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胸鸚鵡別名“鸚哥”,常棲息深山密林中,多集群活動,吃野生植物的種子、果實、穀物和嫩芽等,鳴聲洪亮,會巧妙地模仿人類說話,易於馴養,加之其漂亮的羽色,為人們喜愛的籠養鳥類,現數量稀少。
金剛鸚鵡
鸚形目鸚鵡科,喙強大銳利,先端具鉤,全身羽毛大都深紅色、綴以藍、黃、黑等顏色、五彩繽紛,豔麗奪目。趾為對趾型,適於攀緣。常築巢於樹洞中。每次產卵2~3枚,卵白色。產於南美洲。目前,全世界共有鸚鵡325種,加上亞種和人工培育的品種達600種。
金剛鸚鵡生活在熱帶森林中,常成群活動,喜停留在枯樹枝上,白天成群覓食,主要以植物的種子、果實和穀物等為食。黃昏先集合在枯樹上,再各自回巢。鸚鵡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寵物。人類飼養鸚鵡已有很長的曆史,鸚鵡除了能模仿人類的語言外,還能表演一些小雜技。
鸚鵡的生理構造
鸚鵡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它的鉤形的嘴。它的喙的上下兩部分都連接在頭蓋骨上,這樣使鸚鵡在吃食時,嘴可以張得很大。大多數鸚鵡都有小小的眼睛,被赤裸的皮膚包圍著。鸚鵡的兩個腳趾向前,另外一個朝後,雖然短卻十分有力。大多數鸚鵡,雄的和雌的看上去是一樣的,僅是雄的稍稍比雌的大一點。
食物和喂食
幾乎全部鸚鵡都是草食動物。它們在樹林中尋找水果、堅果和其它的種子。它們用嘴來收集食物,並且爪子牢牢抓住,以使它們可以弄碎食物堅硬的外殼。有幾種鸚鵡已經移居到了地麵,而放棄了居住在樹叢中。比如,澳洲情節鳥就成群生活聚集在澳洲的草原上。
鸚鵡的習性
和其它鳥類相比,鸚鵡更加活躍、喧鬧和具有群體性。它們通常成群地生活。當它們飛行時,它們利用發出的尖叫聲來互相保持聯係。保持聯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它們找到分散的食物。當一隻鸚鵡發現食物後,它就會興奮地大叫而引來其它的同伴。
樹頂上的鳥窩
有一些鸚鵡把窩做在樹枝或地麵上,但對大多數而言,小鳥是在樹幹的空洞中延生的。它們在高高的樹幹上尋找一個合適的洞,通常都是啄木鳥留下的。鸚鵡從來不用任何材料,隻是有時把窩弄大一點,雌鸚鵡在裏麵產下2~3個白色的蛋。所有的鸚鵡都是由母鸚鵡獨自來孵蛋的。
處於險境的鸚鵡
幾個世紀以來,鸚鵡都被作為寵物。因為它們有鮮豔美麗的外表,並且有一些可以模仿人類講話。一些種類——包括澳洲情鳥和長尾鸚鵡,可以十分成功地進行人工繁殖,但很多其它種類都隻能從野外捕捉。過度的捕捉和森林的砍伐使好幾種鸚鵡走到了滅絕的邊緣。28、鵑形目——紅翅風頭鵑
紅翅風頭鵑屬鵑形目杜鵑科,頭具黑色冠羽,上體黑色,後頸有白色半環帶,兩翅栗色,頰、喉及上胸橙栗色,下胸和上腹白色,下腹和下脅鼠灰色。對趾足,適於攀緣。它將卵產於畫眉、鵲鴝等鳥的巢中,由巢主代為孵卵、育雛。夏季見於我國東南沿海各省,西達四川、廣西、雲南等地。
紅翅鳳頭鵑常見於山麓闊葉林下層稠密的灌木叢中,生性隱蔽,不易被發現。常以白蟻和毛蟲等昆蟲為食,是農林益鳥。
走鵑
鵑形目杜鵑科,頭具冠,全身羽毛大都是黑白相間的斑紋,尾和腿均相當長,善於奔跑,飛行能力差,不能久飛。它和其他杜鵑類不同,自己營巢、孵卵,孵化期17~18天,有時會出現2個雌鳥共同在1個鳥巢中產卵的現象。分布於美洲大陸。
走鵑別名“大跑步鳥”,平時大都單獨生活,善於奔走,能在長滿仙人撐的沙漠地帶奔跑。性凶猛,即使響尾蛇碰到它,也會退避三舍。常以爬行類和昆蟲等為食。它們在遇到蛇類時,常突然咬住蛇頭,然後用力甩動頭部,在地麵上拍打,待蛇無法動彈時,將整隻蛇吞入腹中。
白梢冠蕉鵑
鵑形目蕉鵑科,具十分顯著的綠色冠羽,這種綠色冠羽毛含有羽綠質色素,為蕉鵑科所特有。全身羽色豔麗,具有金屬光澤,翅膀上紅色羽毛含有一種能溶解於酸性溶液的羽紅質色素。營巢於多刺的樹上或樹洞中。每次產卵2~3枚,由雌雄性共同承擔孵鳥任務,孵化期18天,幼鳥為早成鳥,分布於南非。
白梢冠蕉鵑別名“有冠鳥”。生活在非洲森林中,幾乎從不到地麵活動,常年生活於樹上,像鬆鼠一樣,在樹上爬上爬下,動作十分有趣。此外,它的食性和鵑形目的其他種類不同,不吃昆蟲,而以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29、杜鵑
杜鵑的羽色灰黑,寬闊的尾羽上有白色斑點。它們一是種富於“心計”的鳥類。許多種杜鵑懶於造巢,更懶於養育幼鳥。所以,在其他鳥類築巢產卵時,雌杜鵑就會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偷偷潛入其他鳥的巢中,將裏麵的一枚卵推開或吃掉,然後把自己的卵產在裏麵。那些被蒙在鼓裏的雌鳥辛辛苦苦地將杜鵑的卵孵化出來,然後又不計辛苦地捉蟲來喂養它。哪怕雛鳥的體形比自己還大,它們仍然會一如既往地養育這些“小盜賊”。杜鵑大多棲息在樹上,其實隻有大約50種杜鵑是真正地利用其他鳥撫育子女,大部分杜鵑還是靠自己撫養子女。
大杜鵑
鵑形目杜鵑科,上體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沾藍色。外側覆羽和飛羽暗褐色。羽緣白色雜以褐色斑紋。尾羽黑色,先端白色,中央尾羽左右具白斑。下體具1~2毫米的黑褐色細橫紋。雌性上體褐色更濃,下體淺棕色,也有赤色型。大杜鵑無營巢習性,為典型的巢寄生鳥類,幾乎遍布我國各地。
大杜鵑是典型的巢寄生者。在繁殖季節,大杜鵑常將自己的卵產於其他鳥類的巢中,自己不孵卵和育雛,而讓其他鳥類代為孵卵和育錐。大杜鵑和其他杜鵑因其鳴聲似“bugu-bugu”,故稱“布穀鳥”。性孤獨,喜在開闊的林地、多葉的樹枝上棲息,主要以昆蟲為食,常在清晨不停地鳴叫,有時可達半小時以上,鳴聲響亮,數裏之外可清晰聽到。
借腹生子
每年春耕的時節,在清晨和明月高照的夜晚,時常聽到“布穀、布穀”的鳥啼聲,如同在催人快快春耕,這就是號稱布穀鳥的杜鵑。周身帶刺的鬆毛蟲,不少鳥兒是望而生畏、不敢啄吃,可杜鵑卻毫不畏懼,在1小時內就啄食300條左右的鬆毛蟲。它還愛吃蝗蟲、蚱蜢、金龜子、黃粉甲、鳳蝶等農林害蟲,人們稱之為“食蟲勇士”。
杜鵑是一種極善於隱蔽的鳥,從不愛拋頭露麵,常躲藏在茂密多葉的樹上或樹林深處。所以常常是隻聞其聲,難見其身。
在鳥的棲息地區,每到繁殖季節,鳥類都忙於銜枝築巢,而杜鵑卻徘徊於別種鳥巢的周圍,物色自己中意的巢,一旦選中了,它就趁巢主外出時,飛去快速產下一卵。若巢太小,產卵不便,它就把卵產在地下,然後用嘴銜著偷偷放進巢裏。而巢主還察覺不出有異種蛋,於是它照例孵化。一般杜鵑的蛋所需孵化的時間較短,約12天小杜鵑就破殼而出。
小杜鵑生性狡猾,出殼不久。它就會把腦袋往下鑽。把巢主的卵或“子女”擠到巢邊,然後用自己的前膀或背把它們拋出巢外摔死,真是傷天害理。說來也怪,巢主對自己的親生骨肉卻無動於衷。即使小親鳥摔在巢外未死,也不理睬,照樣外出捕蟲,並帶回巢中哺育小杜鵑,一直喂得又肥又壯,甚至個兒大自己幾倍。待小杜鵑羽毛長成,則振翅而去,從此再不回巢,真有點忘恩負義之嫌。待巢主酷醒悟過來時,已為時過晚。
自我保護
杜鵑長的像鷂,因此它也常常使用這種姿勢去驚嚇其他小型鳥,然後偷偷地將卵產到小鳥巢中。杜鵑孵的蛋有很好的偽裝,它們看上去和“養母”產的蛋很相似,因此不容易被發覺。為了掩蓋自己卑劣的行徑,杜鵑產蛋的速度很快,隻需幾秒鍾。小杜鵑大約10天後破殼而出。它們出其不意生後四五天,便表現出了驚人的自我保護意識,隻要是背部能碰到的東西,總要對它們又推又擠,不過這種不光彩的行為卻能保證它獲得雌鳥全部的照料和愛撫。
麝雉
南美洲麝雉是世界上最古怪的鳥之一。也叫“臭雉”。它們飛行有困難。它們長著長長的脖子和穗狀的冠,棲息有靠近河湖的茂密森林裏。麝雉完全靠吃植物葉子為生,所以食物量大,種類多,在它們的身上還發出刺鼻的氣味。它們在樹上或灌木叢中築巢,每次產卵2~3枚,孵化期為28~天。如果受到威脅,小麝雉會潛到巢穴下麵的水中,當河岸上沒有危險後它們再爬回去。30、雨燕目——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