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手腕強硬的鐵女人

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因為撒切爾夫人的貨幣主義政策大大下降,這主要決定了她得以二次蟬聯首相。但低通貨膨脹率同時也帶來了高失業率,它使英國失業人數從1980年的11萬上升到33萬。失業大軍雖然在家庭的“菜籃子工程”中可以得到一點安慰,但是工作的喪失猶如自由和尊嚴的喪失。於是,礦工失業者率先從馬島戰爭的勝利所煽起的民族激情中返回到個人利益,開始了長達1年之久的全國大罷工。

1984年初,撒切爾夫人的經濟政策迫使20座煤礦關閉,而且還在繼續擴大。為此,17.5萬名礦工中的90%的人參加了席卷全國132個礦井的罷工浪潮。隨後碼頭工人發動了支持煤礦工人的罷工。一些港口癱瘓了,50多個海港,進口貨物有3/4積壓在碼頭運不出去,日損失達3000萬英鎊。

4月上旬,許多罷工工人組織了“工人糾察隊”,沿路阻擋上班的工人。4月9日警察出動了,以保護工人上班為由與糾察隊員發生衝突,逮捕了80名糾察隊員。這一天,撒切爾夫人在電視講話中讚揚警察的行動時竟說:“他們幹得很出色,警方真了不起。”這一講話更加激怒了罷工的人們。

6月中旬,6000名礦工在北部南約克郡的奧格裏夫煉焦廠門外與3000名警察發生衝突,衝突中28名警察受重傷。撒切爾夫人把這一事件稱為“勞工暴力事件”,表示決不屈服於“暴徒統治”,並揚言:“法律必須和必定繼續得到維護。”這意味著撒切爾夫人將繼續使用鎮壓手段。

7月19日,撒切爾夫人提出動用“緊急權力法”鎮壓工人,並說“哪個政府也不會替納稅人接受這樣一種空白支票。”“誰也不能不管煤礦是否盈利而讓它們開著。”“賠本的礦井必須關閉。”

就在國內加緊鎮壓罷工工人的同時,撒切爾夫人抽身參加了在楓丹白露召開的歐洲共同體首腦會議,那是一場更為嚴峻的戰鬥。因為它關係到英國能否從歐共體拿到英國所要求的“預算回扣”問題。談判桌上,她充分利用了國內罷工浪潮給英國經濟帶來的嚴重損失的現狀——“目前政府借債已從3月份確定的72億英鎊提高為85億英鎊;政府和國際貿易也損失近15萬英鎊。”她的陳情博得了歐共體的同情。

當她以勝利者的姿態從楓丹白露回到倫敦時,時值罷工浪潮的高峰。由於她在楓丹白露為英國爭回了經濟利益,所以獲得了議會兩黨議員的支持。為此,她趁勢更加堅決地鎮壓了罷工工人,並於1985年初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在英國曆史上也算是創造了一個奇跡。原先人們認為,1914年的礦工罷工導致了希思政府的下台;1979年的礦工罷工導致了卡拉漢的辭職;這一次撒切爾夫人也難逃此關,何況現在的失業人數多出了200萬。

撒切爾夫人贏得這場戰鬥的原因,主要在於她繼續了保守黨“法律和秩序”的傳統,並把“法律和秩序”通過強硬的高壓政策與“鎮壓”彙成了同義語。

就在鎮壓礦工工潮的同時,撒切爾夫人不僅從楓丹白露凱旋而歸,而且飛往北京與中國政府簽署了《聯合聲明》,又到華盛頓同裏根討論東西關係問題。同時,在經濟政策上她繼續推行貨幣主義和私有化運動。時至1986年,英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6%,英鎊開始穩中有升,通貨膨脹率控製在4%以下,就業者的實際收入平均增長了4.2%,銀行利率開始下降,股票價格看漲,整個國家出現了“借貸繁榮”的景象。由此帶動了“消費繁榮”,1985年至1986年,財政年度的稅收比前一年度(1983~1984年)增加了8%,私有化政策給政府增加了50多億英鎊的收入。經濟增長速度在歐共體中名列榜首。鑒於這種情況,撒切爾夫人準備來年提前大選。

1987年,美蘇核談判進入了微妙階段,人們擔心美蘇在消除中程導彈問題達成的原則性協議中,美國會把西歐的利益當作籌碼,並犧牲西歐的利益。為此,撒切爾夫人穿梭於歐美之間,與裏根達成共識,並使裏根保證了在與蘇聯進行的核裁軍問題上不拿英國作籌碼。撒切爾夫人堅持西歐、尤其是英國要保留核武器,因為在她看來,核武器是維護世界和平與防止戰爭的法寶。這抬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撒切爾夫人與裏根的談判實際上起到了西歐代言人的作用,這使得懷有“二心”進入歐共體的“不本分的歐洲人”——英國,在西歐改變了一點國際形象。

於是同年撒切爾夫人開始醞釀提前大選。撒切爾夫人與她的前任相比,更會選擇選舉的時機,她第二次選舉利用了馬島戰爭的勝利,而這一次她卻準備利用大選的經濟繁榮景象和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尤其是西歐其他國家開始對她為核裁軍問題所作的努力而有所好感的時候,她便宣布提前一年於1987年6月11日舉行大選。撒切爾夫人並沒有把這次大選當作一回事,大選前夕還去參加了西方7國首腦會議。結果,保守黨在下院的650席當中拿到了375席的多數票,為此撒切爾夫人隻是在會議尚未完全結束前返回倫敦迎接了選舉的揭曉。這次選舉,撒切爾夫人心中有數,保守黨十拿九穩,因此她無需親臨督戰。事實上,這次大選的結果沒有在國際輿論上引起十分強烈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