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為小型鳥類。兩性相似,嘴短闊而平扁,稍曲,或纖細如針。分布在世界各地,共有三個科,即:雨燕科、風頭雨燕科、蜂鳥科。雨燕在空中的時間比其他的飛行動物要多得多:它們在空中捕捉昆蟲、喝水,甚至簡在翅膀上睡覺。蜂鳥是雨燕的探親,也長著小腳。這種像寶石般的小巧的鳥主要以蜂蜜為食,並且它們邊吃邊在花前盤旋。蜂鳥約有340種,隻有美洲才有。蜂鳥是唯一能向後飛的鳥類。
白喉針尾雨燕
雨燕目雨燕科,嘴基寬闊,呈三角形。額灰白色,頭頂白色,頭頂、頸以及尾羽和飛羽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尾羽羽軸延長為細而堅硬的刺。喉、兩脅後部及尾下覆羽白色,下體暗褐色。營巢於懸崖峭壁上的岩洞中,也有築巢於樹洞中。每次產卵2枚,卵白色。由於嘴基寬闊。所以在飛行時,張開它那形似網殼的嘴,在空中捕食昆蟲。在我國東北地區繁殖,春秋季遷徒時見於沿海及長江中下遊一帶。
白喉針尾雨燕別名“快捷燕”。棲息於山地森林地帶,常在溪流、河穀水麵等處飛掠而過,有時則繞著岩峰、山穀間的高空飛翔捕食。飛行能力極強,時速可達250~300千米,為鳥類飛行速度的最高記錄。
樓燕
雨燕目雨燕科,前額近白色,喉部汙白色延伸至上胸。體羽黑褐色。腳較短,跗蹠被羽,4趾均向前,適於攀緣時握抓,但不適於在地麵上行走。營巢於建築物的屋簷下、城牆、古塔等的牆壁上。巢用唾液與泥土、雜草等混合黏合在建築物上,呈碟狀。每次產卵2~3枚,卵白色。分布於我國新疆、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等地。
樓燕別名“北京雨燕”。常在城市近郊的曠野、水域及農田的上空集群飛翔,時而邊叫邊飛邊捕食昆蟲,時而掠過水麵飲水和洗澡,飛行速度驚人,時速可達200千米。
煙囪雨燕
煙囪雨燕體長12~14厘米,棲息於林地、城鎮等地的空中,成群活動,以飛行昆蟲為食。棕色的小煙囪雨燕最初在樹洞裏築巢棲息,但現在改用穀倉和煙魚。在夏天,有些煙囪變得特別擁護,因為成群遷徒的雨燕把它作為南行路上的落腳點。和大部分雨燕一樣,煙囪雨燕也用從半空中抓到的羽毛和灰塵築巢,並用粘液把這些東西粘到一起。
蜂鳥
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蜂鳥雖然很小,但眼睛卻大而有神。它們披著一身豔麗的羽毛,有的還長著一條隨風飛舞的長尾巴。嘴巴又細又長,像一根管子,能伸到花朵裏麵去吸取花蜜,它們飛行采蜜時能發出“嗡嗡”的似蜜蜂般的嘀聲,因而被人稱為蜂鳥。最小的蜂鳥隻有6厘米長,體重隻有2克左右。嘴和尾巴就占了身體長度的一半,盡管體形小巧,但每隻蜂鳥都是飛行的高手。它們可以每秒鍾拍動翅膀20~200次,而且能水平地拍動翅膀,這種運行會產生一般恒定的浮力,托在蜂鳥的身體。此時,它隻需動尾巴,身就可以向上、向下,甚至向後靈活地運動了。
紅玉喉北蜂鳥
雨燕且蜂鳥科,雄性上體羽色翠綠色,具金屬光澤。喉部紅色,絢麗多彩。雌性體色較淡,喉部無紅斑。每次產卵2枚,孵化期14天。分布於北美洲南部至阿拉斯加。全世界共有蜂鳥科鳥類319種,體形最小的是“閃綠蜂鳥”,也稱“短尾翠蜂鳥”,其體形大小與蜜蜂差不多,體長僅3.5厘米,體重1.5克。蜂鳥大多數分布於南美洲。
蜂鳥是鳥類中體形最小的一類,蜂鳥的嘴細長,呈管狀,舌能自由伸縮。常像直升飛機一樣,以很高的頻率上下扇動翅膀,使身體停留在花朵前,用它那長長的舌頭舔食花蜜和花上的小昆蟲。其翅膀的扇動頻率為每秒55~75次,身體甚至能向後倒退飛行。31、雀形目
雀形目為中、小型鳴禽。兩性同色或異色,異色時,雄鳥羽毛較為豔麗。嘴形不一,但一般均較小而堅強,頸部較短,鳴管發達。翅長短適中,外形不一,腳較強健。細而短,多為四趾,三趾向後,均在同一個水平麵上,趾間無蹼,後趾和中趾的長度大約相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共有74個科。其中有人所熟識的雀、百靈、燕、伯勞、畫眉、鶯、黃鸝等鳥類。在雀形目鳥類中有世界上最好的歌唱家,但它們的幼鳥經常不會唱歌。
長尾闊嘴鳥
雀形目闊嘴鳥科,嘴形寬而扁平,無嘴須,頭黑色,頭頂中央有1塊翠藍色塊斑,後枕兩側各有1塊黃斑。眼先、頸黃色。上體草綠色。營巢於溪流邊的灌木叢和矮樹林裏。每次產卵4~5枚,卵白色。分布於我國雲南、貴州和廣西南部。數量較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藍翅八色鶇
雀形目八色鶇科,體形中等,羽色豔麗多彩。雌雄性羽色相似。頭部深栗色,冠紋黑色,眉紋茶黃色,眼先、頰、耳羽和頸側黑色,並與冠羽紋在後頸相連。背翠綠色,下體茶黃色,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猩紅色。築巢於灌木叢中的地麵或矮樹林的下層,常用草、樹葉、樹枝等築成。每次產卵4~6枚,卵白色,有褐色和紫褐色斑紋。分布於我國安徽、江蘇、浙江、福建、雲南、廣東等地,偶見於河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長尾侏儒鳥
雀形目侏儒鳥科,嘴扁平,額、眼周和枕部黑色,頭頂鮮紅色。上體大部翠藍色。尾上覆羽和尾暗藍色,中央2枚尾羽特別延長。巢築在樹上。每次卵2枚,孵化期19~21天。分布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華麗琴鳥
雀形目琴鳥科,雀形目中最大的鳥類,外貌似雉雞。雄性尾羽16枚,長度在70厘米左右,外側1對尾羽先端向外彎曲,形似交響樂隊中的豎琴,內側尾羽猶如豎琴的琴弦,故得此名。常築巢於地麵上,每次產卵1枚,卵灰色並有褐色斑點。分布於澳大利亞南部。
大極樂鳥
雀形目極樂鳥科,雄性額、頰、喉呈綠色,具金屬光澤。頭頂、頸部黃色。體羽咖啡色,肩羽具黃色塊斑。中央2枚尾羽僅存羽軸、如金屬絲狀,長可達30厘米。繁殖季節雄性兩脅各有1簇華麗而蓬鬆的飾羽,繁殖期過後脫落。雌性體羽赭色,無飾羽。分布於澳大利亞北部、新幾內亞及其附近的阿盧群島。
角百靈
雀形目百靈科,雄性頭頂及頰部各有1個顯著黑斑,頭頂黑斑的後側各自伸出1簇黑色羽毛,像哺乳動物的角;上體褐色,羽緣淺棕色;後頭至上背微有栗色;尾羽深褐色,最外側尾羽白色;下體汙白色,胸部有寬闊的黑帶。雌性羽色較淡,羽冠較短。營巢於地麵凹坑,巢用草、細樹枝、羊毛、毛發等築成。每次產卵3~5枚,卵白色,具褐色斑紋。分布於我國東北西部、西北地區以及四川、西藏等地,遷徒季節見於河北北部。
家燕
雀形目燕科,喙扁平呈三角形,嘴基較闊。體羽大部分為深黑色,帶藍紫色金屬光澤。頦、喉及上胸栗色,腹部白色或棕色,尾呈深叉狀。喜在居民點附近的建築物屋簷下或梁下營巢,巢用泥土與雜草等混合成的黏土築成,呈半碗狀。每次產卵3~5枚,卵白色,具大小不一的紅褐色斑點。分布於我國各地。
赤紅山椒鳥
雀形目山椒鳥科,雄性頭頂至上背黑色,下背至尾上覆羽赤紅色,尾黑色,外側尾羽具顯著紅色,翅膀羽毛具2塊紅色翼斑。雌性頭頂至上背灰褐色,餘部黃色,翅褐色,具2條黃色翼斑。常在森林、草地以及耕地等處活動。營巢於樹枝上,由植物纖維、苔蘚、鬆針等構成。每次產卵2~5枚,由雌雄性共同孵卵。分布於我國西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以及西南和華南地區。32、喜鵲
雀形目鴉科,喜鵲全身羽毛除兩肩和腹部白色外,其餘部分均為黑色,並具藍色金屬光澤。營巢於高大喬木的中上層,巢極為簡陋,用枯樹枝築成,內鋪細樹枝、植物纖維以及鳥類的羽毛等。每次產卵5~8枚,卵藍綠色,具褐色、黃褐色和紫褐色斑點。分布於我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