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當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打電報祝賀她時,撒切爾夫人很高興“英國已經趕上了亞洲,婦女居於頂峰”。
撒切爾夫人是一位抱負不凡的高智能女強人,她走馬上任伊始,便熟練地一頭鑽進國內外的大量政務中,她好像不是頭一次坐在唐寧街辦公室裏,倒像是一個輕車熟路的政壇老手。
她迫切需要把她的從政構想和改革意念貫徹到她那日常的國務活動中,盡快扭轉英國經濟情況江河日下的頹勢,給長期病入膏肓的大不列顛注入新的活力,她發誓要促成一個英國的“全麵複興”時代的到來。她隱隱意識到,隻有這樣,她才能真正掌控住局勢。因為當時英國的政治現實是,撒切爾夫人雖說曆經4年的苦鬥,到入主唐寧街10號止,還不能說她已完全征服了保守黨,更不要說真正控製全國局勢了。
撒切爾夫人上台還不到1個月,就推出了第一個預算案,即1979年預算案。這個預算案在英國政壇上如同投下了一枚烈性炸彈,使各方震驚萬分。
撒切爾夫人正是要以這個預算案為起點,力促“撒切爾式的革命”早日降生。
撒切爾政府的首要目標是控製通貨膨脹。為了控製通貨膨脹,撒切爾夫人在其執政的頭一年即1979年,就決定把貨幣發行量控製在11%。第二年初,她又開始推行“中期金融戰略”,以求逐年降低貨幣的發行量,到1983年至1984年度,英國貨幣供應量降到了20年來的最低點。
撒切爾夫人極力主張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幹預,為私有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為此,她按照約瑟夫所倡導的“真正”保守黨人的實用價值標準,認為國家幹預經濟過多乃是“社會主義”的表現,是“英國病”的根源。因此,她大力推行稅製改革。
“撒切爾式的革命”的主要內容就是要大力強化私有化政策。二戰後英國曆屆政府都受到凱因斯主義的影響,建立了龐大的國有企業。到1979年大選之後,英國擁有的國有企業職工已超過了150萬人,投資占全國總投資額的20%,產值約占全國國民生產總值11.5%。同私營企業相比,多數國有企業管理不善,經營效益低下,常常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撒切爾夫人上台後的頭兩年,被迫撥出巨款來維持和改造部分國有企業。
而從1981年到1987年,撒切爾政府已開始改變“英國病夫”的形象,將1/3的國有企業(資產總值為200億英鎊)轉為私營,其中從國有企業轉為私營企業的職工就高達60多萬人。這樣,國有企業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份額,也就急劇下滑到1988年的6.5%。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政策是十分成功的。她使一批企業扭虧為盈,從而直接推動了整個英國經濟的複蘇。人們為此把保守黨的經濟變革譽為“撒切爾式的革命”,是並不為過的。
如果說,撒切爾夫人推行抑製通貨膨脹和私有化政策並非目的本身,而是一種刺激工業高效發展,以達到經濟全麵複蘇的手段的話,那麼,她一上台便大幅度削減文官隊伍,乃是減少政府開支,平衡國家預算,俾求實施“撒切爾革命”中的勵精圖治的重要一著棋了。
從1979年至1986年,新首相力排眾議,最終把英國文職官員從73.2萬人精簡至54.4萬人,實現了初期目標。
多年的政治生活使撒切爾夫人深深意識到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今天的親信明天就可能成為推行政策的障礙,撒切爾夫人於1981年1月和9月在國內經濟情況日趨好轉的情況下,為深化改革力度,曾經兩度改組政府,把反對她新政策的人或貌合神離之流統統予以撤換,提拔那些比較聽話的人。同年5月29日,撒切爾首相還宣布對國防部進行了一次大改組:任命外交部國務秘書彼得·布萊克為皇家武裝部隊國務大臣,取締了海、陸、空三軍種各配備一名國務大臣的舊體製,以製止各軍種相互扯皮、爭奪國防預算的本位主義現象蔓延。此舉還有助於確立她這位新首相的強大權力,並明確地向世人顯示,她這位“鐵娘子”已是英國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了。
總之,撒切爾夫人的一引進政治舉措卓見成效,從60年代起一直呈頹勢走向的英國經濟,在“撒切爾式的革命”的作用下終於擺脫了低穀徘徊,從1983年起,它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1984年至1988年間,英國經濟比法國快出1倍,比西德也快50%。這一時期撒切爾夫人的權勢和威望也達到了其政治生涯的巔峰。人們把“撒切爾式的革命”稱為“奇跡”,把撒切爾夫人譽為“戰後英國最偉大的首相”。
馬島之戰的勝利
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阿根廷本土以南300英裏的南大西洋上,總麵積1.2萬平方千米。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漂流到這裏,將兩個島嶼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此後,英國人一直稱這裏是“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在這裏建立居民點,將它命名為“馬爾維納斯”。1767年,西班牙將該群島並入西班牙在南美的屬地。1816年,獲得獨立的阿根廷從西班牙人手裏繼承了這些群島的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