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2(3 / 3)

斑尾袋鼬棲息於茂密而潮濕的森林中,性喜單獨活動,常夜間外出覓食,捕食小型有袋類動物以及鼠類、蛙類、鳥類和其他動物。善於攀爬,其襲擊家禽、家畜並捕食鼠類等,益害兼有。

赤大袋鼠

有袋目袋鼠科,頭很小,耳朵大,毛色紅褐色,前肢特別短小,後肢粗壯有力,尾粗大強壯,跳躍時常用粗大的尾部調節平衡,蹲坐時也可用來支撐身體,故被人們譽為“第3隻腳”。雌性具育兒袋,其分娩產出的幼仔很小,未發育完全,幼仔往往順著腹部爬向育兒袋,幼仔隻有爬到袋中,才能吃到乳汁,並在育兒袋中發育長大。每胎產1~2仔。分布於澳大利亞各地。

澳大利亞素稱“袋鼠王國”。赤大袋鼠常集群生活在濃密的叢林中,善於跳躍,常在夜間外出覓食,主食草類、樹葉,有時也吃一些農作物。繁殖季節,雄性赤大袋鼠為了爭奪配偶,常發生激烈的爭鬥。赤大袋鼠的毛皮柔軟堅韌,為製裘衣之佳品,十分珍貴,同時也是世界其他地方動物園中難得一見的觀賞動物。

樹袋熊

有袋目袋熊科,是本科中唯一的1種。毛被密,毛絨足,呈絲絨狀。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頭和鼻大,四肢較長。耳緣具的白色長毛,雄性的耳相對較小。前後肢均為5指、趾。雌性具育兒袋,內有乳頭2枚,妊娠期34~36天,每胎產1仔,偶爾產2仔,幼仔娩出後即爬入育兒袋中生活,6~7個月後即可獨立生活。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按樹林中。5、袋鼠

袋鼠是一種十分有趣的動物,在距今2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在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澳大利亞的紅土草原是袋鼠的天堂,這些看似溫文爾雅,實則強悍好鬥的動物前腳短小,後腳非常強壯。它們長著又粗又長的尾巴,在跳躍時尾巴維持身體平衡,站立時可以支撐著身體。袋鼠跳躍的高度達3米以上,奔跑時速度可達到每小時65千米,猶如一輛中速行駛的汽車。白天,袋鼠通常都在樹蔭下休息,到了夜晚涼爽時才出來覓食。

幼鼠的成長

大袋鼠大多數一胎一崽。新生幼崽十分小,隻有約2.5厘米長,體重相當於雌袋鼠重量的1/30000。盡管後肢十分微弱,前肢卻已生出爪來。借助神經和肌肉的配合,它從雌袋鼠的泄殖孔出發,順著母體的尾巴爬到有袋骨支持的育兒袋裏。一進育兒袋,它就四處尋找乳頭,抓住四個中的一個便銜著,把身子掛在上麵,繼續發育成長。小袋鼠在育兒袋裏長到約160天時,才向外探出頭來,200天以後,它便開始離開育兒袋,到外麵活動。小袋鼠在雌袋鼠的保護下活動,經常從育兒袋裏鑽出鑽進。離開育兒袋後,小袋鼠經過3~4年時間,方才長大成年。

安全的袋囊

袋鼠的孕期隻不過1個月,剛出生的小袋鼠大約一顆香豆那麼大,身上光禿禿的,沒有長毛,而且什麼也看不見。小袋鼠要爬進母親的育兒袋中不停地吃奶,直到育兒袋中已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它時,它才離開。即便如此,它仍會時常將頭鑽入袋中吸乳。當麵臨危險時,小袋鼠會跳進育兒袋中,讓媽媽帶著它快速逃走。它繼續吃奶6個月後就比較獨立了,但在受驚時,仍會跑到袋囊中去躲避。雌性袋鼠在產仔數天後即可再次懷孕。如果它袋中的幼仔沒有夭折,受精卵就會依附在子宮內不發育。如果幼仔死亡或是離開袋囊,受精卵就開始發育,過30天後又會生出一隻幼仔。

大袋鼠繁殖之謎

在袋鼠家族中,體形大的就被稱為大袋鼠。大袋鼠的繁殖一直是個謎,直到20世紀80年代,生物學家才將這個謎徹底揭開。大袋鼠在1~2月交配。交配期結束後雌代鼠即離群隱居在草叢中,過著孤獨的生活,直至分娩。大袋鼠的受精卵分裂到100個細胞左右時,如果遇上了氣候特別幹燥的不利條件,發育會停止,暫封存在宮裏。等到氣候條件適宜時,封存的胚胎重新開始發育,並於約5個星期後分娩。袋鼠沒有胎盤,所以幼崽的胚胎在子宮的生長時間較短,到了雌袋鼠的育兒袋再吮吸乳汁繼續發育。雌袋鼠臨產前,一般是產崽前2個小時,會認真清理育兒袋中的雜物。然後背靠一棵樹坐下,把尾巴從兩條後腿中間向前突出靜候幼崽的出生。

重要標誌

作為優雅與力量的象征,袋鼠成了澳大利亞國微上的一個重要標誌。另外在他們國際航班的客機上,也畫有一隻奔跑著的袋鼠:此外,把大袋鼠的形象作為商標在澳洲也是司空見慣的事。

很強的適應性

在袋鼠家族中,體形小些的叫小袋鼠。塔瑪是生活在澳大利亞幹燥地區的一種小袋鼠,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它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飲海水解渴。袋鼠的適應性很強,甚至在熱帶雨林地區也生活著一種叫帕馬的小袋鼠。

有袋類動物的運動方式

大多數袋鼠不會走路,隻會用強有力的長長的腿進行跳躍,並且有時候速度非常快。有一些樹棲的有袋類動物依靠它們腿間展開的薄膜在樹枝間滑翔。有一種南美產的尾有卷握力的負鼠可以用它蹼狀的後腳在水中遊動。6、食蟲目——刺蝟

食蟲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大類群,是比較原始的一目。大多數比較高等的類群都是由早期食蟲類分化出來的。食蟲目動物體型較小,體長約35~40厘米。它們大腦不發達,但嗅覺靈敏,大多具有長而窄的鼻管。它們生活方式多樣,有地上生活,地下穴居,半水棲及樹棲者,主要以昆蟲及蠕蟲為食。刺蝟、鼴鼠都屬於食蟲目動物。

食蟲動物

有三大類哺乳動物是食蟲動物。它產還保持著一些原始的特征,大多數是夜間活動的,群體性的小動物,以無脊柱動物,特別是昆蟲為食。除了大洋洲和部分南美洲,大多數都生活在內陸和半水生環境中。它包括六大家族400多種動物——刺蝟和水獺、溝齒鼠、刺蝟和刺毛鼯蝟、鼯鼱、金鼴鼠、鼴鼠和麝鼴。有一些食蟲動物有很特別的地方,像刺蝟有防禦性的刺。

食蟲動物的生理構造

東南部的刺毛鼩蝟是典型的食蟲動物。它有扁扁的腦袋,小小的頭,眼睛和耳朵,一隻長有敏感觸須的十分靈活的長鼻子。它有鋒利的牙齒可以咬開昆蟲的堅硬外殼。和大多數食蟲動物相似,它靠嗅覺來發現獵物,而不是依靠聽覺和視覺。

頻繁地進食

鼩鼱是食蟲動物中最大的家族。這些活躍的小動物需要2~3小時進食一次,每天都消耗比它們自身還重的食物。由於它們非常小,因此相對自身內部體積而言。身體表麵積就比較大,這就意味著它們極易失去熱量。它們必須速消化食物,產生額外的熱量來彌補喪失的熱量,保持體溫。

成群的遷移

當鼩鼱長到可以離開巢穴,它們就會成群地遷移。第一隻鼩鼱咬住母親的尾巴,後麵的依樣畫葫蘆,咬住前麵一隻的尾巴,然後母親就帶領著它的後代四處尋找一個新的住處。

靈活的鼻子

溝齒鼠有很長很靈活的鼻子。它們用鼻子在死樹的裂縫中搜尋食物,如昆蟲、蚯蚓和小脊椎動物。當它捕捉獵物時,它用有毒的粘液麻痹獵物,在加勒比海沿岸發現的這兩種溝齒鼠是受到威脅最大的動物。它們被島上外來的貓、狗和貓鼬所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