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發育訓練決定法(2 / 3)

在大腦生理學極為發達的今天,專家不斷研究何時、何種曲子對人腦產生何種作用。

或許有人認為,懷孕初期胎兒的耳朵還聽不到,音樂沒什麼意義,其實並非如此。胎教就是為胎兒而實行的,胎兒所生活的世界,就在母親的體中。母親如果一味受到刺激壓力,對胎兒絕對是不良的影響。

人腦在鬆弛時釋出a波,緊張時釋出β波。如果讓緊張而不斷釋出β波的人聽輕鬆的音樂,應該會慢慢地釋出a波。富節奏的聲音及令心情舒適的聲音,會讓身心鬆懈下來,最終影響到腦部的發育。

母體緊張的時候,子宮會突然收縮,令胎兒感到不適,並受到緊張的壓迫。因此,胎兒的腦就會呈現釋放β波的狀態。要想讓胎兒的腦釋出a波,在母體緊張的時候,母體本身必須要先鬆弛下來。

在釋放出a波的狀態之下母體會分泌各種荷爾蒙。那些荷爾蒙之中,有許多與胎兒成長有關的物質。因此為了讓胎兒的腦順利發育,母體一定要隨時保持釋放出a波的狀態。

到了懷孕5個月以後,胎兒可以清楚地聽到聲音,應該可以和母親一起聆聽音樂。讓胎兒的耳朵聽到音樂,使之釋出a波,才可以順利地培育胎兒的腦部。

音樂的種類中,仍然以古典音樂較能讓心情穩定,節奏感強的電子音樂也可以。古典名曲,超越時空與地域。莫紮特的溫柔曲目、維爾第富節奏感的曲子等,對胎教都極為有效。

有些人以前可能未曾聽過古典音樂,也可能聽不習慣。但是,千萬別以為不聽這些音樂,就會對胎兒產生不良的影響。隻要母體情緒輕鬆,胎兒也就會隨著輕鬆,聽了古典音樂形成壓力反而不好。

聽曲子隻要是自己喜歡的曲子就可以。有的孕婦一聽到與丈夫具有共同回憶的音樂,就會感到情緒穩定;也有的孕婦喜歡聽童謠。

胎兒討厭噪音或雜音,所以,也討厭激烈的搖滾音樂。聽到激烈的音樂,胎兒在母體內會劇烈地顫動身體,血壓也會急劇上升,甚至從腦部釋放出代表緊張的β波。腦中如果釋出β波,即會分泌各種荷爾蒙阻礙腦細胞的分化。因此,隻要孕婦選擇適當的音樂聽,即促進胎兒大腦的發育。

子宮規律收縮促進胎兒腦發育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胎兒受到羊水保護,所以,即使母親生活缺乏秩序也沒關係。”相信在了解了子宮規律對胎兒腦發育的影響後,人們就不會再這樣想了。

令胎兒感到非常舒服的皮膚感覺,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母親子宮規律地收縮所引起的刺激。這種規律的收縮不斷地進行著,每1分鍾重複1次規律的收縮。這種規律的收縮促使羊水振動,對胎兒的皮膚造成刺激,而這個刺激會令胎兒感到舒適。

胎兒自己晃動身體、搖動羊水以便刺激皮膚,達到促進腦部發育的目的。同樣地,母親的子宮規律的刺激也會通過皮膚促進腦部的發育。

剛出生的嬰兒當然喜歡肌膚的接觸,甚至嬰兒到很大的時候,仍然很喜歡肌膚的接觸。不僅嬰兒如此,成人也是一樣。互相信賴的人之間肌膚的接觸,應該是最令人心曠怡的了。

這些感覺事實上是在母腹中受到母親的影響而培養出來的。胎兒從母親身上感受到愉快的感覺,其實是非常幸福的,因為胎兒可以在安定的情緒狀態下成長。

懷孕中的妻子與丈夫吵架,孕婦所受的壓力會導致子宮異常變硬,並產生收縮。由於這種收縮程度不如陣痛時的劇烈,而且沒有規律,或許母親本身不會發現,然而,漂浮在羊水中的胎兒會受到壓迫,產生不舒適的感覺。

與子宮規律收縮同樣能給胎兒良好刺激的運動,應該是母親的散步。若能在原野或森林等大自然中散步,那是再好也不過的了。輕鬆的散步能引起子宮規律的收縮。

綜上所述,如果孕婦能夠有秩序地生活,使子宮規律收縮,將會促進胎兒的腦發育。

孕婦熬夜會阻礙胎兒腦部發育

胎兒需要大自然的節奏。對人類而言,大自然的節奏就是白天時工作,夜晚時睡覺,規律的生物時鍾是每一種生物所固有的。

白天活動、夜晚睡覺的人類生物時鍾,會深深地刻劃在胎兒的腦中。因此孕婦規律地生活,可以促使生物鍾發揮作用。

如果孕婦常常熬夜的話,將會導致“梅拉東尼”減少,破壞體內的節奏。夜晚長時間置於明亮處,子宮經常收縮,會使腹中的胎兒感到痛苦。

另外,孕婦如果白天經常關著窗簾睡覺,持續日夜顛倒的生活,與生物鍾相反的節奏也會傳給胎兒。胎兒的腦部對這種錯亂的節奏非常敏感,必然會影響腦部的發育。

總之,懷孕中無規律日夜顛倒的生活不僅使母體傷神,其生活步驟也會變得混亂。孕婦應盡可能規律地生活,為胎兒建立正確的生物時鍾。

6胎兒思維的發育與訓練

隨著大腦的發育,6個月之後的胎兒就會產生意識萌芽,還有可能影響神經係統。在這段時間裏,胎兒意識很少受到應激反應的影響,因為胎兒大腦尚未成熟,必須首先感知母親的情感之後再做出反應。

這就是說,要把情感轉換為情緒得有一個感知過程,還要求大腦皮層具備複雜的心算能力。這時的胎兒開始具有明確的自我,並能將感覺轉換為情緒而形成“思維路線”。

當胎兒識別能力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也會不斷增強。隨著記憶與體驗的加深,胎兒的精神也從無意識存在發展為有意識的存在。

7胎兒對話的發育與訓練

根據醫學文獻記錄分析,女性妊娠期存在大量“惡夢”的實例,與常人做夢一樣,往往與日常思維有關。孕婦做夢時常夢到自己與胎兒處於一種緊張關係的狀態,這或許是孕婦處理不安的一種直接體現。

在調查實例中,一個孕婦在流產前夜的夢中喊叫:“讓我出去……”她確信是胎兒向她呼喚的緣故。還有的孕婦夢中陣痛,被認作臨產的預兆。這些現象已引起科學家的關注,表明胎兒對母親的一種感知信息傳遞方法。

美國有關超感知覺特別研究小組已經對此研究了幾十年了,甚至連世界公認權威的美國科學振興會也充分認識到這種超感知覺傳遞形式的重要性,人們都在期待著研究結果的早日出現。

對胎兒進行語言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胎教方法。

法國學者曾經對一些嬰兒進行過法語和俄語的選擇試驗,結果發現他們對法語的發音反應更為強烈。

美國“胎兒大學”的一個“小學生”在媽媽肚子裏經過“胎兒大學”的語言學習後,出生僅僅9周居然能對錄像機放映的節目說“哈羅”。

從這兩個實例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小生命在胎兒期就已經具備了語言學習的能力。根據胎兒這種潛在的能力,隻要母親不失時機地對胎兒進行認真、耐心的語言訓練,那麼等到胎兒出生後在聽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將會大大超過未經語言訓練的孩子。

根據胎兒具有辨別各種聲音並能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父母就應該抓住這一時機經常對胎兒進行呼喚訓練,也可以說是“對話”。孩子出生就會馬上識別出父母的聲音,這不但對年輕父母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而且對您的孩子來說,剛來到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時如果能聽到一個他所熟悉的聲音,對他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和快樂。同時消除了由於環境的突然改變而帶給他心理上的緊張與不安。

曾有一位父親從胎兒7個月開始經常向胎兒說:“小寶貝,我是你爸爸”!一邊撫摸著胎兒,以後每當這句話一出現,胎兒就會興奮地蠕動起來。當這個孩子出生後因環境的突變產生不安而哭鬧不止時,他的父親突然想到了與胎兒經常說的話,於是馬上說:“小寶貝,我是你爸爸”!話剛出口,嬰兒就像著了魔法一樣突然停止了哭聲,並掉轉頭來尋找發出聲音的方向,後來竟高興地笑了。以後每當孩子哭鬧時這句話就會使孩子從哭鬧中安定下來。

可見父母通過聲音和動作與腹中的胎兒進行呼喚訓練,是一種非常積極有益的胎教手段。在對話過程中,胎兒能夠通過聽覺和觸覺感覺到來自父母親切的呼喚,增進彼此生理上的溝通和感情上的聯係,這對胎兒的身體和情商發育是很有益的。

8胎兒性情的發育與訓練

有人很早就提過這個問題:胎兒在宮內啼哭嗎?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科學的答案。

我國早在宋朝時,就有了關於宮內兒啼的記載。南宋婦科名醫陳沂認為:“妊娠腹內時似鍾鳴,或兒腹內啼哭,名曰“子鳴”。由母體氣衰弱,無血養胎,家人親戚不可驚慌,恐孕婦慌張,症成痛疾,胎兒受驚,為害非淺,宜補胎飲。”

清朝初年的婦科大師傅山指出:“妊娠懷胎至七八個月,忽然兒啼腹中,腰間隱隱作痛,人以為胎熱之過也,誰知是氣虛之故乎,治宜大補其氣,方用扶正止啼湯。”孕婦服一劑止啼湯,宮內兒啼即止;服二劑時,則不再啼。

有的醫家將胎兒宮內啼哭的聲音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可持續較長時間的輕聲嗚咽,多發生在臨產前及臨產早期,胎兒多無宮內窘迫,出生時也無明顯異常;另一種是大聲喘息樣啼哭,多發生於分娩晚期,常合並胎兒宮內窘迫及新生兒窒息。研究證明,這種哭聲是由於胎腦神經中樞缺氧所引起的。

有人認為:宮內兒啼哭需在胎膜破裂,空氣進入宮腔的先決條件下,胎兒缺氧或受到某種刺激時,在有空氣的宮腔內,聲帶振動,發出哭聲。然而,也有這樣到的病例:無胎膜破裂,或受到某種刺激,但也曾發生啼哭。顯然,這種假說與臨床現象不符,不能令人信服。

有關宮內兒啼的真正原因,尚待進一步探討。由於胎兒宮內啼哭少見,啼哭的出現無明顯規律,持續短暫,不利於研究,需待醫療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但一點是肯定的,啼哭是胎兒表達性情感的一種方式,不論啼哭是否存在,但胎兒的性情感活動是存在的。

母體中的胎兒有的愛動,有的不愛動,出生後就會發現個性的明顯差別。像有的嬰兒長時間睡眠與不常睡眠、大哭與低聲哭泣,都隨母體環境和母子組合而各不相同。

由於某些藥物作用,胎兒先天的異同不僅表現在將來的行為上,而且會表現在性格上,比如缺乏男子氣質或女子氣質等。如果胎兒過分接受母體的相應激素,就會引起器官上的變化從而使胎兒產生性格上的變異。

過去為了防止流產常用的雌激素和黃體酮,就會使孩子具有明顯的女性特點,如是男嬰則會比較懦弱。顯然,胎兒的性格生成與母親妊娠期的生活環境、方式以及身體狀況都有密切的關係。

9胎兒習慣的發育與訓練

瑞士兒科專家舒蒂爾曼博士的研究報告分析:嬰兒的睡眠類型是在懷胎數月內形成並由母親決定。他將孕婦分為早起和晚睡兩類,分別對新生兒進行調查,結果孩子的習慣完全與母親相同,說明母子之間早已存在感應。

然而,新生兒與母親保持協調一致是相當困難的,這種一致隻維持在最初階段。因為母親產後會本能的調節情緒,而孩子卻暫時做不到。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出生後母子間的感應,是在出生前就早已開始的那個感應過程的延續。早在胎兒出生前的幾個月裏,母親和胎兒就已經把這一節律和情緒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二、胎兒功能因素的發育與訓練

1胎兒的五感發育與訓練

五感是人類生存必備的最低限度的感覺。在腹中受到母親保護的胎兒,能夠清楚地聽到外界的聲音,也能感受明暗,甚至有味覺,會吸吮指頭,也知道觸摸。

腹中的胎兒,在五感方麵已經有所發達。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感覺都一樣發達。胎兒的每一種感覺的發達程度不同,而且發展不見得完整。這些感覺自出生以後迅速發育,於腹中時隻是做好準備。

這就是不得忽略胎教的原因。在無法知悉胎兒模樣的時間裏,母親隻有在懷胎5~6個月左右,能感覺到胎動時,才深切體會到胎兒的存在。

在現代,在懷孕初期,隻要用超聲波診斷,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胎兒的模樣。胎兒醫學的發展,不僅可以了解到胎兒五感的發育程度,還可借由儀器詳細地觀察胎兒腦部的發育情形,這樣,從孕早期孕婦即可對腹中胎兒進行情商胎教。

2胎兒的聽覺發育與訓練

胎兒的耳、眼、鼻和皮膚等感覺器官在妊娠早期就已形成,功能的建立則是妊娠中後期。妊娠中期,胎兒對聲音十分敏感,如對母體血管搏動、心髒節律和腸蠕動和外界的各種響動,這是母子之間建立了一套信息傳遞網絡。

研究成果表明,6個月的胎兒就開始凝神傾聽,在各種聲音裏,母體的心髒節奏是胎兒最關注的聲音,這能使他對所處環境無憂無慮。對外部世界的聲音刺激,胎兒也會立即作出反應,像音響能使胎兒心律變快,汽車喇叭聲會使胎動頻繁等等。

聽覺是胎兒與環境保持聯係的主要器官,也是音樂情商胎教的重要基礎。

胎兒處在一個十分嘈雜的聲音世界裏,這聲音包括母親的心跳聲,血液流動聲,還有胃腸蠕動聲。對於這些聲音胎兒已經司空見慣,習以為常,隻要體內的聲音沒有什麼異常,胎兒根本不去在意。胎兒更感興趣的還是來自母體之外的聲音。父母的談話聲、錄音機播出的美妙音樂聲,汽車的喇叭聲等等外界的一切聲音,胎兒都會懷著濃厚的興趣去聽。優揚的聲音胎兒愉快去聽,吵鬧的聲音胎兒煩躁去聽,猛然的聲響定會嚇胎兒一跳,連母親的噴嚏聲也會讓胎兒大驚失色。

胎兒能聽到聲音,這在B型超聲波儀器上能看得清清楚楚。而外界的聲音在多大程度上能擾亂胎兒的世界呢?研究人員曾把一隻微型話筒由陰道插入到子宮,偷聽裏麵的聲音,研究人員吃驚地發現,胎兒生活的空間,竟是一派喧嘩的、吵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