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深海沉積
半深海沉積又稱陸坡沉積,水深在200~2 000米範圍的沉積物。主要分布於大陸坡。半深海沉積物組分較多,也較混雜。沉積物組合和分布區位有所不同,在陸架波折線以下,粗位沉積很少,僅呈斑塊狀零星分布。在鄰近山脈海岸的陸坡海底,有些地區由於侵蝕滑塌,沉積物缺失,造成基岩裸露。在海底峽穀中,為泥、粉砂、細砂和礫石等混合沉積,其中常有更新世末期和冰後期的沉積物,但仍以陸源碎屑為主,還有少量的砂礫和生物碎屑,並交替出現具明顯層理的砂和粉砂與半遠洋泥層。半深海沉積區海底坡度較大,特別是坡度陡、沉積率高的地區。由於重力和侵蝕等作用,沉積物固結度和穩定性較差,常導致沉積體上部斷裂發生滑坡下落,下部遭受擠壓發生褶皺和衝斷層,向上拱起形成小丘,堆積成層理間斷、坡麵雜亂的巨厚沉積。
邊緣盆地
邊緣盆地為島弧陸側的深海盆地,又稱弧後盆地。水深約2 000~5 000餘米,為溝—弧—盆係組成部分。邊緣盆地位於島弧與大陸之間(如日本海),或島弧與島弧之間(如菲律賓海),可以單個出現,也可以被海底嶺脊分隔成若幹次級海盆。外形包括線狀至等軸狀,十分多樣。主要展布在太平洋西部,少數見於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多數邊緣盆地具大洋型地殼,如南海海盆地殼厚僅5~8千米左右。有的盆地地殼稍厚,屬過渡型地殼或變薄陸殼,如東海衝繩海槽。邊緣盆地上覆陸源、火山碎屑或遠海沉積物,厚度不一,在百米至數千米之間。基底熔岩多類似於大洋盆地的拉斑玄武岩,或略帶有島弧熔岩的特點。盆地內多見正斷層、地塹等引張構造,盆緣常有陡崖。多數邊緣盆地熱流值較高,可達2微卡/(厘米2·秒)以上。一些邊緣盆地已鑒別出條帶狀磁異常,但與大洋盆地的相比,異常強度一般較弱,線性布局不很清晰。深海鑽探、拖網采岩樣等資料表明,邊緣盆地相當年輕,大多形成於新生代。
白海
白海位於俄羅斯西北部,介入科拉半島與卡寧半島所夾南部封閉海域,北端與北冰洋中的巴倫之海相通。由於一年中約有200多天被雪白的冰層覆蓋,故將其叫做白海。白海中有坎達拉克沙灣、奧涅加灣和德文斯克灣等3個較大的海灣,最大水深332米,中部水深一般70~100米,北部水域一般在20米左右。南部水域分布著索洛韋茨基耶群島。
北部灣石油資源
北部灣含油盆地是一個中新生代沉積盆地,麵積3.5萬平方千米,其北麵以廣西海岸為界,南麵以海南島隆起為界,東麵與雷瓊地區新生代凹陷相連,西南與鶯歌海盆地相連。盆地構造走向北東東向。至1992年,北部灣盆地共發現構造圈閉134個,非構造圈閉21個,盆地中已發現的油田有潿10-3、潿11-1、潿11-4、潿12-3、烏石16-1等,含油氣構造7個。北部灣盆地石油資源量約為21億噸,天然氣資源量5 900億立方米。
北 冰 洋
北冰洋位於北極圈內,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大洋,麵積為1310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隻有1200米。
北冰洋是非常寒冷的海洋,洋麵上有常年不化的冰層,占北冰洋總麵積的三分之二,厚度多在2~4米左右。在這些冰層上不僅可以行駛汽車,而且還能降落重型飛機。北冰洋的嚴冬長達半年之久,最冷季節的平均氣溫在-40℃左右。而且越接近極地,氣候越寒冷,冰也越厚。在極頂附近,冰層厚達30多米。
北冰洋的水溫很低,大部分時間都在0℃以下;隻有夏季在靠近大陸的水域,水溫才升到0℃以上,形成沿岸的融冰帶。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在北冰洋內形成幾個全年不凍的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