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5(3 / 3)

習性

藍鯨別名“剃刀鯨”,中國海域極為稀少,黃海和南海曾有出現過藍鯨的記錄。一般潛水不超過100米,但有些個體可潛至500米深。潛水時間可持續10~20分鍾,隨後是連續8~15次噴氣,噴出的水柱可高達9.1米。

海中大亨

許多人都知道,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可是它究竟有多大?眾說不一。據一份確切的資料記載,最大的一頭藍鯨體長達34米,重約170噸。3頭這樣大的鯨就可輔滿百米長的跑道。如果用載重量為4噸的卡車拖拉這頭藍鯨。那麼就需要42輛半。把它的腸子拉直,足有250米;一根舌頭就有3米多厚、3噸多重,幾乎相當於一頭大象的體重;身體內某些血管,粗得足以容納一個兒童;它的心髒有半噸重,髒壁有60多厘米厚,血液循環最多達8噸;陰莖有3米多長,其睾丸重達45千克。盡管藍鯨的個頭大得驚人,但是它有著流線型的身體,因而能在水中載沉載浮,顯得十分自由。

藍鯨不僅個頭巨大,而且力氣也大得驚人。一頭藍鯨以28千米每時的速度前進,可以產生125萬瓦的功率,相當於一輛火車頭的拉力。它能拖拉著58.8萬瓦的機船,向前遊動,甚至在機船倒開的情況下,仍能以7千米~13千米每時的速度跑幾個小時。藍鯨的壽命為20~30年。

22、有蹄類動物

有蹄類動物是那些以植物為食並長有蹄子的哺乳動物的泛稱。它們通常用趾尖行走,足趾頂端長有堅硬的蹄,由結構蛋白和角蛋白構成。有蹄類動物最顯著的特征是它們有適應咀嚼和研磨植物的牙齒、能將大量植物轉化為滋養物的消化道以及在硬地上奔跑的四肢和腳。此外,很多種類頭上有角,作為自衛武器。

奇蹄目動物

極蹄目動物中趾的個數為奇數個,每隻腳上有一個或三個腳趾。如:馬、螺、驢、馬來貘和犀牛等。

奇蹄目馬科,為馬和驢的種間雜交種、主要供役用。由公驢和母馬生的雜種為馬騾,又稱騾。體形偏似馬,叫聲似驢。體形較大,頸部鬃毛:尾毛及耳長介於馬和驢之間。蹄小,踵高而堅實,四肢筋腱強韌,背、肩及四肢中部常有暗色條紋。一般無生育能力。

馬來貘

奇蹄目貘科,是4種貘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具能伸縮的長鼻,尾短,皮膚厚,毛少。前足4指,後足3趾。頭部、肩部、臀部和四肢均為黑色,身體中部和後部均為白色,整體黑白分明。妊娠期390~400天,每胎產1仔,壽命約30年。分布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

偶蹄目動物

有蹄目動物中趾的個數為偶數個,每隻腳上有二個或四個腳趾。如:豬、河馬、駱駝、鹿、牛和羚羊等。小鼷鹿

偶蹄目鼷鹿科,是4種鼷鹿中體形最小的一種,也是最小的偶蹄目動物。上體毛色黃褐色,下頜、喉有白色縱行條紋,胸腹部為白色。兩性均無角,雄性有發達的獠牙。四肢細長,主蹄尖窄。妊娠期140~177天,通常每胎產1仔,偶產2仔,幼仔出生後半小時就能站立活動。我國僅產小鼷鹿1種,分布於雲南,已瀕於滅絕,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原麝

偶蹄目麝科,雄性上犬齒呈獠牙狀,露於唇外。頭小,眼大,耳長而直立。全身暗棕色,背、腹及臀部有4或5縱行肉桂色斑點。下頜白色。頸下側有2條白色帶紋延伸至腋下。體毛粗而厚密。尾短而不外露。兩性均無角,雄性外生殖器處有香腺。妊娠期6個月,多在5~6月產仔。每胎產1~3仔。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駝鹿

偶蹄目鹿科,為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鹿,體重408~635千克,肩高140~190厘米。吻部寬大下垂,雄性角巨大,分叉呈掌形,角長達180厘米,寬通常為120~150厘米。肩部有明顯隆起的峰,全身體色棕褐色,沒有斑點。每年9~10月發情,妊娠期225~237天,每胎產1~2仔。我國分布於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白花牛

偶蹄目牛科,係普通牛種,它是經高度選育而成的乳用品種。雄性體重820~1000千克,雄性體重500~820千克,世界上奶牛品種有近百個,其中最著名的大型品種為“黑白乳牛”,小型品種為“娟姍牛”。其他較著名的品種有“更賽牛”、“愛而夏”等。20世紀上半葉,我國先後從國外引進上述牛種,大多飼養於大城市,但以後僅剩下“黑白花牛”1個品種。經由黑白花牛與中國黃牛雜父,並對其後代的長期選育,已培養出中國的黑白花奶牛品種。

盤羊

偶蹄目牛科,在我國已知有6個亞種,形態特征和體形大小有較大的差異。通常體形大而粗壯,體背灰棕色或暗棕色,胸、腹部黃棕色,下腹部和鼠鼷部均為白色,臀部有白斑。雌雄性均有角,雄性角特別長大,長可達100厘米,最長可達170厘米,呈螺旋狀彎曲,雌性的角小得多。妊娠期5個月左右,每胎產1仔,偶有2仔。分布於我國內蒙古、四川、陝西、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3、馬

大約在5000萬年以前,馬的祖先便出現了。經過演化,馬的體形逐漸變大,而且開始在較為廣闊的草原地帶生活。原始的馬有四趾,為了適應草原環境和使於奔跑,三趾逐漸退化,中趾進化成了堅硬的蹄。馬的嗅覺和聽覺非常靈敏,但視覺較差,它隻能分辯出黃、綠、青、紅等基本色。馬的孕期一般是11個月,大多數在春天生下小馬。初生的小馬4~5個小時後就能自己站立起來行走。

馬的生理結構

馬和其他馬類都有適於快速奔跑的特征。通常,馬長長的腦袋上長有視野很開闊的眼睛。可以幫助它們在進食的時候發現敵人。強壯的身體上長著長長的脖子,上麵覆蓋著硬硬的鬃毛。每一條腿都十分修長,每隻腳上長著一個蹄子。馬類長著用來咬東西的大大的牙齒,和用來趕走蒼蠅的尾巴。

進化

隨著時間的流逝,馬已從原來的每隻腳4個腳趾進化成隻有一個腳趾,最早的馬是生活在5500萬年前,北美的那種和狗差不多大小的哺乳動物,4個腳趾張開著,以防陷入地麵,隨著氣候的變化,草地分布得越來越廣,一些能快速奔跑的馬類開始出現。隨著腳骨和趾骨的減少,四肢變得更輕,可以使它們更快地奔跑,擺脫敵人。現代的馬每一隻腳上都隻有一隻蹄,保護著的腳趾。

平原斑馬

奇蹄目馬科,體形及大小似家馬,全身有黑白相同的斑紋,體側橫紋直達腹部。在臀部,寬的褐紋之間夾雜有淺棕色的狹紋,四肢及腿部的隱紋特別明顯。尾端有黑色簇毛。頸鬃硬而直立,妊娠期345~390天,每胎產一駒,壽命可達20年。分布於南非北部至蘇丹、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等地。

碩果僅存的野馬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曾經生活過350多種野馬,然而幾經大自然的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缺乏遠見的開發和對野馬的捕殺,到如今野馬已經滅絕了349個馬種,僅餘下一個野馬種,這是絕對切合實際的“僅存”了。

“僅存的”叫做蒙古野馬,它產生於我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瑪納斯河流域和蒙古的科布多盆地。如此看來,我國也許是唯一在野外殘存有野馬的國家。

野馬與家馬

野馬的體格與家馬相似,但形體略小。野馬身高1.3公尺到1.4公尺,身長約2.2公尺至2.80公尺,尾長約40至60公分。這顯然趕不上家馬。但從比例上講,野馬的頭要大得多,腿要粗壯得多。野馬的頸鬃短而直立,家馬的頸鬃長而向兩側紛披,野馬沒有額毛,家馬有明顯的額毛。以上這些區別,使得有動物學常識的人一眼就能區別出野馬和家馬來。

野馬的習性

野馬的體毛呈土黃色至深褐色不一,脊背中央有一道黑褐色鬃毛,而腹部及四肢內側則接近白色。野馬的尾基部為短毛,而自尾根10餘公分以下長著長長的尾毛。

野馬棲息在草原、丘陵和沙漠的多水草地帶,喜歡群居。常常由一隻雄性公馬率領,一二十隻結為一群,過著遊牧式生活,逐水草而居。其主要食物為野草,在冬天食物缺乏時,它也會覓食積雪下的枯草和蘑菇。野馬一晝夜約食用10~20公斤野草。很耐渴,且飲水量大,喝足一次水,能兩三天不喝水,喝水時間多在清晨或傍晚。每年六月前後為交配期,雄性與雌性都會用因為爭奪配偶而爭鬥。孕期為11個月,每胎產一隻幼仔,幼仔落地後就會奔跑,約3至4年性成熟,壽命一般為25~30年。

野馬性情凶悍,聽覺與嗅覺都很靈敏,反應機敏,又極善奔跑,因而人們很難接近它,更難捕獲它。即使飼養在動物園中的野馬,也是野性十足。常與隔欄的動物尋釁打鬥,連飼養員喂食時都很小心翼翼,時刻提防遭受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