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她在任期中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逆潮流而動,廢除前工黨政府在全國推行綜合教育的有關“通告”,下決心加強初等教育,主張縮小班級規模、擴大師資比例、改建初級學校陳舊校舍等,來展示個人的雄圖大略。但是,這一舉動卻激怒了讚同工黨計劃的全國教師聯合會,而且遭到新聞界和地方政府的批評。
另一是改革國家統包學生福利的舊政策,包括由教育部撤消對小學生每天免費供應牛奶的規定,這樣每年能節省800萬英鎊的巨額開支,以及教育部於1972年決定不再給大學生貸款。
這兩項重大“改革”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觸犯眾怒是必然的。人們和媒體把撒切爾夫人說成是“牛奶劊子手”、“英國最不受歡迎的女人”、“誤人子弟的大臣”、“反動的野蠻女人”等等,極盡侮辱和謾罵之能事。撒切爾夫人盡管蒙受這一切的謾罵、攻擊,甚至圍攻、毆打,卻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她說道:“我發現,因為牛奶問題,我被貼上了種種標簽,但我照舊要幹下去。”
1980年,政府發布的“教育法”便正式規定學校不再向學生免費提供牛奶服務,撒切爾夫人最終取得了勝利。
總之,撒切爾夫人自躋身官場,從政務次官到教育大臣,的確走過了一段“春風得意馬蹄疾”的不平凡道路。隨著政治野心的膨脹,她要在大不列顛男人主導的政壇上殺出一條血路來,向更高的層次衝刺。
當選保守黨領袖
希思政府終未能扭轉經濟的不景氣,鈔票發得太多,通貨膨脹繼續上升,政府赤字有增無減。希思本打算把通貨膨脹和嚴重失業一起解決,事實上無此可能,反而水漲船高,罷工風暴也因而此伏彼起,特別是礦工的罷工使希思政府處於四麵受敵的境地。
政府唯一做到的,是使英國終於成為歐洲共同體的成員,從而大大改進了英國同西歐大陸國家的關係。然後就在英國參加歐洲共同體那一年的冬季,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又使英國經濟受到了沉重打擊。於是在1974年提前大選中,工黨又奪回了執政權。
保守黨在1974年大選失敗後,黨內有些人希望黨的領袖希思辭職。希思自1950年進入議會,在黨內和政府內一直身居要職,有著長達10年的保守黨領袖生涯和將近4年的首相經曆,在黨內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因此,要與希思爭奪黨的領袖地位,一般人都望而卻步。1975年2月,保守黨舉行年會,按例要選舉黨的領袖。開始,撒切爾夫人支持基思·約瑟夫同希思較量,但不久基思·約瑟夫因家庭原因退出了競選,就沒有人再向希思挑戰了。
撒切爾夫人過去是受到希思信任和提拔重用的,自己也感到有一種師承關係,但在某些政策方麵她並不讚成希思的主張。經過認真思考以後,她決定向權威挑戰。
一天,撒切爾夫人走進了希思的辦公室,彬彬有禮地對希思說:“閣下,我來向你挑戰!”曾經作為她的內閣閣員的戴維·豪厄爾後來讚歎地說:“這類事情通常都是在暗地裏幹的,她卻來了個非常大膽的行動,真可謂一個典型的坦率的行動。”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她、信任她、支持她,她的一些密友組成了精幹的競選班子,為她大肆宣傳。恰在此時,她在下院對工黨政府的財政議案發動了一次出色的進攻,把工黨的財政大臣弄得瞠目結舌,狼狽不堪。她的這次勝利轟動了整個下院,並贏得了保守黨同僚及新聞界的一片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