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獠牙行走
海象的外貌異常醜陋,那長長獠牙、充血閃光的眼睛、上唇的厚肉墊上長滿粗硬密麻約有10厘米長的胡須,多達400根左右。特別是那對0.3~0.9米長的粗長獠牙,看上去很可怕。它在浮冰上走路或者從水中爬到冰上,也是靠這獠牙的幫助。它把龐大的身軀的一半移到冰塊,再把牙齒插到冰塊裏,然後緊縮頸部的肉,將身體向前緩緩移動,最後在冰塊上站定。海象上岸後就利用兩隻前鰭腳行走了,這是為了防止它的獠牙受到過多的磨損和傷害。
繁殖
每年4~5月,海象在水中進行交配或養育。交配一般1~3年一次,經過長達一年的妊娠期,分娩總是極快而順當的。小海象出生後由母海象帶著下水,半個月後就會適應水中生活。海象周身有毛皮,小海象的毛皮呈黑綠色,成年的雌海象呈褐色,雄海象為紅褐色或粉紅色。隨著年歲的增長,皮毛的色澤漸漸變淺,失去原有的光澤,顯得異常粗糙,仿佛枯幹的樹皮。
群居生活
海象一般生活在產有軟體動物的淺海灘,喜歡幾十、幾百隻群居在一起。為了捕食,它們能潛入70~100米左右的深水區,但滯留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就得浮出水麵,爬上冰塊休息。有的壯年海象能夠長時間在海中遊動,將頭部和胸部露出水麵仰泳,有時還能在水麵站立行走。每年秋季,淺灘開始結有厚厚的冰層,海象就得遷往遠處的廣闊水域生活。目前全世界約有海象15萬頭左右。一般海象的平均體長為3~5米,體重700~800千克;但世界海洋史的資料曾記載,最大的海象長達20米,體重1500千克,實屬罕見。12、長鼻目——象
長鼻目哺乳動物通稱象,是世界最大的陸棲動物。它們柔韌而發達的長鼻,具有纏卷的功能,是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象肩高約2米,體重3~7噸,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支撐著巨大身體。它們的鼻長幾乎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能揀拾細物。象喜歡棲息在叢林、草原和河穀地帶,以植物為食。
大象的生理結構
大象龐大、強壯的身子由四肢像柱子一樣的腿支撐著,大大的腦袋支撐著像鼻和象牙。由上門牙延伸出為的象牙是用來炫耀、防禦和挖掘食物或水用的。在嘴巴裏麵,當適於咀嚼植物的顎齒磨損掉後,就會再長出新的。可以扇動的大大的耳朵可以用來保持涼爽或和同伴交流。
大象的腳
十分奇怪,大象有是用腳尖走路的,而腳跟則離開地麵,伸展開的腳骨由帶著彈性纖維的肉墊支撐著,這種結構使大象的腳又寬又圓,可以支撐得起大象的體重,讓它走起來靜悄悄的。
進食
大象用鼻子卷住植物,然後進入口內。大象以草和地上生長的植物為食,它們也會用鼻子去夠樹葉、樹幹和樹皮。當食物短缺的時候,大象就用龐大的身子推倒樹木,吃些樹頂上的樹葉。它們的糞便中含有還沒被消化了的樹種,種子可以再長成一棵大樹。
角鼻
角鼻十分靈活,是由鼻子和上嘴唇延伸出去的肌肉組織,鼻子尖端好像長了一二隻手指,十分敏感,可以像手一樣抓住植物或拾起小的物體。象鼻作用很大,可以在飲水時用來吸水,在洗澡時用來噴水,通過觸摸和聞來和同伴交流,用來擴大聲音,用來表示爭鬥的行動。
象群
大象一般8~10個一群生活在一起,包括有親戚的雌象和它們的後代,以及一頭領導象群的雌象。雄象一般單個生活,或一群光棍生活在一起。有的時候,各個群體的大象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由數百頭大象組成的大群體。大象利用鼻子和耳朵來交流,它們會發出低頻率的聲音,可以傳得很遠,使象不至於走散。
照顧幼象
和其他長壽的哺乳動物一樣,大象花許多年來撫育幼象,幼象由它的母親或其他雌象照看。當生育時,整個象群就充當接生婆的角色,而等幼象生下來時,雌象就開始照看它們。幼象從位於母象兩前腿之間的乳腺中吸收奶水。
為人類工作的大象
幾千年以來,大象被馴服後,用來為人類搬運沉重的貨物、搬運厚木,或用來滿足某種儀或的需要。大象十分聰明,可以很快學會一些簡單的技巧,並且記住它。在南亞,亞洲象被廣泛用來搬運木材,到那些卡車或拖拉機無法去的地方。
非洲象
非洲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可以重達6000千克。由於受不了非洲大草原的酷熱,這些大象會定期來到水窪邊或在樹蔭下乘涼。由於人類為了象牙大肆捕殺大象,再加上農田的開墾,非洲象已經瀕臨滅絕了。
亞洲象
長鼻目象科,鼻長可下垂到地,在前緣有1個肉突。雄性上頜門齒突出口外,略向上翹,成年雄性的門齒可達150~180厘米長。與非洲象相比,耳朵較小。四肢粗大呈圓柱狀,前肢5指、後肢4肢,尾短而細。皮厚而多褶皺,全身有稀疏的粗毛,體色為蒼灰色或暗灰色。妊娠期平均646天,每胎產1仔。在飼養條件下,壽命可達69年。我國分布於雲南南部,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3、海牛目——海牛
海牛在淺海生活大型哺乳動物。體形似鯨,呈紡綞形,身體肥圓。它們的頭部比例小,沒有明顯的頸部。皮肉肥厚,皮膚厚達1~15厘米,並且有許多皺紋。口向腹麵張開,上唇寬大,向上翻起,唇有粗短的硬毛,嘴上及左右側有淺縱溝,雄性海牛門齒略向外露,眼睛特別小。前肢變鰭狀,後肢退化,尾變成槳狀的鰭,呈扇形。
海牛
海牛目海牛科,身體肥胖,頸短而不明顯,頭圓形,眼小,鼻孔有瓣膜,無耳殼,具鬃毛。皮膚厚,多褶皺,富有彈性。身披稀疏的剛毛,毛長4~5厘米。前肢呈鰭狀,無背鰭,後肢退化,尾呈槳狀,與儒艮的新月形尾鰭形狀完全不同。雌性有1對乳頭,位於胸鰭的後方。孕期1年,每胎產1仔。分布於西印度群島到墨西哥東岸。
儒艮
海牛目儒艮科,頭部較小,頸短,上唇擴大,向上翻起,眼小,瞬膜發達。無耳殼,外耳孔小。前肢呈鰭狀,無爪,後肢退化。無背鰭,尾鰭寬大,後緣內凹呈新月形。雌性有乳頭1對,全身隻有稀疏的硬毛。成體暗棕色,老年體色呈灰棕色或暗灰色。腹部色較淺。全年都能繁殖,妊娠期1年,每胎產1仔。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我國分布於廣東、廣西和台灣淺海海域。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古老的傳說
在東方和西方的許多書中,都曾經有過把海牛當做“美人魚”的記載。那為什麼人們會將笨拙粗陋的海牛當做是“美人魚”呢?原來在海牛媽媽給幼仔喂奶時,常常用前鰭把小海牛抱在胸前,頭和胸部露出水麵,遠遠看去像人在遊泳,而且姿勢優美,因而被古代人當做“美人魚”。
潛狀的危險
海牛似乎對水中的船隻“情有獨鍾”,常跟隨在船的左右,不舍離去,還喜歡在船的引攀或錨鏈上“剔牙”,全然不在乎這一舉動所潛伏的危險性。在佛羅裏達,由於離行駛的船隻距離太近,使得很多海牛被螺旋槳碰傷而留下傷疤,則有助於動物學家區分他們正在研究的海牛個體。14、兔形目——兔
兔形目哺乳動物包括一些中型與小型的食草獸類。它們的主要特征是上頜有兩對門齒,下頜有一對門齒,上唇中部有縱裂,尾巴很短或沒有尾巴。兔形目動物是典型的食草動物,它們以草本植物及樹木的嫩枝葉為食,一般不喝水。它們具有雙重消化功能,能把盲腸富集的大量維生素和蛋白質排出,再重新吃掉,以充分利用其中的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