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奇觀7
15、大西洋
大西洋位於歐、非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麵積9336.3萬平方千米,約占海洋麵積的25.4%,約為太平洋麵積的一半,為世界第二大洋。
大西洋輪廓
大西洋的輪廓略呈S形。南接南極洲;北以挪威最北端—— 冰島——格陵蘭島;南端——戴維斯海峽南邊——拉布拉多半島的伯韋爾港與北冰洋分界;西南以通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
-大西洋海底地形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是大陸棚麵積較大,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占11.1%。大陸棚占8.7%。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麵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麵,形成一係列島嶼。整條海嶺婉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裏奧格蘭德海丘。南桑威奇海溝深達8428米,為南大西洋的最深點。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
大西洋氣候特征
大西洋氣溫年溫差不大,赤道地區不到1℃,亞熱帶地區為 5℃,北緯和南緯6O度地區為10℃,僅大洋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5℃。北部盛行東北信風,南部盛行東南信風。溫帶緯區地處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風力最大。在南北緯40~60度之間多暴風;在北半球的熱帶緯區5~10月常有颶風。大西洋地區的降水量,高緯區為500~1000毫米,中緯區大部分為1000~1500毫米,亞熱帶和熱帶緯區從東往西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區超過2000毫米。
16、印度洋
印度洋位於亞、非、澳洲及南極洲之間,是世界第三大洋,麵積7491.7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3711米,最深處為7209米。大陸架雖不算大,但也有317萬平方公裏。
“個性”獨特的大洋
印度洋是個“個性”獨特的大洋。首先是赤道橫貫它的北域,使印度洋主體部分處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這些熱帶氣候區內,因而人們稱其為“熱帶性海洋”。這裏的水麵平均溫度可達到20~27℃,平均含鹽度達34.8‰。其中,紅海鹽度達41‰,為世界上含鹽度最高的海域,其中深海底個別地點曾測到270‰以上的鹽度值,幾乎達到飽和溶液濃度。印度洋在洋流運行上,還有個近似於“遊戲”的奇特現象,即北部海隨著季節的不同,會產生所謂方向相反的獨特“季風海流”。其流動方向是:冬季受亞洲大陸高氣壓和赤道低氣壓製約,印度洋北部會吹東北季風,形成了反時針的海流;夏季印度洋西北部又變成低氣壓中心,夏季風由西南向東北輸送,又形成了正時針海流。這種隨季而變的海流,在其他大洋是沒有的。
豐富石油資源
印度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的最大產地。20世紀80年代,這裏即有32個海底油田投人開采,產油量占世界海底石油產量的1/3以上。從波斯灣到西歐、日本、美國的航線,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運輸線。海生哺乳動物中的儒艮,為印度洋的特產,由於這種動物形狀似人,又有“人魚”之稱。印度洋的東、北、西三麵大陸海岸,紅樹林種類繁多,構成一種奇特的海濱森林景觀。
年輕的大洋
印度洋的地質年代非常年輕,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大洋,它是岡瓦納古陸破裂和解體的產物。但其洋底的地殼擴張形式,卻頗具特色:它不但有東西方向的擴張運動,還有南北方向的擴張運動。在大擴張運動中,同時又“套”著小擴張運動,如馬達加斯加島與非洲大陸主體的分離,就是一種特殊的洋底小擴張運動的結果。印度洋板塊北行與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時,產生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喜馬拉雅山,並使山北的青藏地區,抬升為世界最高的高原。所有這些東、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擴張運動,總合起來,就形成了印度洋底複雜的地形結構。印度洋今日的“人”字型大洋的中脊,即為印度洋底地殼產生的地方。在大洋中脊的周圍還形成了不少海盆。
17、海峽奇觀
海峽兩塊陸地之間連兩個海洋的狹窄的水道。
遠東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
在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之間,有一狹長水道。它,就是聞名遐邇的馬六甲海峽。海峽西起韋島,東到皮艾角,東西長約1080公裏。如果把東頭的出口處新加坡海峽連同在內,長度達1188公裏。該海峽呈東南向西北逐漸展開的喇叭形,最窄處僅37公裏。水深一般在 25~113米,由東南向西北加深,20萬噸巨輪通行無阻。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曆來是兵家之地。如今,海運業十分發達,各種船隻穿梭往返,好一派繁忙景象,每日通過的客貨輪達150餘艘,每年過往的船隻超過5萬艘,通過的巨型油輪也愈來愈多,在商業航運上也有巨大的意義。
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羅陀海峽
這個海峽得名於東北側的直布羅陀港。公元711年,丹吉爾總督、北非摩爾人——塔裏格率領軍隊,渡過海峽,站在如今的直布羅陀港口的一塊巨大的山岩上指揮作戰,打敗了10萬西班牙軍隊。為了炫耀這次戰爭的勝利,塔裏格命人在這裏修築一個城堡,並把山頭命名為“直布爾·塔裏克”,在阿拉伯語言中,就是“塔裏克山”的意思。後來歐洲人就把它音譯為“直布羅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