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之謎
1987年10月30日,岐山縣文化館幹部何鎖靈騎車上街,途經周原遺址區薄村鎮政府南的岐青公路時,發現路麵上躺著一塊褐綠色石頭,形狀怪異,便將此石帶回。他發現這塊石頭有四個奇特之處:一是石塊呈不規則多棱形,體積不大,重量卻達7.8公斤,是普通石頭比重的2.5倍;二是石塊主體為深綠色,部分側麵呈深褐色,且釉色薄厚不均;三是石塊通體紋理呈放射狀。有一小塊處有明顯爆破痕跡,表麵比大理石還光滑,在太陽光下光芒四射,耀眼奪目,仔細看石塊內有銀白色小光點閃爍,人們懷疑石頭內含有稀有金屬;四是石塊質地異常堅硬,刀刻鋸拉纖塵不落,用該石尖利棱角能將玻璃劃開。一些藏石愛好者認為它不是大理石和金剛石,而有可能是天外來客——隕石(國家重點收藏的天體標本),但又不能肯定。
對於這塊奇石的來曆,人們猜測其來曆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夜間或其它時間偶然墜落於地麵上的隕石。但它表麵光滑,又不像隕石的外表特征,因隕石一般高速進入大氣層,經高溫燃燒後表麵都是黑褐色,並帶凹凸不平的泡泡狀,即燃燒的痕跡,所以說它是隕石似乎證據不足。但究竟這塊石頭是從何而來,是什麼石頭,還有待研究。
4、巧奪天工的奇石
1997年1月11日,河南杞縣青年農民王明善在一沙灘上撿到一枚怪石。此石鵝蛋大小,形如元寶,呈褐色,圓潤如玉。更讓人稱奇的是其較大的一頭正是一猛虎頭像,右邊是一雄獅頭像,二者上方居中是一龍頭,可謂“三雄鼎立”。較小的一頭,正中是一大猴頭,上下各一小猴頭,其右側有山有洞,山上有花有果,山洞周圍有幾隻小猴戲耍。兩側為“龍鳳呈祥”圖案,一側有數條蛟龍盤繞,另一側是一隻鳳凰展翅欲飛。觀石頭上麵凹處,有喜鵲鬧梅、雄雞報曉、熊貓戲竹等。此石中景物栩栩如生,令人讚歎不已。
奇石成因
這個石塊究竟是自然形成,還是人工巧雕,還需進一步考證。如果這是自然形成的,那真是唯妙唯肖,巧奪天工,如果這是人工雕琢而成,那位工匠的技藝也可謂精湛絕倫。
對此奇石的來源,有人從南京雨花石的姿態、顏色來證明這塊怪石很可能為大自然的傑作。因為在地質形成期,各種化學成分的巧合造就了這些繁雜的圖案,諸如雨花石中就有絕妙圖案的例子,如有的像中國地圖,有的像人物,這都是大自然的功力。人們猜想,如果人工去雕刻此石,用什麼化學方法去進行有效而到位的腐蝕?又如何能達到栩栩如生的奇妙效果?這種以石為畫的巧妙技藝尚無人可為。
棒槌山和蛤蟆石
凡是到過中國承德避暑山莊的人,提起棒槌山和蛤蟆石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棒槌山聳立於平地之上,形如打衣棒槌,蛤蟆石憨態可掬臥於平地,仰頭舉頸,酷似青蛙,它們都因其形而得其號。
那麼,這棒槌山和蛤蟆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據專家們考證:棒槌山和蛤蟆石這兩處自然景觀是地質結構中丹霞地貌的代表之一,它們的形成源於古代。大約2.4億年以前,承德一帶是一個方圓400多平方公裏的河湖盆地。到1.4億年前的佛羅紀晚期,湖盆上升為陸地,成為一片地麵起伏不大的山地。又過了漫長的7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一場巨大的造山運動——燕山運動。這時的陸地突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的形成了高山,有的變成了深穀,有的化為石牆,這些都為丹霞地貌的形成打好了基礎。
在地質變化之中,棒槌山和蛤模的雛形,即兩崖石牆形成了。形成之後,因為承德礫岩軟硬共存,所以在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雨淋之下,軟的那一部分岩石就倒塌了,而硬的岩石則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