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國勢強大的英國以該群島最先為英國人發現而據理占領了它,盡管許多國際會議確認它理應屬於阿根廷,英國卻始終不予認同。從此,英阿兩國在群島主權問題上一直爭執不休,一度還因此中斷了雙方的外交關係。
1982年3月31日晚,阿根廷海軍向駐守馬島的英軍開戰,接到報告的撒切爾首相一麵召集內閣緊急會議,商討對策,一麵致電美國總統裏根和國務卿黑格,請求他們從中斡旋,對阿國執政委員會主席加爾鐵裏將軍施加影響。
5月4日,阿根廷的一架戰鬥機發射法製“飛魚”式導彈,一舉擊沉了英國的巨型戰艦“謝菲爾德”號。5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的調解宣告失敗,馬島之戰全麵升級。6月14日,阿根廷軍隊難以抵禦英軍的強大攻勢,宣布投降。6月15日,消息傳到了倫敦,撒切爾首相頓感“如釋重負”和“妙不可言的愉悅”。
馬島之戰的勝利對於撒切爾夫人的政治生涯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正如戰爭失敗也會斷送這位“鐵娘子”的政治前程一樣,戰爭的勝利確實鞏固了她對保守黨的控製和對全國的統治。戰爭結束之時,撒切爾首相不僅在英國名聲大噪,而且在國際舞台上也風光一時。其實,這次勝利也為保守黨在下次大選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在勝利的光環下,撒切爾夫人不由意氣風發,揚言“這個國家有決心完成它認為必須完成的任何事情,有能力完成它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她甚至大言不慚地說:“我們不再是一個日益衰弱的國家,我們有了新的信心,有能力解決經濟困難。這種信心在8000英裏之外的戰場上經受住了考驗,並被證明是無堅不摧的。”
英國特混艦隊的艦艇經過漫長的航程之後,勝利凱旋歸來。他們在碼頭上受到英雄般無比隆重熱烈的歡迎。這時,頑強捍衛大英帝國利益的撒切爾首相,一夜之間似乎成了溫斯頓·丘吉爾第二了。在1982年10月倫敦街頭舉行盛大遊行和閱兵典禮之後的歡宴席上,撒切爾夫人興高采烈地致辭說:“現在,人民重新樹立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切懷疑和憂慮統統煙消雲散了。”
其實,馬島戰爭的勝利被人為地大大誇大了,打這麼一場以強淩弱的小型戰爭所支撐起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很有點自我炫耀,甚至有塗脂抹粉之嫌,何況英國為打贏這場戰爭而遭受16億英鎊的巨大損失,何況英國國內在一片歡呼勝利聲中,還有人要追究撒切爾政府的失誤,更何況英國打贏這場戰爭靠的是美國的幫助,因為在英阿交戰期間,美國不僅為英國特混艦隊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供應尖端武器“響尾蛇”導彈,而且通過其先進的衛星偵察係統,向英方透露了大量有關阿根廷的軍事情報,從而使阿軍動向全部在英軍方的監控之下。誠如英駐美大使亨德森所說:“正是美國幫助英國打贏了戰爭。美國提供的幫助無論如何誇張都不為過分。”
半年後,撒切爾夫人借馬島英屬155年紀念日之際,冒生命危險連續坐了23小時飛機奔赴馬島巡察,憑吊為國捐軀的戰士亡靈。途中她轉乘一架須在空中加兩次油的相當簡單的“力士”號運輸機。隨從人員在飛機加油時個個嚇得直冒冷汗,而撒切爾夫人毫無懼色,鎮靜自若。
撒切爾夫人的馬島之行完全是為了獲得英國公民的諒解,尤其是為了安慰那些陣亡戰士的親屬,從而平息輿論界那些對這場戰爭持非議態度的人們的怨氣。她的這一目的達到了。
當撒切爾夫人1983年1月14日從南大西洋返回倫敦時,“選舉熱”已悄然到來。人們推斷撒切爾夫人的冒險之行顯然是為連任首相所作的準備。4月15日,撒切爾夫人在廣播電視演說中佯稱:“我執政還不到4年,……我不打算考慮提前大選的問題”,並故意說:“大選可以有4個日期:6月、10月,明年3月、5月。”當人們對她提出的4個日期將信將疑時,5月8日她便突然宣布大選將於6月9日舉行。
撒切爾夫人的任期本來要到1984年5月才屆滿,可1983年3月,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已降到了15年來的最低點,僅為4.6%;退休金增長率超過了通貨膨脹率;出口總值創53億英鎊的曆史新記錄。這些是她宣揚貨幣主義“政績斐然”的大好時機,而且馬島戰爭使她聲譽倍增。與此同時,她估計下半年通常經濟都要回跌,來年更是夜長夢多,高失業率預示著一場罷工的爆發。於是她看準了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提前大選。
這種“突擊選舉”創造了英國曆史上的最短紀錄——從公布到投票隻有19天。這等於不戰而勝,使其他政黨陷入了措手不及的困窘。大選結果自不必說,她創下了二戰以來保守黨連任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