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發育訓練決定法(1 / 3)

第五章發育訓練決定法

一、胎兒情商因素的發育與訓練

1胎兒的性格發育與訓練

實際上,胎兒和新生兒在許多方麵上是相互一致的,新生兒隻不過比胎兒多經曆了分娩這一過程。在子宮內,有愛動的胎兒,也有不愛動的胎兒。出生後這些嬰兒也有不同的個性,有愛睡覺的嬰兒,也有睜著眼睛望的嬰兒;有手足亂動的嬰兒,也有愛哭的嬰兒。在哭泣方式上,有像著了火大聲哭泣的嬰兒,也有低聲長時間哭泣的嬰兒。隨母體內環境及母子組合不同,嬰兒的性格也截然不同。

布拉澤爾頓博士發現:即使在出生當天,有的嬰兒就能緊緊盯著博士的眼睛,當博士上下左右移動自己的麵部時,有的嬰兒繼續追蹤,有的嬰兒看了一下就馬上不在追蹤了;有的嬰兒很快就習慣聽那些另人討厭的噪音而很快入睡。有的嬰兒對外部刺激十分敏感,總在哭泣。有的嬰兒安撫一下馬上就停止哭泣,有的嬰兒如果不抱起來搖晃,就一直不安靜下來,其中的差別,令人驚異。出院一個月後抱回來再次檢查,嬰兒的性格又會發生變化。例如,有一名生後一周內曾很有持久力及情緒穩定的嬰兒,在外婆家生活一個月後,由於外婆外公過分疼愛,其控製自己的能力減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減弱。這就說明了胎兒的性格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也是受外界條件影響的。

2胎兒的心靈發育與訓練

胎兒的心與母親的心有著必然的聯係。如果母親平常以積極樂觀的心去麵對生活,那麼胎兒的心靈便會隨之優異,相反則差。

如孕婦,愛情、親情獲得滿足,舒適的生活獲得滿足……所有心情舒適的時候,腹中的胎兒也一樣,他能感到舒適、愉悅,心靈即獲得發展。

舒適屬於心靈的一部分,同樣地,不愉快、不安、憤怒也屬於心靈的一部分。為了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塑造胎兒心靈的同時,也塑造了出生之後的心靈(即胎兒心靈對出生後嬰兒的情緒有很大影響)。

胎兒心靈在母腹中大概是何時形成的呢?胎兒能感受舒適或不快,大約是懷孕14周,約4個月的時候,也是母親好不容易開始習慣懷孕的時候。胎兒在不知不覺形成人形的時期,心靈已經開始形成。

懷孕14周左右,胎兒腦中的大腦邊緣係統開始形成。大腦邊緣係統掌控支配人類的動物性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具有極重要的功能。

胎兒的心靈世界是簡單且易滿足的。保護生命的本能欲求若能獲得滿足,就會形成記憶快感;若無法獲得滿足時,就會記憶不暢。

當不快的感覺逐漸升高時,胎兒就會踢母親的肚子,以行動拚命向母親訴求不滿。

當胎兒踢的時候,千萬不可以一味地認為是孩子非常健康的運動,視而不見。會運動與會踢是不一樣的。當您感到踢的時候,不妨問一問:“寶貝!怎麼啦!什麼事讓你不高興呢?”

剛開始或許他還不了解你的意思,但是,隻要你不斷重複地說,漸漸地,他就能從你說話的語氣中了解你安撫的意思了。

其意,如果父母因某事而急論不休時,胎兒會發出“快停下來吧!好吵!好痛苦!”的信息。

心理學家認為,音樂能滲入人的心靈,激發人無意識的超境界的幻覺,並可以喚起平時被抑製的記憶。而生物學家認為有節奏的音樂可以刺激生物體內細胞分子發生一種共振,使原來處於靜止和休眠狀態的分子和諧地運動起來,以促進新陳代謝。

有人曾做過一個試驗,給懷孕的婦女聽音樂,在2分鍾後,孕婦的心跳加快,如果在孕婦的腹部子宮位置放音樂給胎兒聽,幾分鍾後發現胎兒也會出現心跳加快,而且對音樂的高調和低調都有不同的反應。胎兒比較喜歡接受低緩、委婉的音樂,不願意接受尖細、高調的音響。

有人給6個月的胎兒用絲竹樂器演奏歡暢、輕柔的樂曲時,胎兒在腹內發生安詳、舒適的蠕動。出生後每次聽到同類的樂曲時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

所以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母親懷孕5個月後經常聽一些優美的音樂會提高胎兒對音樂的感受性。

據澳大利亞堪培拉產科大夫報導,他曾叫36名孕婦每天按時來醫院接受音樂胎教,即欣賞音樂。當這些胎兒降生後經檢查發現他們的神經係統發育良好、體格健壯、智力優良、反應也特別敏感。10年後追蹤觀察有7名兒童獲得音樂獎,有2名成舞蹈演員,其他孩子的成績均為良好,並且無一人有不良行為。

顯而易見,音樂確實是一種促進胎兒健康和情商發展的有效方法。可以說音樂在諸多胎教方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胎兒的感知發育與訓練

胎兒感知能力比較強,與母親能達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母親的喜、怒、哀、樂均可被胎兒感知到。胎兒的感知能力是一種很微妙的能力,它能清楚地辨別出母親的態度、感情等一係列心理活動意圖。

據德國的一位心理博士對2000名孕婦的追蹤調查,發現那些盼望子女的母親所生的孩子要比厭惡子女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強壯得多。當孕婦處於口頭上表示不願意生孩子,但內心卻又十分想生孩子的矛盾狀態時,胎兒會因為接受不同的情感信息而引起精神上的混亂。

這樣的孩子出生後,體質虛弱、智力和情商低下,因此,這種矛盾心理必須擯棄。

4胎兒的記憶發育與訓練

據科學考證,胎兒有著巨大的記憶潛能,當然新生兒的記憶力也非同一般了。

主司人類記憶的部分是腦中所謂的海馬。海馬約在懷孕4個月時開始形成,因此,從這個時期起胎兒就具備了記憶能力,或許令人難以置信,當母親終於習慣懷孕的身體時,胎兒的記憶發育也就完成了。

海馬中存在一種與記憶有關的荷爾蒙——索馬托斯特欽。正是因為這種荷爾蒙,影響大腦發揮記憶作用。

比如罹患癡呆症的老人,其腦中的索馬托斯特欽荷爾蒙就隻剩下一點點。老年癡呆症的真正原因,雖然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正式的研究文獻出來,但是,至少證明記憶與索馬托斯特欽荷爾蒙之間有緊密的聯係。此外,猴子的胎兒實驗也可以證明這種荷爾蒙的存在。人類和猴子的腦部基本構造相近,在母體中的時候,應該已經完成記憶發育了。

當母親的心靈蒙受強烈的不安、不快和恐懼時,胎兒的索馬托斯特欽荷爾蒙分泌將會受到抑製。結果,造成胎兒記憶力受到抑製。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胎兒本能地發揮不想記憶之事的能力,進而導致這種記憶荷爾蒙的分泌受到抑製。

不安、恐懼與不快等情緒,與生存的危險具有直接關係。千萬不要以為胎兒具有自衛能力,然後就漠不關心。當索馬托斯特欽荷爾蒙的分泌受到壓抑時,記憶的能力就會喪失,對腦部的發育絕對沒有益處。

胎兒期的良好記憶,會為後代的成長開拓出一條終生奮進的道路,而胎兒期的不良記憶同樣也會使一個人受害終身。前西德醫生保羅比·庫博士治療的一位男性患者正是由於其母在懷他7個月時,企圖用熱水浴墜胎,導致這位患者一直生活在恐慌不安之中。胎兒期的深刻影響一直潛在地支配著這一患者的行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忘卻的記憶,而這種記憶卻始終在潛意識地對人的一生產生著影響。所以,在胎兒期絕不要給胎兒留下不良記憶,影響孩子的一生。

就記憶的角度來看,孕婦內心的想法相當重要,這一點要孕婦千萬要留意。

胎兒在母親子宮內不斷生長、發育,各種感覺也在悄然滋長,其早發育成熟的感覺是聽覺。

胎兒的耳朵在受精後6周左右開始形成。

當母親發現自己可能懷孕的時候,胎兒的耳朵已經開始成形。三半規管先形成,接著是外耳、內耳、中耳及耳朵的其他附件逐步形成。

懷孕4個月之後,腦部慢慢形成,使胎兒可以感覺得到聲音。

懷孕進入第5個月之後,主司傳達聲音功能的內耳“蝸牛殼”也逐漸完成,聽覺器官幾乎與成人相同。

當母親習慣懷孕的狀態時,胎兒在腹中也聽得到外界的聲音了。這麼快就聽得到聲音,確實令人感到驚訝!

胎兒腦中的海馬部分,在懷孕4個月左右已經製造完成。海馬也是聲音的信息中心,可以選擇取舍該遺忘或該記憶的事情。隨著海馬的發達,胎兒可以一點點地記住聲音的種類。最早進人海馬的聲音,大概是母親的聲音!

懷孕5個月之後,胎兒就會記憶母親的聲音了。

母親的聲音不僅可以被胎兒的耳朵聽到,亦可以通過身體的振動直接傳達給胎兒。同時,嬰兒自出生之後,必須依附母親而生存,所以,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胎兒必然本能地將母親的聲音輸人自己的腦中。

5胎兒的大腦發育與訓練

人腦有兩個發育時期,第一個時期從腦細胞分裂到胎兒出生止,這個時期叫腦細胞分裂期。人從出生的那一時起,就決定了其一生的腦細胞的數量,此後隻減不增。第二個時期是由出生後到3歲,連接各腦細胞的神經纖維交錯伸展。如果把腦細胞比作電話機的話,那麼神經纖維就像是把140億個電話機用電話線相接的作業。

腦在受孕25天時就開始發育,外胚細胞就形成了神經管,這是腦發育的開始。第2個月,腦的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第4個月,腦的大腦皮層開始萌芽,這之後大腦皮層上產生的溝回就代表了人的智慧。第5個月,大腦皮層長成。第6個月,大腦皮層形成分層和劃分出不同區域,但在此之前大腦皮層還是光滑的。第7個月,大腦皮層上出現了皺格,皺格的萌生代表了人的智慧的萌生。第8個月,大腦體積明顯增大,大腦的結構進一步複雜化。9個月時,胎兒大腦進一步發育,溝和回多半已具備。

刺激胎兒皮膚促進腦發達

胎兒會吸吮嘴巴接觸到的任何物品,母親的子宮壁、自己的腹部、手、肩以及臍帶等等都可成為胎兒的吮吸物。這種吸吮(吸啜運動)是重要的皮膚感覺之一。將嘴巴接觸到物質稱之為感覺,是唇與口可以發揮皮膚感覺的表征。

首先,胎兒可以借此促進皮膚感覺的發育,這個皮膚感覺與腦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係,正如皮膚是第二個腦或皮膚是薄而延伸的腦。皮膚與腦的構造和性質非常相似。腦是由外胚葉分化出來,皮膚也一樣是由外胚葉的細胞層發展而成的,而且其厚度均為25厘米。

外胚葉是製造受精卵最外側的細胞。外胚葉發達之後,部分成為腦、部分成為皮膚,宛如兄弟。這種關係之下的腦與皮膚會互相影響。

吸吮手指的感覺,通過手指的皮膚以及嘴唇的皮膚,被記憶在腦中,借由多次重複之後,腦便深刻地記下了這種行為與感覺。

為了吸吮手指促進腦部發育,在羊水中的漂浮生活時,胎兒就開始自行發展讓腦部發育的動作,如自己晃動身體搖動羊水,皮膚感受到震動而傳達至腦部。因此,胎兒可以體會到很舒服或是搖晃太厲害的感覺。除振動身體刺激腦部使之發達,胎兒還不斷產生新的動作,靠自己的力量達到腦部發育的目的。

此外,皮膚到處分布有能夠感受痛感、寒熱、情緒等各種感覺的感覺接收器。在手背上約1平方厘米之處,感受痛覺的痛點約20,感受觸覺的觸點約25,感受溫度的溫點約20,感受冷度的冷點約10。

這些感覺接收器受到刺激,並傳送信息至腦部,從這個接收器通過脊髓的神經,約有50萬條。或許50萬條聽起來並沒什麼,不過,人類的身體確實比精密的機械更優越。

如果皮膚缺乏這種接收器,人類直接受到刺激,那麼人體必然會受到損傷。皮膚的功能與腦部直接連結,具有保護身體的功能。皮膚的作用是不容輕視的。

愉悅聲音能促進胎兒腦部發育

孕婦大而不愉快的聲音會導致胎兒的身體緊張。與丈夫吵架時所發出的高音及哭泣聲一旦傳到腹中,胎兒的腳會就不斷地踢動。

醫學家在對猴子的實驗中發現,在蜂鳴器的聲音、電話鈴聲或狗叫聲之下培育出來的仔猴,情緒極不穩定而暴躁。相反,愉快的聲音,會令母猴及胎兒的血壓迅速上升。

胎兒在母親的腹中不斷地聽著心跳聲及血液流動的聲音,不斷地聽到低沉的心跳聲、沙沙的血流聲,讓胎兒的記憶留下悅耳的聲音。如果夫妻一味地爭吵,母親的聲音不僅聽起來尖銳刺耳,原本悅耳規律的心跳聲和血流聲也變得激烈混亂,而成為不愉快的聲音。

懷孕期間夫妻間不停地吵架的母親所生下來的嬰兒,臉上總會流露出慌亂的神情。即使是足月生產,體重卻隻有240(多克,而頸部的發育要到4個月以後才挺直,一切都顯示發育似乎有延遲的現象。

那麼,胎兒究竟喜歡哪種聲音呢?

母親溫柔的聲音、風聲、流水聲、小鳥叫聲等自然界中的與母親心情穩定時的心跳聲和血流聲類似的規律聲音。

以上每一種都是連成人也會感到心神愉快的聲音。人類感到愉快的時候,腦部亦隨之鬆弛。此時,腦部會釋出a波,相反地,緊張時則會釋出β波。a波釋出時,腦部會分泌出各種荷爾蒙,幫助腦部成長,而釋出p波時,則會抑製腦部的成長。

音樂就是促使釋出a波的聲音。例如,聽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會導致胎兒的心跳加速,而莫紮特的樂曲則令胎兒情緒穩定。

音樂促進胎兒腦部快速成長

音樂自古以來即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慶祝豐收時有慶豐曲,打勝仗凱旋時有慶功曲,可見,音樂在各種慶典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旋律在內心響起,節奏是身體反應。高興的時候,身體會不知不覺地隨著節奏搖擺;愉快的時候,會無意識地隨意哼起歌來。精彩的演奏震撼人類的靈魂,名曲不論時代或民族,均受到大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