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類細菌形體也像一根細棍,但它們不是直的。有的身體彎曲成弧線,我們稱它為弧菌,最有代表性的弧菌就是霍亂弧菌,它是引起烈性傳染病——霍亂的元凶;如果身體彎曲成一圈兒一圈兒的,像彈簧一樣,這樣的細菌就叫螺旋菌,常見的螺旋菌是口腔齒垢中的口。腔螺旋體。

假如我們把細菌切成薄片,放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就會看到它的內部結構。細菌的最外層是一層堅韌的保護層,這是細胞壁,它包裹著整個菌體,使細胞有固定的形狀。緊貼細胞壁的裏麵,有一層極薄而柔軟的富有彈性的細胞膜,別看它薄,卻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好比圍城四周的崗哨,控製著細胞內外物質的出和進,關係著細胞的生死存亡。原來,細菌的細胞膜上設置了許多關卡,隻有那些細菌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它才允許放行進入,細菌代謝產生的廢物也可以通過細胞膜排出去,其他物質則禁止通行,這種現象叫做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包裹在細胞膜內的是細胞質和不成形的細胞核。細胞質由乙團黏稠的膠狀物質組成,它相當於細菌的“生產車間”和“倉庫”。細胞質中含有高效專一的生物催化劑十一酶,保證了各種生命代謝活動的順利進行;還有蛋白質的“裝配機器”——核糖體,以及貯藏營養的“能源庫”——澱粉粒等。細菌的細胞核物質裸露在細胞質內的一定區域,沒有核膜包繞著,與高等生物的細胞核不同,隻能叫做核區或原核,正因為如此,我們把細菌稱為原核生物。核物質的主要成分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它負責細菌的傳種接代,生息繁衍。

各種細菌的基本結構都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區。同時,不同細菌還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結構,主要有莢膜、芽孢和鞭毛。

某些細菌的細胞壁外,有一層疏鬆的、像果凍樣的莢膜,它好比給細菌的身體包上了厚厚的保護層,可以幫助細菌抵禦外界化學物質的侵襲。因此,莢膜與一些病原菌的毒力有密切關係,有莢膜的細菌毒力強;不易被藥物殺死。比如,肺炎雙球菌若失去了莢膜,致病能力就大大減弱。

有的細菌在遇到惡劣的環境時,細胞內會濃縮形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休眠體,我們稱它為芽孢。像能在肉類罐頭中繁殖的肉毒杆菌,在100攝氏度的水中煮七八個小時才死亡,就是因為它在高溫下形成了芽孢的緣故。芽孢為什麼具有這麼強的抵抗力呢?原來芽孢的含水量特別低,細胞壁厚而致密,對寒冷、高溫、幹旱和化學藥劑的抵抗能力很強。當遇到合適的環境時,芽孢又重新長成細菌體。因此,在食品、醫藥。衛生等部門都以殺死芽孢為標準來衡曩滅菌是否徹底。

如果你用牙簽挑一點自己的牙垢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許多細菌是非常活潑好動的,它們不停地你推我碰,四處亂竄,很是熱鬧。原來,有些杆菌和螺旋菌長有運動器官——鞭毛。鞭毛是從細菌內部長出的又細又長的絲狀物,由於鞭毛的旋轉擺動,就可使細菌迅速運動。細菌的運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許多細菌的運動速度平均為20~80微米/秒。單從這個數字來看,似乎它們跑得很慢,但如果與它們的身體長度相比,會使我們很驚訝!研究發現,跑得最快的獵豹每秒鍾可跑出30.48米的距離,折算起來,每秒鍾也隻能跑出其身體長度的25倍,而細菌每秒鍾的運動距離可達到自身長度的50~100倍。由於鞭毛太細了,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很難看到,隻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鞭毛十分複雜而精細的結構通常球菌沒有鞭毛。

細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與人類和大自然關係最為密切的一類微生物。因此說,細菌是微生物“小人國”的主角。絢麗多姿的黴菌

微生物世界中色彩最豔麗的是黴菌,人們最早認識和利用的微生物也是黴菌。2000年前我國古代用於製醬的曲黴,製作腐乳和豆豉的毛黴,以及日常製作甜酒的根黴,都是黴菌。人們最早發現和應用的抗生素——青黴素,就是由黴菌中的青黴產生的。黴菌很容易在含糖的東西上生長,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比如麵包和水果,沒放兩天就長綠毛,夏天炎熱潮濕,連家具上也毛絨絨一片,黴味衝天,更不用說農民伯伯糧倉中的糧食了,有資料表明,全世界由手黴變而白自浪費的穀物約占總量的2%,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