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7(1 / 3)

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7

熊的擁抱

熊是非常好鬥的動物,在交配季節,公熊為了爭奪母熊而戰,熊打鬥起來十分凶狠,有些甚至會因此而送命。年輕的公熊時常打著玩,這就有助於提高它們的打鬥技巧。母熊和小熊常常避開大公熊和其它潛在的危險,比如人類。

家庭生活

公熊和母熊僅在交配季節才在一起,來年春天,母熊就會在一個隱藏的地方生下小熊,小型熊生下的幼熊一般都十分小,沒有毛又十分無助,在接下來的一兩個冬天內,幼熊常常和母熊呆在一起,由母熊保護它們。同時它們自己也學著如何保護自己,公熊不擔負任何撫養責任。

黑熊

食肉目熊科,吻部較短,耳朵大而圓。全身毛色純黑,胸前有1道彎月形的白斑,頸和肩毛特別長。尾短小,四肢短而粗,掌蹠粗大,前後肢均具5趾,爪強而彎曲。妊娠期6~7個月,每胎多為產2仔,幼仔娩出1周後睜眼,幼仔隨雌性生活2~3年後獨立生活。我國分布於東北、西北、華南、西南的大部分地區。目前數量銳減,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熊別名“狗熊”、“黑瞎子”。常棲息於深山老林中,因性情孤僻,往往單獨活動。它會遊泳,也能爬樹,有時能直立行走。動作笨拙,行動較為緩慢。冬季從高山處遷至低山處,入冬後使進入冬眠期,這段時間,它什麼也不吃,隻是睡覺,到了來年春天才出洞覓食。雜食性,以植物的嫩芽、草、樹根、野果、種子及昆蟲、鳥、麅和野豬幼仔為食,熊膽是名貴的藥材,熊掌是餐桌上的佳肴,同時黑熊也是著名的觀賞動物。

北極熊

食肉目熊科,北極熊頭小,頸長,體大。全身披著又厚又密的長毛。毛白色,但到了夏季轉為淡黃色。四肢粗壯,腳掌力大無窮。前足大,呈槳狀,適於遊泳,足墊有毛,利於禦寒和在冰上活動。妊娠期195~265天,每2~4年產1胎、每胎多為2仔。分布於加拿大、美國、俄羅斯、丹麥和挪威的北冰洋周邊區域。目前數量急劇減少,有關國家已采取限製狩獵的措施。

北極熊別名“白熊”,是海洋動物,棲息於北冰洋的浮冰與島嶼上。它極善於遊泳,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漂流的浮冰上度過,它能在嚴寒中橫渡30千米寬的洋麵。在冰上的行走速度可達50千米/小時,遊泳速度9.5千米/小時。主要捕食海豹、海鳥和魚類,也食植物的漿果等。北極熊的毛皮特別厚而密,是北美洲哺乳動物中經濟價值最高的種類之一。37、浣熊科

浣熊和大熊貓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過去是被歸在同一類的。如今,科學家把浣熊又分成兩類:一類包括通常所見到的浣熊,尾部有環紋的浣熊和蜜熊;另一類則包括紅熊貓。除紅熊貓和大熊貓生活在亞洲的偏遠地區外,其它的浣熊都生活在美洲。科學家認為由於兩種熊貓是在相同的棲息地進化而來的,它們之間有許多相同的特征。

浣熊和它的親戚

浣熊家族的成員,都長著狐狸一樣的臉,柔軟的身體,長長的尾巴,有些尾巴上還有環狀的條紋,短短的腿,每隻腳上有五隻腳趾,可以用來爬樹,捕捉獵物,大多數種類都在晚上成群地在地麵或樹上捕食。除了蜜熊,大多數種類都長著棕色、紅色、灰色或白色的毛。

紅熊貓

和大熊貓一樣,紅熊貓以竹子為食,雖然腳上也多長了一個腳趾,但卻發育得不如大熊貓好。紅熊貓也吃些水果、植物和昆蟲,它們是一種群居性地夜間出來活動的動物,生活在尼泊爾、緬甸和中國的森林中。它們十分靈活,能用鋒利的爪子爬上很高的樹枝。

成功的生存

浣熊成功地在中美和北美紮了根,它們幾乎什麼都吃,什麼地方都能居住,甚至離人們居地的地方很近,或索性就住在人們的屋子裏麵。在原始生存環境中,它們通常單個出去覓食。它們用靈活的前爪捕捉獵物,如沼澤地裏的小龍蝦和青蛙,它們驚人的生存能力表明它們棲息地的範圍正在進一步的擴大。

浣熊

食肉目浣熊科,雄性體形大於雌性。體灰色或近於黑色,有的個體帶棕色和紅色。尾有5~10個黑色與褐色相間的環紋。麵部有黑色“蒙眼麵罩”標誌。麵寬而吻尖,吻不能收縮。妊娠期60~73天,每胎產1~7仔,大多為3~4仔,1歲時性成熟。分布於加拿大南部、美國,南至巴拿馬。

浣熊棲息於近水源的森林和灌木叢地區。多在夜間活動,善於在樹上攀爬和遊泳。浣熊的觸覺非常靈敏,特別是鼻部和前掌。食物一般用前肢抓住後,放入嘴中。它的食性較雜,常在岸邊或淺水中捕食魚、蝦、蟹和節肢動物以及昆蟲等。浣熊的毛長而密,且耐用,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會洗菜的熊

浣熊喜歡選擇附近有水有樹、可以做窩的地方居住。它們夜間出外捕食小龍蝦、蛤蜊、魚和青蛙等水中動物。在秋季,它們也吃堅果、漿果等植物的果實,尤其喜歡吃嫩玉米。

多數浣熊有清洗食物的習慣。當附近沒有水時,浣熊就不肯進食。但是,如果浣熊在離水很遠的地方,需要食物時,它們也會不洗就吃,隻是它們不大喜歡這種吃法罷了。浣熊清洗食物絕不是為了講求幹淨、講衛生,因為有時候清洗食物的水比食物本身還髒!而且,即使是從水中捕捉到的獵物,浣熊仍會放回水中清洗一番,在我們看來就多此一舉了。看來,浣熊隻是喜歡食物在水中泡一泡的感覺,大概它認為那樣味道才鮮美吧!

浣熊終年定居的家,通常建築在空中的樹幹裏,小浣熊便出生在這裏。浣熊每年隻生產一次,每次四胎或五胎。

小熊貓

食肉目浣熊科,頭短而寬,顏麵近圓形。下唇和頰部白色,眼的兩側及眉脊有乳白色色斑。頸部和背部深紅棕色,腹部及四肢粗壯,呈褐色。尾長而粗大,有棕紅色與沙黃色相間的9個環紋,雌雄毛色相似。妊娠期60~150天,每胎產1~2仔,偶有3仔。分布於尼泊爾、錫金和緬甸北部。我國雲南和四川也有分布,但數量很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小熊貓別名“小貓熊”、“九節狼”。棲息於海拔1400~4000米的高山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喜在晨昏活動,常2~5頭成群。性溫順、膽怯,善於攀爬。遇敵時,常迅速爬上高樹躲避。怕熱、畏寒,冬季遷至低山處曬太陽,夏季移到高山處。以植物的根莖、嫩葉、果實和竹筍等為食。是珍貴的觀賞動物。38、大熊貓

大熊貓外形很像熊,並且身子上有獨特的黑白相間的花紋,這使人們很容易就認出它。它們生活在中國中部偏遠竹林中,它們坐著吃竹子的嫩芽和根,這樣可以騰出手來擰下竹子。由於竹子沒有什麼營養,大熊貓總是十分悠閑,以節省能量。大熊貓是瀕臨絕種的動物。

緩慢的繁殖

大熊貓一生才生幾個後代,雌熊貓一般每兩年才生一次,通常一胎會生兩隻,但是雌熊貓沒有能力全部養活它們。緩慢的繁殖,再加上日益減少的居住地和人類的殘害,都導致了野生大熊貓數量的減少。動物園中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也隻取得了很有限的成效。

多出來的“大拇指”

大熊貓的前爪與眾不同,有一隻多長出來的“拇指”。其實這是突出來的腕骨,可以觸摸到其它各個腳趾,這個拇指可以使大熊貓在進食的時候能抓住竹子。

大熊貓

食肉目熊貓科,頭圓體壯,尾短似熊,顏麵似貓。全身毛色大部分呈白色,唯眼圈、耳殼、喉、胸、肩部和四肢呈黑色。整體毛色黑白分明。妊娠期97~163天,通常在岩洞中產仔,一般每胎產1仔,偶有2仔。在全世界範圍內,僅見於我國四川、甘肅、陝西等地人跡罕至的高山竹林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國寶

大熊貓別名“大貓熊”、“竹熊”。主要棲息於海拔1400~3500米的落葉林、針闊混交林的山地竹林中。平時單獨活動,行動緩慢,聽覺、視覺較差,自衛能力較弱。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和嫩竹尖為食,也食一些野果和一些動物食物。大熊貓性情溫順,舉止文雅,容貌奇特,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珍貴的動物,為我國的特產,被人們譽為“國寶”。39、鼬科

鼬科動物,包括獾、黃鼠狼和水獺,是八大食肉動物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它們生活範圍很廣,包括河流、湖泊、海洋,除了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其餘各洲都可找到它們的蹤影。這個家族中有最小的食肉動物。有一些鼬科動物長著圓圓的長身子、短短的腿,十分適於在樹上、洞中或水下捕食。獾、黃鼠狼和狼獾則都有更大強壯的身體。鼬科動物在它們肛門附近都長著可以分泌刺鼻氣味的腺體,這些氣味用來確定領地,相互溝通或防禦敵人。

臭名昭著的小動物

黃鼠狼和它的親戚,如鼬、貂鼠、臭鼬、貂和狼獾,都臭名昭著。大多數是食肉動物,可以用牙齒咬死和咬碎獵物,如老鼠。所有都依靠自己獨個捕食,可以把比它們大許多的動物在脖上一口咬死。黃鼠狼和臭鼬在地麵和地洞中追捕獵物,貂則在陸地上和水中進行捕食,大一點的狼獾則既是捕獵者又以腐物為食。

白鼬

食肉目鼬科,體形細長,耳小,四肢短。毛色隨季節而發生變化。冬季除尾尖為黑色外,全身白色。夏毛背部及體側棕色,腹部白色,尾尖黑色。雌性有4對乳頭。每年春末夏初產仔,每年產1胎。每胎產3~9仔。分布於歐洲、美洲北部及亞洲的中部和北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等地。

白鼬別名“掃雪”,它是鼬屬動物中分布最廣的種類之一。棲息範圍很廣,從森林到草原、沼澤地及農田,特別是河穀附近。過地棲生活,多在夜間活動,善於攀爬及遊泳,能在雪地上奔跑,遇敵時,能在積雪下活動,行動十分敏捷。常抬起頭和前肢站立,觀察周圍動物的情況。主要捕食鼩鼱和田鼠等齧齒動物,也食鳥類、鳥卵以及爬行動物和兩棲類動物等。冬季毛皮質量較好,可製作上好的裘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