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的島嶼很多,僅次於太平洋,總麵積達400萬平方千米。主要島嶼有格陵蘭島、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維多利亞島等。由於嚴寒,北冰洋區域裏的生物種類很少。植物以地衣、苔蘚為主,動物有白熊、海象、海豹、鹿、鯨等,但數量已日趨減少。

北冰洋的戰略地位很重要。越過北冰洋的航空線,大大縮短了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的距離。如從紐約到莫斯科,飛經北冰洋要比橫跨大西洋縮短約1000千米的航程。北冰洋的航海線也大大縮短了東西方之間的海路。然而由於冬季氣候惡劣,冰層、冰山多而厚,因此航海隻限於暖季,而且還需要破冰船導航。

北冰洋海底

北冰洋海底是由三個海嶺(即洋中脊)分隔開的。這三個海嶺分別是阿爾法海嶺、羅蒙諾索夫海嶺和北冰洋中央海嶺,其中北冰洋中央海嶺是大西洋中央海嶺在北冰洋的延伸。這些海嶺的存在,對深海冰水團和常年冰蓋循環有著重要影響。

北冰洋海盆周圍的大陸架麵積約占北冰洋總麵積的1/3。它的形狀和寬度很不規則。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麵的波弗特海陸架,其寬度為20~40千米;巴倫支海、東西伯利亞海和楚科奇海陸架,寬度為5 000~12 000千米,這也是世界上最寬的大陸架。在一些區域,大陸架常被深海峽穀切割,其中比較明顯的是赫勒爾德峽穀,穀深達90米。此外,還有巴羅峽穀,它從阿拉斯加的巴羅角以西150千米處開始,向東北方向延伸直到波弗特海,峽穀深達100米。大陸架的外緣斷裂,是在水深200米的位置。這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標準深度。格陵蘭北部陸架邊緣和斷裂出現在300米深度上。這可能是由於格陵蘭冰冠所引起的下沉。

北冰洋海盆

大西洋中央海嶺延伸到格陵蘭和斯匹次卑爾根之間的北冰洋海盆,在這裏成為北冰洋中央海嶺。中央海嶺的寬度為200千米,其自然地理狀況與大西洋中央海嶺雖有某些區別,但是有關的地震帶則是連續的。北冰洋中央海嶺由峰、嶺和裂穀組成,海嶺在海底的起伏高度為1 000~1 500米。

阿爾法海嶺、羅蒙諾索夫海嶺及北冰洋中央海嶺,將北冰洋海盆分隔成四個海淵:加拿大海淵、馬爾洛夫海淵、歐亞海淵和費雷姆海淵。這些海淵也叫次海盆。它們與周圍的海嶺和大陸架邊緣一起,為北冰洋的冰水團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均勻環境。加拿大海淵位於波弗特海大陸架與阿爾法海嶺之間,底部非常平靜,深度為3 940米。馬卡羅夫海淵淵底深度為4 030米。歐亞海淵和弗雷姆海淵在它們被確定是被北冰洋中央海嶺分開之前,一直被稱作南森海淵。弗雷姆海淵是四個海淵中最小的一個,長950千米,寬350千米,深5 180米。這也是一個最不規則的海淵。在80千米長的距離內,底部的高度變化竟達到4 450米,而且,在其表麵有兩個高度分別為730米和1 000米的海山。這是在其他海盆中極為少見的。

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黑海的出口,是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爾橫跨海峽兩岸。目前,已有兩座海峽大橋連接了兩岸,大橋全長1 560米,中央跨度1 074米。該橋1972年動工,1973年10月30日建成通車,每天可通過汽車20萬輛。

博斯普魯斯海峽北接黑海,南接地中海、大西洋,地處歐洲與中亞聯係之要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座大橋的建成,不僅對土耳其的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而且對加強歐亞的交通和貿易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