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有各種各樣的形式。“轉型”這個詞有時候被錯誤地當做“改變”的同義詞。其實,轉型是一種特殊的改變,用於測試新的產品、商業模式和增長引擎的基本假設。

放大轉型

在這種情況中,之前被視為產品中單獨的一個功能特性,成為產品的全部。Votizen就做了這種轉型,從一個完整的社交網絡轉變為簡單的選民聯係產品。

縮小轉型

在相反的情況中,有時候單獨的一個功能不足以支持整個產品。這類轉型就是把原來的整個產品轉化為一個更大型產品中的一項單獨的功能特性。

客戶細分市場轉型

這類轉型中,公司意識到他們開發的產品確實解決了真實顧客的真實需求,但這類顧客並非公司原來打算服務的顧客。換言之,產品的前提假設得到部分證實,解決了相關問題,但針對的是與原本預期不同的顧客。

客戶需求轉型

隨著對顧客了解的深入,有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對顧客而言並不那麼重要。但是,由於這種密切的顧客關係,我們常常發現其他一些重要的相關問題,而且我們的團隊也能解決這些問題。很多情況下,解決這些相關問題可能隻需要重新定位現有產品。還有一些情況下,則需要打造一個全新的產品。這種轉型也是基於產品的前提假設得到部分證實的情況;目標客戶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隻不過它不是我們事先預計的。

目前擁有200多家連鎖店的大肚三明治(Potbelly Sandwich Shop)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它在1997年開辦時是一家古董店。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到他們店裏,店主開始售賣三明治。他們很快就改了行,轉型從事一種完全不同的業務。

平台轉型

平台轉型指的是從應用產品轉為平台產品,或反方向的轉化。通常,新創企業想要開發新平台的話,開始先會銷售其平台上的一種應用產品,即所謂的“模範應用產品”。到後期該平台才會作為一個載體逐漸顯現,讓第三方利用這個平台開發他們的相關產品。但是,這個順序並非固定不變,有些公司必須經曆好幾次這樣的轉型。

商業架構轉型

這個轉型的概念借用了傑弗裏?摩爾(Geoffrey Moore)的理論。他觀察到公司一般會在兩種主要的商業架構中選其一:高利潤低產量(複雜係統)模式,或低利潤高產量(規模運營)模式。6前者經常和企業對企業(B2B)或企業銷售流程相關,而後者則與消費類產品相關(但也有一些明顯的例外情況)。在商業架構轉型中,新創企業會轉變其架構。有一些公司通過進入大眾市場(比如穀歌的搜索“裝置”),從高利潤低產量架構中轉型;另一些原本計劃服務大眾市場的公司,卻發現他們需要長時間的、昂貴的銷售周期。

價值獲取轉型

有很多方法來獲取公司創造的價值。這些方法通常被稱為貨幣化模式或收入模式。但是這類術語的局限很大。貨幣化概念的潛在含義在於,它是產品的一種獨立“功能”,可以被任意添加或去除。在現實中,獲取價值是產品前提假設中的固有部分。通常,公司獲取價值方式的轉變,會對業務的其他部分、產品和市場營銷戰略造成深遠的影響。

增長引擎轉型

我們將在第十章中介紹,帶動新創企業成長的增長引擎主要有三種:病毒式、黏著式和付費式。在這類轉型中,公司為尋求更快速、更高利潤的增長而改變其增長戰略。增長引擎轉型也會要求相應改變價值獲取的方式,這種要求雖非必然,卻也很常見。

渠道轉型

在傳統銷售術語中,公司把產品交付顧客的途徑稱為銷售渠道,或分銷渠道。比如,消費品在食品雜貨店內銷售,汽車通過經銷商銷售,很多有大量定製要求的企業軟件由谘詢或專業服務公司銷售。通常情況下,對渠道的要求決定了價格、功能特性和產品競爭格局。渠道轉型認為,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實現相同的基本解決方案,而且效率更高。隻要公司放棄了過去複雜的銷售流程,轉向針對終端顧客“直接銷售”,那麼渠道轉型就發生了。

正是因為互聯網對銷售渠道的破壞式效果,才使它對以前那些需要複雜的銷售和分銷渠道的行業,比如報紙、雜誌和書籍出版業,產生了顛覆性影響。

技術轉型

有時候,公司會發現運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技術,也可以獲得相同的解決方案。技術轉型在成熟的企業業務中更加常見。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用來吸引並保留現有顧客群的可持續創新,一種遞增式的改進。成熟企業極擅長這類轉型,因為很多東西並沒有改變:顧客細分市場相同,顧客的問題相同,價值獲取模式相同,渠道合作方也是相同的。唯一的問題是,新技術是否能比已有技術提供更優越的價格和產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