒切爾夫人雄才大略,目光遠大,她並不把下院議員視為自己政治前途的終極目標,相反,她是以此作為自己問鼎白廳權力的一個橋梁或一個裏程碑,而且僅僅是一個橋梁或一個裏程碑。不過,從1950年競選達特福區的議席開始,經過10年的艱苦奮鬥,34歲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總算如願以償並且以芬奇萊區為基點,已隱約看見自己那鋪滿玫瑰和紅地毯的光明前途了。

出任教育大臣

1959年10月20日,撒切爾夫人作為國會議員,第一次嚴肅而又充滿自豪感地走進了威斯敏斯特宮。

當議員最重要的就是要發表演說,參加辯論,提出自己的動議。發言和提出動議案,往往是連著的兩個步驟,這對於擴大自己的名聲是必不可少的。

撒切爾夫人選定了“公共團體允許新聞記者參加會議的議案”,建議執行一直沒有實施的1908年法令,讓新聞記者能夠參加一些公務團體的會議。這項動議比起那些重要的政治經濟問題也許顯得平淡了些,但是,它肯定會受到新聞界的歡迎。1960年1月下旬表決時,議案獲得了152票的多數,反對票隻有39票。第一炮打響了。

撒切爾夫人以議員身份在各種場合露麵,就各種問題發表意見。她在下院說,年輕人犯罪的現象很普遍,有的青少年隻是為了暴力而玩弄暴力,以報複他人為樂趣。她主張對這些罪犯施以嚴刑峻法。她還忙於應付各報刊的記者,對小到怎樣過聖誕節大到原子武器問題發表意見。她向婦女講提高女權問題,為募集救濟盲人基金向社會發出呼籲,就某個地區學齡前兒童的福利問題陳述意見,為少年時裝展覽會揭幕式剪彩,同其他議員一起走遍全國,宣講她的主張。電視屏幕上時常出現她的形象,廣播節目裏時常播出她的聲音,報紙經常登她的照片……在英國這樣的社會裏,要成為人人都知道的人,這些是必經之路。

1961年10月,哈羅德·麥克米倫改組內閣,選中了撒切爾夫人入閣接替帕特裏夏·霍恩斯比·史密斯夫人,出任“生活津貼和國民保險部”的政務次官,相當於副部長。撒切爾夫人第一次入閣,這也是她在政府中擔任的第一個職務,除了負責部裏的日常工作,協助大臣製定有關政策外,她還充分發揮了記憶力好、善於辯論的特長。

在下院的一次辯論中,反對黨指責政府沒有提高年金,撒切爾夫人為了說明政府在這方麵所做的努力,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列舉了英國曆屆政府在1946、1951、1959、1962年年金的價值,年金的支出總額以及瑞典、丹麥、西德等國的年金水平,背誦了一長串統計數字,一口氣講了40分鍾,使在場的議員特別是反對黨議員聽得目瞪口呆。此後,保守黨政府下台,撒切爾夫人先後被任命為保守黨影子內閣的住房與土地事務、財經事務、燃料與動力事務以及教育問題的發言人,成為保守黨日益器重的人物。

但是,撒切爾夫人出任“生活津貼和國民保險部”的政務次官時,正是英國政壇日趨動蕩的年代。3年前保守黨以超出工黨100個議席而贏得了連續執政的機會,麥克米倫首相也以力挽狂瀾、推動英國經濟繁榮而被譽為“超人麥克”。但是到了1962年,這位首相在英國民眾中的威望已一落千丈,他的政府的處境很是不妙:國家收支嚴重失衡,政府超支無法控製,通貨膨脹如脫僵野馬似地有增無減,經濟出現衰退,失業大軍急劇擴大,而外交政策又頻頻遇挫。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麥克米倫隻好撤換財政大臣,依然毫無起色。

1963年的局勢發展就更糟,戴高樂竟否決了英國要求加入1955年成立的“歐洲共同體”的申請。一方麵麥克米倫首相為了擺脫本國的經濟困境,寄希望於加入歐共體,使英國不再遊離於歐洲大陸的主體外邊,盡管他走出這一步棋是十分勉強的,而且遭到了工黨的激烈反對。

另一方麵法國卻不買賬,戴高樂公然把英國視為美國的仆從,認為英國的加入“最終將會出現一個依賴於美國並在美國領導下的龐大的大西洋共同體,它很快就會吞並歐洲共同體”。戴高樂的態度對英國的麥克米倫政府是一個嚴重的打擊。雖說其他歐共體成員國對英國抱有同情態度,但這畢竟是一件難堪的事態發展。

禍不單行的是,這年夏天,陸軍大臣約翰·布勞弗斯被控與一個名叫克裏斯汀·基勒的有間諜嫌疑的妓女有染(該女郎與蘇聯駐英大使館的關係微妙)。醜聞揭發後,以工黨為首的各反對黨向麥克米倫政府發起了猛烈攻擊,保守黨後座議員也掀起倒麥運動,一時鬧得滿城風雨,麥克米倫首相遭到內外夾攻,心力交瘁,一病不起,最後辭去了保守黨領袖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