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重慶有一家專為達官貴人服務的理發店。一天,馮玉祥走進店來,隻見出入店門的西裝革履,長袍馬褂,油頭粉麵。再看店牆上的價目表:飛機式,二百元法幣;扇麵發,二百五十元法幣;抹口紅、塗指甲……馮玉祥氣得心裏大罵:“這幫賤貨,隻圖享受,用這些錢買子彈,能打多少鬼子!”
馮玉祥轉過身來,向店主說:“我是馮玉祥,見貴店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特有一副對聯相贈。”
店主受寵若驚,連連表示感謝:“不勝榮幸!”
馮玉祥含威不露地說:“我寫了一定要掛上。”
“一定掛,一定掛!”店主急忙拿來紙硯筆墨,馮玉祥飽蘸濃墨,一揮而就:
倭寇不除,有何顏麵對鏡
國仇未報,負此頭顱為人
“啊!”店主目瞪口呆。“以後,我天天派人來看守,誰也不許將它撕掉!”說完,馮玉祥揚長而去。
從此,這家理發店門前冷落車馬稀,不久便關門大吉。
關夫人廟聯
過去關帝廟很多,有的地方甚至為關雲長夫人立廟。有一處關夫人廟建成後,要寫楹聯了,可是,關夫人是怎樣一個人呢?對她的身世誰也不知道,查史書上也沒有記載。一個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生何氏,歿何年,蓋弗可考矣
夫盡鮃,子盡孝,可不謂賢乎
對聯寫好後,得到當時人們的稱頌。因為對關夫人的情況毫無所知,對聯又寫得這樣措詞靈活,也虧他想得出來。
梁啟超巧對張之洞
清末,梁啟超到武昌講學時,曾往訪任湖廣總督、坐鎮武昌的洋務派重要人物張之洞。張為了顯示自己的才學並詰難一下梁,曾以武昌之古名“江夏”出了一上聯請梁屬對: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
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意思很明顯,“在江河淮漢四水裏,長江排在第一位;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夏季排在第二位。我在江夏坐鎮,你來江夏講學,你我二人,誰強一些?”他既尊稱梁啟超為“先生”,表示自己“禮賢下士”,卻又提出第一第二的問題,謙中帶倨,頗有“居首位者,舍我其誰”的意態。
梁啟超答下聯雲: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
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意思也不含糊:“在儒佛道三教之中,儒家排在前頭;在天地人三才中,人則排在後麵。在下原不過是個讀儒家經書的讀書人,怎敢居您之前,又怎能在您之後!”既自謙地避開正麵鋒芒,又從側麵作了不甘示弱的回答。不卑不亢,柔中寓剛。
張之洞的上聯來勢逼人,梁啟超的下聯對得出語不凡,從容自若,不失分寸,極為得體。
嵌名諷聯
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在我豫、湘、桂等省發動攻勢,急於打通大陸往南洋的交通線。國民黨第四戰區司令官張發奎一逃再逃,先奔貴陽,後至重慶;平日高唱“焦土抗日,死守廣西”的桂係,也一退再退,廣西省政府初遷宜山,繼而都安、百色、淩雲等縣,最後落腳於邊境處深山大嶺中的樂業縣。有人擬了一聯曰:
桂省府數次搬遷,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變,從此淩雲直上,安居樂業
四戰區再度撤退,向華失向,夏威失威,雲淞雲散,盼望龍光反照,氣煞健生
上聯嵌進了一串廣西省府搬遷過的縣名。下聯則相應地嵌進了一串當時廣西軍界的有關人物名號:健生是白崇禧的號;向華是張發奎的號;夏威為桂係所謂的“名將”;雲淞即桂林衛戍司令官韋雲淞;龍光即當時駐防在欽州一帶的鄧龍光,桂係曾向他求援。
清代年號聯
清嘉慶年間,廣西北流曾出過一個狀元,名叫李紹仿。某次皇帝生日,欽命舉行賀聯評比。大臣們紛紛將擬就的對聯交上去,唯獨李紹仿不交。皇帝問他為何不交,李答:“我如若交卷,則非排首名不可。”群臣都認為他口出狂言,對他側目訕笑。
後來,李紹仿遵命交了卷,皇帝一看,果然龍顏大悅,擢為第一。原來他寫的是:
順泰康寧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此聯不僅嵌含了清代順治以來的列君年號,而且把嘉慶皇帝恭維得渾身舒坦。從聯句的意思來看,也是為清王朝唱頌歌的。既然列祖列宗連同嘉慶皇帝都在其上,又焉能不排它為首位呢?這位狀元公不但對妙用嵌字格對聯頗具功夫,而且善於揣度至尊人君的心理,在奉承拍馬方麵,可謂造詣不淺。
一還一報
相傳,明代張居正和艾自修兩人同科中舉,但艾名列最末,張便送艾一聯挖苦嘲諷:
艾自修,自修沒自修,白麵書生背虎榜
艾自修看了,極羞愧,發憤讀書而進取。而張居正官至大學士後,便傲慢起來,多次嘲笑艾自修的苦讀。一日清晨,艾自修拜訪張居正,聽說張在後花園,便趕去尋找。猛然,他發現張鑽進假山後麵的一個洞裏,待艾急步趕到,隻見一塊石板蓋了下去,卻壓住了張的一個袍角,艾自修急忙用劍割斷袍角帶回家。艾自修弄清了那個洞口是暗通太後娘娘臥室的通道。他便寫了一則下聯於黃絹之上,連同張居正的那塊袍角,呈送給了神宗皇帝。皇帝打開一看,卻是:
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
皇帝頓時大怒,即命人查證。張居正在被削職發配邊疆的時候,方知是艾自修所為,但悔恨已晚。
銅錢像虱子
有一商人開業,求唐伯虎寫一副吉利對聯。唐伯虎揮筆寫道:
生意如春意
財源似水源
商人看了,覺得還不夠發財的味,要唐伯虎寫得具體實在些。唐伯虎不耐煩地再寫了一聯:
門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蟲,隊進隊出
腰裏銅錢,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一對衣
清末,有一橫行鄉裏的官家,在其大門上貼了一副自我炫耀的對聯:
詩第一,書第一,詩書第一
父狀元,子狀元,父子狀元
宋湘看到了,甚為不平,便與官家對門的中藥店主商議,在藥店門上也寫一副用中草藥名組成的對聯:
生地衣,熟地衣,生熟地衣
附當歸,子當歸,附子當歸
此聯與彼聯相對,用諧音巧妙地諷刺了那位官人。
蒲鬆齡智對同旁聯
蒲鬆齡三試不第,曾在禮部尚書畢際有家中坐館教書。一天刑部尚書王士稹來畢府客訪,畢際有設晏招待,請蒲鬆齡作陪。席間,王士稹見蒲鬆齡麵目消瘦,衣著寒酸,對蒲鬆齡有幾分瞧不起,借著畢際有提議行酒令,王士稹眼睛瞟著蒲鬆齡,拖著官腔吟出一上聯:
三字同頭官宦家,三字同旁綢緞紗,
能穿綢緞紗,惟有官宦家
蒲鬆齡對王士稹擺架子的樣子也看不順眼,一聽他出言不遜,氣不打一處來。接話回敬:
三字同頭屎尿屁,三字同旁稻秫稷,
吃進稻秫稷,進出屎尿屁
王士稹自恃才高,滿以為可以奚落蒲鬆齡一番,沒想到反遭譏諷,一時間頗為難堪。
畢際有情知不妙,趕緊出來打圓場:
三字同頭左右友,三字同旁清淡酒,
請喝清淡酒,交個左右友
之乎者也聯
“之乎者也矣焉哉”是七個最常見的文言虛詞,有些舊式對聯運用這類詞頗見工巧。福建連江縣青芝寺有副著名集句對雲:
翁之樂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還羽一家酒店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門一拱歪之乎
還有一個故事,說明朝有一個大臣,曾懸聯府門:
君恩深似海
臣節重如山
明亡,這位大臣降清成新貴,有人在他府門的對聯下各添一字,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節重如山乎
聯意全變,把無恥的自詡變成了辛辣的諷刺。
光緒與珍妃妙對
相傳,清代光緒皇帝避開慈禧太後的監督,與珍妃偷偷在花園的草地上約會。有一次約會時,光緒口占一聯:
二人土上坐
珍妃一驚,自己是妃子、臣下,怎麼能和皇帝平起平座呢?連忙對道:
一月日邊明
把光緒比做太陽,自比月亮,是借皇帝的光輝來照耀自己,自謂君臣得體。
光緒想起朝政,一籌莫展,問計於珍妃。珍妃激他道:
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自主
光緒道出自己的苦衷:
天寒地凍,水無一點難成冰
原來光緒手中沒有實權,沒有一點實力。珍妃建議他,暗中起用能臣,積蓄力量,準備變法。
光緒與珍妃的對聯,用的地拆字拚字聯。用字拆拚巧妙,又切合各自的身份,貼合語意。
範長江妙聯絕對
山西土皇帝閻錫山1937年路過無錫,閑來無事,遊覽了無錫的名勝錫山。閻錫山雖說是軍閥,可也愛咬文嚼字,吟詩作對。他登上無錫山頂,鳥瞰無錫城,大有春風得意、躊躇滿誌之感。他對隨員說:我作個對子,看誰能對出下聯:
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
隨從官員們個個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仍是徒勞。閻錫山更是得意,登報公開征集下聯,一時文人墨客爭相一對,終未如願,個個搖頭歎息,歎此上聯為絕對。
1945年,天津《大公報》記者範長江跟隨陳毅采訪到天長縣,天長是安徽的邊界,與江蘇接壤,瀕臨長江。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觸動了範長江的靈感。幾年來冥思苦想的下聯一下子如泉湧出。他跑到陳毅那兒,高興地喊道:“有啦,閻錫山的絕對我對上了!”陳毅問:“你是怎麼對的?”範長江答道:我的下聯是:
範長江到天長望長江長江天長
陳毅低吟兩遍,細加品味,連聲讚道:“妙,妙,長江,才子也!”
姓氏謔對
有個姓劉的秀才與姓李的秀才初次相遇,兩人都想開對方的玩笑占便宜,顯露自己的才華。在介紹姓氏時,李秀才先出一聯道:
騎青牛,過函關,老子姓李
李秀才此聯借用老子(名李聃)當年騎牛過函穀關的故事和雙關語,既表明自己姓氏,又戲謔對方。那位劉秀才聽了,針鋒相對:
斬白蛇,興漢業,高祖是劉
這位劉秀才同樣用了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興帝業的故事和雙關語,既表明了姓氏,又回敬了對方,而且還比李秀才高出一籌。
憤對洋奴
八國聯軍侵華,滿清政府腐敗無能,最後被迫“媾和”。一些洋奴才則以恥為榮。有一次,一個洋行買辦,為了巴結洋大人,出了一聯: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他出此聯征對,滿以為會招洋奴才的附和,不料座中有一人金剛怒目,憤然起對道: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對得義正詞嚴,擲地有聲,使那個洋奴才愕然失色。
“金子銀子皆吾子”
清朝有一官吏,貪而且酷。有一年過年,他為自己貼金,為標榜自己為官正直無私,自擬了一副對聯,貼於門口:“愛民若子,執法如山。”誰知,有人看了這副對聯這後,心中氣憤,夜裏拿筆在對聯每句下麵各添一行字,變成了:
愛民如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
執法如山,錢山靠山為其山呼
難道閻羅怕和尚
清朝時候,廣東番禺縣明經進士廖鶴年曾為一個和尚的蘸壇寫了一副對聯:
經纖可超生,難道閻羅怕和尚
紙錢能贖罪,居然菩薩是髒官
這副對聯的特點在於抓住迷信的自相矛盾之處,加以推演歸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得出與迷信宣傳相反的結論。這樣來反迷信是很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