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生
蛇和鳥是下了蛋,再把小蛇和小鳥從蛋殼裏孵出來,它們是卵生動物。而小兔和小狗則是由它們的媽媽直接生出來,吃媽媽的奶水長大的,它們屬於哺乳動物。然而生活在澳大利亞東部小溪和河、湖邊的鴨嘴獸與卵生動物和哺乳動物都不同,十分奇異。它既是卵生的,但又靠哺乳來喂養幼獸。
遊泳
鴨嘴獸身長有50厘米左右,全身長滿了細而密的柔軟短絨毛,油光發亮,不怕水,嘴巴扁平,又扁又硬簡直和鴨子的一樣,其感覺比貓的胡子還靈敏,能準確捉到水底淤泥裏的小動物。鴨嘴獸沒有耳廓,遊泳潛水時耳孔和眼睛上的肌肉褶皺就把耳孔和眼睛緊緊蓋住,使水進不去。另外它還有一個長15厘米左右的扁平的尾巴,能起舵的作用;四個腳的腳趾中間有蹼,能伸能縮,遊泳的時候能伸到爪外,這些特點說明鴨嘴獸是非常適合在水中生活的。
洞穴
鴨嘴獸大部分時間在水裏度過,但它也挖洞築巢。一個洞口挖在岸邊近水的樹下,用碎石碎草遮蓋偽裝;另一個洞口挖在水下。巢穴裏是用草和樹葉鋪成的。
鴨嘴獸在水中交配,半月後,產出兩個白色的,直徑隻有1.7厘米的軟蛋,而這時胚胎約已在母獸體內發育15天了,這一點與爬行類和鳥類都不同。生蛋後,母獸就開始呆在巢穴中孵卵,很少活動。10天左右,幼獸破殼而後,新生的胎兒很小,體上無毛,眼也未睜開,小嘴也不是“鴨嘴”。十幾天後,幼獸開始吃奶,母獸仰臥,腹部的低凹處滲出奶汁,幼獸爬在母獸的腹部舔食奶水,因為沒有奶頭,則邊吃邊用小嘴按壓母獸腹部乳區,得到足夠的奶水。經過120多天,幼獸才發育完全,漸漸不吃奶了,晚上出窩遊泳、覓食,開始獨立生活。
毒刺
雄鴨嘴獸是僅有的幾種有毒的哺乳動物的一種。在每隻後足上,有和毒腺相連的毒刺,它把毒液通過毒刺注射到獵物體內。毒刺可以用來阻止敵人或防禦捕食者的進攻。
灰嘴鴨嘴獸
這種半水生的哺乳動物生活在東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的池塘和溪水邊的洞穴內。它們天生就有領土觀念,都想要一塊屬於自己的河段。包括它的嘴和尾巴,這種鴨嘴獸長45~60厘米,它非常柔軟和靈活,會在河床上捕捉豬物。它對獵物所發出的微弱的電場十分敏感。
水下獵物
在黎明和黃昏,鴨嘴獸離開洞穴出去覓食。它潛到水底,可以在水下呆最多5分鍾。它的眼睛和耳朵在水下被一層皮膚所覆蓋。鴨嘴獸用它的嘴巴在泥土中搜尋食物,它捕捉住獵物後,把它含在嘴裏,當嘴裏滿後,它浮出水麵,用角質的牙齒磨碎食物。3、鼴鼠
鼴鼠分長嘴和短嘴兩種,兩種鼴鼠都有強壯的身體,覆蓋著毛和刺,頭部向前變得狹小,有很小的鼻子和嘴巴。它們沒有牙齒,但它的舌頭後部是角質的,可以和嘴巴內部一起磨碎食物,鼴鼠視力很弱,嗅覺卻十分靈敏。短嘴鼴鼠生活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它們群體生活,在黃昏和夜晚十分活躍,在很多地帶,它都能行動自如,並且用鼻子換氣在水中遊泳。
長嘴鼴鼠
長嘴鼴鼠比短嘴鼴鼠大,毛發更多,但是刺少些,短些。它主要以蚯蚓為食,它用鼻子在地麵上搜尋,一旦找到,便用帶刺的舌頭鉤住蟲子,送入口內。
針鼴
單孔目針鼴科,體表被針毛,刺間生有粗毛,腹部無刺,僅有粗毛。具管狀長吻,鼻孔開在吻端。上下頜無齒,具能伸縮的長舌,唾液腺發達,前後肢各具5趾,爪尖銳,適於掘土。每年產卵1~2枚,雌性把卵置於腹部的育兒袋中孵化,孵化期為28天,幼仔在育兒袋中舔食乳汁。分布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等地。
針鼴外形很像刺蝟,也能將身體蜷縮成球狀。它生活在幹燥的草原和森林中,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到了晚上才外出活動。針鼴常用尖銳的利爪掘土,尋覓食物,喜用黏滿唾液的長舌舔食螞蟻等昆蟲。並能以驚人的速度掘土為穴,把自己的身體埋在上中。針鼴和鴨嘴獸都是聞名世界的原始的會生蛋的哺乳動物。
鼴鼠的防禦係統
一旦受到驚嚇,鼴鼠就豎起它的刺,團成一個多刺的球。如果是在鬆柔的泥土上,它就會直接鑽入土內。但是這無法阻止野狗,它們會把土下的鼴鼠挖出來。為了躲藏食肉動物,它會用刺和爪子使自己躲進岩石縫中,不至於被獵手夠到。
以螞蟻為食
短嘴鼴鼠幾乎全都以螞蟻和白蟻為食。它靠嗅覺來確定蟻類的方位,當它發現蟻巢後,它用它寬大的前足,寬平的爪子扒開蟻巢,它用鼻子在朽木和泥土中找尋蟻穴,它用長18厘米,帶有粘液的舌頭來舔食螞蟻和白蟻。4、有袋目
像袋鼠或考拉那樣的長有育兒袋的哺乳動物是有袋目動物。世界上有袋目動物約有280種,其中75種是生活在美洲的負鼠,其餘種類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周圍的島嶼上。有袋動物目靠吃昆蟲、樹葉、肉類為生,它們生活在多種多樣的環境裏,從荒漠、雨林的洞穴到樹上、地麵,都有它們生存的痕跡。有袋目動物的妊娠期都很短,例如負鼠隻有13天。它們生下的幼崽很小,沒有毛發,像粉紅色的小蟲子,幼崽穿過母親身上的軟毛爬進育兒袋,在那裏它們以奶為食,直到長大離開為止。
有袋動物
袋鼠、樹袋熊一類的動物被稱做有袋目動物,或有袋哺乳動物。有袋動物區別於其他哺乳動物的是它們幼仔的生長發育方式。幼小的、未發育的完全幼仔一生下來,便蠕動著爬進媽媽腹部毛絨絨的小袋裏,然後選中一個乳頭吮吸乳汁。這個小袋給了什麼也看不見,還沒長出毛的幼仔一個安全的環境,使它得以成長發育。有袋動物主要生活在森林裏或草地上,其中許多較小的動物隻有夜間出來活動。
袋狼
有袋目袋狼科,是食肉性的有袋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本科僅1種。體形似犬科動物,頭似狗,背和臀部有13~19道棕黑色橫紋,腹部淺灰色,前肢5指,全年都可繁殖,每胎產2~4仔,幼仔3個月後離開育兒袋。分布於澳大利亞及塔斯馬尼亞。
袋狼棲息於開闊的森林或草原,也棲息於茂密的雨林中。性情凶猛,下顎強而有力,常襲擊小型哺乳動物。喜獨居,常夜間活動,善於跳躍,能跳躍到2~3米的高度。主要捕食袋鼠、綿羊等小哺乳動物及鳥類。人類曾經將袋狼作為重要危害家畜的有害動物加以捕殺,現已十分稀少,瀕於滅絕。
袋獾
有袋目袋鼬科,軀體粗壯,頭短而寬,外形似熊。體黑棕色至黑色,有白色喉斑,通常在體側和臀部有1個或2個白斑,鼻吻部淡粉紅色。育兒袋呈馬蹄形,內有乳頭4枚,妊娠期31天,每胎產2~4仔。分布於澳大利亞及塔斯馬尼亞。
袋獾常棲息於沿海的灌木叢和桉樹林中,白天躲在山洞、樹洞或袋熊的洞穴中,夜間外出活動,能攀爬,行動緩慢而笨拙。常以小型哺乳動物和蛇類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因而被人們當做害獸大量捕殺,現存數量十分稀少,已瀕於滅絕。在其渾身黑色,眼睛發綠,故又被人們稱為“塔斯馬尼亞魔鬼。”。
斑尾袋鼬
有袋目袋鼬科,毛被短,背部灰色或橄欖色至紅褐色,腹部較淺,背部和體側有白色斑。尾長35~56厘米。雌性育兒袋較淺,具6枚乳頭,每年5~8月繁殖,妊娠期約21天,每胎產4~6仔。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