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脊椎動物17(3 / 3)

赤狐

食肉目犬科,雄性大於雌性。嘴狹長,耳尖而直立,體細長,四肢較長。冬季毛被豐厚,針毛長。毛色變異很在,通常體背麵淺黃紅色至深褐色,喉、胸及腹毛白色、灰白色或灰藍色,背部中央至尾根有隱約可見的深褐色縱紋,尾毛篷鬆。尾背麵雜有黑褐色毛,腹麵色淡。巢穴多築在林道、溪河岸邊的草叢隱藏處。妊娠期49~56天,3~5月產仔,通常每胎產4~5仔,多至13仔。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赤狐別名“草狐”,棲息範圍廣,無論森林、草原、丘陵和荒漠,甚至農田和村莊,都有它的蹤跡。赤狐性情狡猾,動作矯健敏捷,善於跳躍,並能遊泳,偶爾也能上樹。通常晝伏夜出,有時白天也外出活動。食性很雜,主要吃鼠、鳥、蛇、蛙、魚和昆蟲等,也食植物果實、漿果。狐皮是重要的製裘原料,由於毛細絨厚,色澤光潤,禦寒性強,深受人們的喜愛。

特殊的警報

赤狐的肛部兩側各生有一腺囊,能施放奇特臭味。如果獵人在設置陷阱時一旦被赤狐發現,它們就會悄悄地跟蹤獵人,並在每一個陷阱處留下一股臭味,這股味道是一種特殊的警報。當同伴經過此地時,聞到這股臭味,就知道附近設有可怕的陷阱。這樣就避免了同伴被害的慘劇。

36、熊科

北極熊和棕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熊家族中共有6個種類。大多數熊都生活在北半球,但也有一些,如懶熊和馬來棕熊,生活在南半球。生活在寒冷氣候中的熊,冬天都在穴中睡覺,而生活在溫暖地區的熊,一年四季都十分活躍。但是由於棲息地遭到破壞,又被捕殺,熊的數量與日俱減。現在它們主要都生活在較偏遠的地方。

熊的生理構造

熊都具有簡單的相同特征。它們有強壯的身體,有力的腿,每隻腳上都有五隻鋒利的爪子用來挖掘、撕開食物和爬樹。有力的下顎上長著一排鋒利的牙齒,適合於吃很多食物。熊平時用腳掌慢吞吞、四平八穩地行走,但是當追趕獵物時,速度就很快,而且後腿可以站立起來。

雜食性動物

大多數熊都是白天活動的,以植物和肉類為食,它們是機會主義者,無論碰到什麼東西,植物、水果、蜂蜜、昆蟲、魚、腐肉,都不放過。熊的視力和聽力很差,主要靠嗅覺來追尋獵物。生活在旅遊地區的熊食常以遊人剩下的食物為食,因此對遊人是很危險的。美洲的黑熊生活在森林中,主要以水果和昆蟲為食。

熊的擁抱

熊是非常好鬥的動物,在交配季節,公熊為了爭奪母熊而戰,熊打鬥起來十分凶狠,有些甚至會因此而送命。年輕的公熊時常打著玩,這就有助於提高它們的打鬥技巧。母熊和小熊常常避開大公熊和其它潛在的危險,比如人類。

家庭生活

公熊和母熊僅在交配季節才在一起,來年春天,母熊就會在一個隱藏的地方生下小熊,小型熊生下的幼熊一般都十分小,沒有毛又十分無助,在接下來的一兩個冬天內,幼熊常常和母熊呆在一起,由母熊保護它們。同時它們自己也學著如何保護自己,公熊不擔負任何撫養責任。

黑熊

食肉目熊科,吻部較短,耳朵大而圓。全身毛色純黑,胸前有1道彎月形的白斑,頸和肩毛特別長。尾短小,四肢短而粗,掌蹠粗大,前後肢均具5趾,爪強而彎曲。妊娠期6~7個月,每胎多為產2仔,幼仔娩出1周後睜眼,幼仔隨雌性生活2~3年後獨立生活。我國分布於東北、西北、華南、西南的大部分地區。目前數量銳減,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熊別名“狗熊”、“黑瞎子”。常棲息於深山老林中,因性情孤僻,往往單獨活動。它會遊泳,也能爬樹,有時能直立行走。動作笨拙,行動較為緩慢。冬季從高山處遷至低山處,入冬後使進入冬眠期,這段時間,它什麼也不吃,隻是睡覺,到了來年春天才出洞覓食。雜食性,以植物的嫩芽、草、樹根、野果、種子及昆蟲、鳥、麅和野豬幼仔為食,熊膽是名貴的藥材,熊掌是餐桌上的佳肴,同時黑熊也是著名的觀賞動物。

北極熊

食肉目熊科,北極熊頭小,頸長,體大。全身披著又厚又密的長毛。毛白色,但到了夏季轉為淡黃色。四肢粗壯,腳掌力大無窮。前足大,呈槳狀,適於遊泳,足墊有毛,利於禦寒和在冰上活動。妊娠期195~265天,每2~4年產1胎、每胎多為2仔。分布於加拿大、美國、俄羅斯、丹麥和挪威的北冰洋周邊區域。目前數量急劇減少,有關國家已采取限製狩獵的措施。

北極熊別名“白熊”,是海洋動物,棲息於北冰洋的浮冰與島嶼上。它極善於遊泳,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漂流的浮冰上度過,它能在嚴寒中橫渡30千米寬的洋麵。在冰上的行走速度可達50千米/小時,遊泳速度9.5千米/小時。主要捕食海豹、海鳥和魚類,也食植物的漿果等。北極熊的毛皮特別厚而密,是北美洲哺乳動物中經濟價值最高的種類之一。

37、浣熊科

浣熊和大熊貓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過去是被歸在同一類的。如今,科學家把浣熊又分成兩類:一類包括通常所見到的浣熊,尾部有環紋的浣熊和蜜熊;另一類則包括紅熊貓。除紅熊貓和大熊貓生活在亞洲的偏遠地區外,其它的浣熊都生活在美洲。科學家認為由於兩種熊貓是在相同的棲息地進化而來的,它們之間有許多相同的特征。

浣熊和它的親戚

浣熊家族的成員,都長著狐狸一樣的臉,柔軟的身體,長長的尾巴,有些尾巴上還有環狀的條紋,短短的腿,每隻腳上有五隻腳趾,可以用來爬樹,捕捉獵物,大多數種類都在晚上成群地在地麵或樹上捕食。除了蜜熊,大多數種類都長著棕色、紅色、灰色或白色的毛。

紅熊貓

和大熊貓一樣,紅熊貓以竹子為食,雖然腳上也多長了一個腳趾,但卻發育得不如大熊貓好。紅熊貓也吃些水果、植物和昆蟲,它們是一種群居性地夜間出來活動的動物,生活在尼泊爾、緬甸和中國的森林中。它們十分靈活,能用鋒利的爪子爬上很高的樹枝。

成功的生存

浣熊成功地在中美和北美紮了根,它們幾乎什麼都吃,什麼地方都能居住,甚至離人們居地的地方很近,或索性就住在人們的屋子裏麵。在原始生存環境中,它們通常單個出去覓食。它們用靈活的前爪捕捉獵物,如沼澤地裏的小龍蝦和青蛙,它們驚人的生存能力表明它們棲息地的範圍正在進一步的擴大。

浣熊

食肉目浣熊科,雄性體形大於雌性。體灰色或近於黑色,有的個體帶棕色和紅色。尾有5~10個黑色與褐色相間的環紋。麵部有黑色“蒙眼麵罩”標誌。麵寬而吻尖,吻不能收縮。妊娠期60~73天,每胎產1~7仔,大多為3~4仔,1歲時性成熟。分布於加拿大南部、美國,南至巴拿馬。

浣熊棲息於近水源的森林和灌木叢地區。多在夜間活動,善於在樹上攀爬和遊泳。浣熊的觸覺非常靈敏,特別是鼻部和前掌。食物一般用前肢抓住後,放入嘴中。它的食性較雜,常在岸邊或淺水中捕食魚、蝦、蟹和節肢動物以及昆蟲等。浣熊的毛長而密,且耐用,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會洗菜的熊

浣熊喜歡選擇附近有水有樹、可以做窩的地方居住。它們夜間出外捕食小龍蝦、蛤蜊、魚和青蛙等水中動物。在秋季,它們也吃堅果、漿果等植物的果實,尤其喜歡吃嫩玉米。

多數浣熊有清洗食物的習慣。當附近沒有水時,浣熊就不肯進食。但是,如果浣熊在離水很遠的地方,需要食物時,它們也會不洗就吃,隻是它們不大喜歡這種吃法罷了。浣熊清洗食物絕不是為了講求幹淨、講衛生,因為有時候清洗食物的水比食物本身還髒!而且,即使是從水中捕捉到的獵物,浣熊仍會放回水中清洗一番,在我們看來就多此一舉了。看來,浣熊隻是喜歡食物在水中泡一泡的感覺,大概它認為那樣味道才鮮美吧!

浣熊終年定居的家,通常建築在空中的樹幹裏,小浣熊便出生在這裏。浣熊每年隻生產一次,每次四胎或五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