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驢的生活習性
野驢的體毛為沙黃色至深棕色,腹部為淺黃色,四肢內側為白色。從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條深褐色的背脊毛;頭頂至背脊中部長著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側長著近乎黑色的毛。野驢高90至150公分,體長2至2.4米,尾長50至90公分。體重在150至250公斤。從總體上看,蒙古野驢毛色略淺些,形體略小些。
野驢喜歡結群生活,一般五六隻、七八隻不等,也有上百頭結群在一起的,大約五六十年前,我國野外考察隊員還發現過上千頭野驢結群遷移的壯觀場麵。在結群走動時,大多為雄性成年野驢居首,幼年的野驢居中,雌性成年野驢居後。如果停駐下來或進食時,總要派出成年野驢當“觀察哨”,一旦發現險情,“哨兵”即刻向群體發出警報,帶頭驢就領頭奔逃,直至安全地帶。野驢很善於奔跑,其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裏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們少不了要遊泳、洗浴一番。棲息在沙漠地帶的野驢在缺水條件下常可數日不飲水,極能耐渴。
野驢的食性
野驢的食性較單一,主要吃野草、野蔥、豬毛菜。為了尋找食物和水源,每天都要遊走二三十公裏,它們沒有、也不可能有定居地,終日大都為生活奔忙。野驢大約在夏秋之間發情、交配。為了選擇理想的伴侶,雄性野驢之間免不了要有激烈的爭鬥,或踢或咬,直至一方認輸為止,輸的一方常被踢咬得遍體鱗傷,勝的一方也會留下些光榮的標記。受孕的雌野驢的孕期為一年左右,幼年生下後就能跟隨父母活動。野驢有時還與放牧在野外的家馬自動交配,生下的後代體壯力大,運物載人都接受牧民的歡迎。野驢的壽命約為30年。
野馬和野驢的不同
首先從毛色上看,野驢的毛色背部深,腹部淺至近乎白色,對比度很鮮明,而野馬則由深至淺較自然地過渡,色差不那麼顯明。
其次,野驢的背脊上有一條很清楚的背紋,而野馬夏季背較不明顯,冬季沒有背紋。
第三、野驢的鬃毛較短,而野馬的鬃毛較長。
第四、野驢頭部較小,而耳朵相對較長;野馬的頭部明顯大於野驢,而耳朵又較野驢的耳朵短。
第五、野驢的蹄部窄小,野馬的蹄部要寬大很多。
第六、野驢的四肢與體色一致,而野馬的四肢比驅體的顏色明顯地深得多,顏色近乎於黑色。26、豬
豬長著靈活,強壯的身子,能夠跑得飛快,它們最大的特征就是那個靈活的鼻子。鼻子頂端又靈活又敏感,它們還長著一對向上翹起的牙齒。大多數豬吃的東西種類很多,會用鼻子把土翻開搜尋樹根、昆蟲幼蟲和其他食物。豬通常一小群生活在一起,通過各種叫聲來互相溝通。
大家族
熱帶的豬整年都可以交配繁殖,而溫帶的豬則隻在春天繁殖。小豬出生後,被放在草做成的窩中,幾天後才能跟隨母親出外活動,有一些種類,如野豬,一窩最多能生12隻小豬,大多數種類的小豬身上都長著條紋,以獲得偽裝。
自我防衛
豬利用敏銳的嗅覺和聽覺來發現敵人,一旦受到驚嚇,它們就會躲到植物叢中,一動不動,直到危險過去。有的時候,它們也會衝向敵人,用牙齒把敵人刺傷。豬寬闊的腦袋外麵長著厚厚的皮,有些種類如疣豬,可以依靠肉贅來保護臉。
打鬥
雄豬為了爭奪雌豬,常常會發生爭鬥,它們利用腦袋和牙齒來戰勝對手,腦袋和牙齒的形狀也反映出它們各自的打鬥方式。野豬總是利用鋒利的牙齒來攻擊對手的肩膀,而自己的肩膀上則長著起保護作用的糾纏在一起的毛。疣豬則總是利用彎曲的寬寬的牙齒來襲擊對手的頭部。
豬
偶蹄目豬科,品種間軀體大小體重等有很大的差異。一般特征為:軀體肥滿,四肢短小;鼻端突出呈圓盤狀,耳大下垂或豎立,被毛較粗、有黑、白、醬紅色或黑白花等色。妊娠期112~116天,每胎產6~15仔。遍布世界各地。
豬的祖先是野豬,經人類長期培育,品種繁多,僅我國就有300多個品種。體重隨品種差異極大,大型品種體重400~500千克,小型品種體重不足50千克。根據體形和用途,可分為脂肪用、肉用和脂肉兼用型。我過培育成的優良品種有浙江金華豬、廣州梅花豬、四川榮昌豬、北京黑豬和上海白豬等。野豬
偶蹄目豬科,體形酷似家豬,但鼻吻部較長;兩耳直立。雄性犬牙特別大,不斷生長成獠牙,突出於唇外,長一般為7.6~13厘米,也有超過20厘米的。全身針毛長而密,頸、肩和背脊有鬃毛。毛色多呈黑色,也有呈灰棕色或棕色的。發情周期約21天,妊娠期114~140天,每胎產3~13仔。分布區域遍布我國南北大部分地區。
野豬是家豬的祖先。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中,能適應多樣的環境。性情凶猛,雄性個體間常為爭奪配偶而發生爭鬥。被圍捕而發怒時,會豎起背部的鬃毛,向捕獵者衝擊。一般全天活動,但傍晚和黎明活動尤為頻繁,通常在夜間掘食,主要以堅果、橡子、青草、根和塊莖等為食,也捕食蛇、蛙、小鳥、鼠和甲蟲等等。對農業有一定的危害。靈敏的嗅覺
野豬的身體比較矮胖,有短而粗的頭頸。雖然頸短,但鼻子很長,它能不彎腿就嗅到土中的食物。野豬的鼻子堅韌有力,可以用來挖掘洞穴或推動40~50千克的重物,或當做武器。嗅覺特別靈敏,它們可以用鼻子分辨食物的成熟速度,甚至可以搜尋出埋於厚度達2米的積雪下的一顆核桃。雄性野豬還能憑嗅覺來確定雌性野豬所在的位置。剛出生的小野豬身上長的條紋,有助於它們在林地中進行偽裝,但依然會麵臨許多危險。隻有度過第一年後,它們才會安全得多。因為野小豬在出生後的頭一年中體重會增加100倍,這種生長速度在脊椎動物中是絕無僅有的。
東南亞疣豬
偶蹄目豬科,體重達90~100千克。皮膚粗糙,多褶皺,棕類色,帶有灰白色至淺黃色的稀疏短毛。獠牙發達,上獠牙不是從唇邊穿出,而是穿過鼻麵頂部的皮膚,向前額呈弧形彎曲。雄性有突出的“匕首”狀的下獠牙,用來進攻。4顆獠牙穿向頭頂,狀如鹿角,故其英文名有“Babirusa”之稱,意即“豬鹿”,也稱“豚豬”。每年春季產仔,妊娠期125~150天,每胎產1~2仔,壽命為24年。分布於東南亞。
東南亞疣豬棲息於潮濕的森林、藤本植物叢生的河岸和湖邊。性喜遊泳,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夜行性,但有時白天也活動。常集小群活動,主食塊根、漿果和樹葉等。現數量已十分稀少,處於瀕危狀態。27、河馬
偶蹄目河馬科,軀體十分龐大,體重3000~4000千克。下犬齒長達60厘米,重達3千克。頭大、嘴闊、耳小,全身皮膚裸露,黑褐而帶有古銅色,僅尾端有少許剛毛。皮膚分泌物中含有紅色素,因光反射而使皮膚呈紅色,故有“血汗”之稱。妊娠期227~240天,每胎產1仔,仔獸出生時體重27~45千克。壽命40~45年。廣泛分布於非洲各地,特別是尼羅河下遊。
群居生活
河馬喜歡群居生活,經常是20~30頭,甚至上百頭在一起生活。它們在河湖沼澤裏過著有秩序的生活,而且還遵循著一條“家規”:雌性的和幼年的河馬占據河流或湖沼的中心位置,年長的雌性河馬生活在外緣,年輕的雌性河馬則離中心更遠些。
河馬善於潛水和遊泳,潛水時間較長,一般每隔3~5分鍾,把頭路出水麵呼吸一次,但有時可潛水半個小時以上。它一般在水中分娩,出必須上岸尋找食物外,白天總是跑在水中,或在河流附近睡覺或休息,晚上出來覓食。它主要吃草,有時也到田間覓食莊稼。
水中的生活
普通的河馬為了躲避白天的酷熱和節省體力常常呆在水中,由於它們的眼睛、耳朵和鼻子都長在頭的頂端,因此當身體全部浸入水中後,它們仍能呼吸和觀察四周。它們是群居性動物,通常10~15隻生活在一起,這樣可以保護它們不受敵人的襲擊。年幼的河馬十分容易受到傷害,有的時候為了躲避鱷魚,會爬到母親的背上尋求保護。近一半的河馬在年幼時就死掉了。
地盤的爭鬥
許多雄河馬會十分野蠻地保衛它們的領土,這些處於統治地位的雄河馬享有和領地內所有雌河馬交配的權力。當這隻雄河馬受到挑戰的時候,兩個對手會向對方嚎叫,露出自己的大牙齒。或用尾巴把糞弄得到處都是,如果沒有一方退卻,它們就會發起凶猛的進攻,用鋒利的牙齒咬對方,直到有一方退出。有時候這種打鬥會使河馬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