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天花病廣泛流行,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英國鄉村醫生琴納驚異地發現,麵對令人驚恐戰栗的天花,擠牛奶的姑娘們卻沒有一個生病。這是什麼原因呢?他進一步研究得知,原來姑娘們在擠牛奶時,手無意中接觸了牛痘的漿液,牛痘病毒就從手上細小的傷口進入人體,雖然手上出現了寥寥無幾的痘疹,但姑娘們對天花病毒從此具有了免疫力,這一發現使他大受啟發,在經過一係列實驗後,他為一個小男孩接種了牛痘,成功地獲得了預防天花的免疫效果。這是人類用科學方法免疫防病的開端。

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人們已經研製出了多種疫苗,用來注入人體,抵抗各種疾病的襲擊,有效地控製了天花、麻疹、霍亂、鼠疫、傷寒、流行性腦炎、肺結核等許多傳染病的蔓延。

那麼,人體注射了疫苗,為什麼能預防傳染病呢?疫苗、菌苗都是利用微生物製成的,所以稱為生物製品。絕大多數生物製品對人體來說,是一種大分子膠體的異體物質,人們把它稱為抗原。當抗原進入人體後,它可以刺激人體內產生一種與其相應的抗體物質。抗體具有抑製和殺滅病原菌的功能,這便是人體內的免疫作用。例如種牛痘所以能預防天花,就是因為預防接種後,抗原物質作用於人的機體,除了引起體內先天性免疫增強外,還能刺激人體內產生大量抗體和免疫活性物質——轉移因子、幹擾素等,這樣,人體對再侵入的天花病毒就具有自動獲得免疫力了。單細胞蛋白

當今國際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新食品。它們的樣子很像雞、魚或豬肉,但卻不是農家飼養的畜禽製品,也不是耕種收獲的五穀雜糧,而是用微生物生產的微生物蛋白製成的,有人稱它為“人造肉”。

我們知道,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一切有生命的地方都有蛋白質,微生物當然也不例外。不過到目前為止,能夠擔當生產微生物蛋白的菌種還不多,主要是一些不會引起疾病的細菌、酵母和微型藻類。因為它們的結構非常簡單,一個個體就是一個細胞,所以這樣的蛋白又叫單細胞蛋白。

在生產單細胞蛋白的工廠裏,人們為微生物安排了最適宜的居住環境,這就是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發酵罐,罐裏存放著適合不同種類微生物“胃口”的食料,保證它們在這裏能吃飽喝足,迅速繁殖。當發酵罐裏的微生物繁殖到足夠數量時,便可收集起來加工利用了。

單細胞蛋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的蛋白質含量可達到40%-80%,遠遠超過一般的動植物食品。而且單細胞蛋白質裏氨基酸的種類比較齊全,有幾種在一般糧食裏缺少的氨基酸,在單細胞蛋白裏卻大量存在。另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這也是一般食物所不及。正是由於單細胞蛋白具有這些突出的優點,現在人們用它加上相應的調味品做成雞、魚、豬肉的代用品,不僅外形相象,而且味道鮮美,營養也不亞於天然的魚肉製品;用它摻和在餅幹、飲料、奶製品中,則能提高這些傳統食品的營養價值。在畜禽的飼料中,隻要添加3-10%的單細胞蛋白,使能大大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和利用率。用來喂豬可增加瘦肉率;用來養雞能多產蛋;用來飼養奶牛還可提高產奶量。在井岡黴素、肌苷、抗菌素等發酵工業生產中,它又可代替糧食原料。單細胞蛋白用途廣泛,前程遠大。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糧食和飼料不足的情況日益嚴重。麵對這一嚴峻的現實,開發利用單細胞蛋白已成為許多國家增產糧食的新途徑。若以蛋白質含量計算,1公斤單細胞蛋白相當於1~15公斤的大豆。建立一座5隻100噸發酵罐的工廠,可以年產5000噸單細胞蛋白,相當於5萬畝耕地上種植大豆的產量。

單細胞蛋白的生產向人們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在現代科學技術培育下,也許用不了多久,用單細胞蛋白製成的飯菜,就會出現在你家的餐桌上。乙醇

乙醇,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酒精。純乙醇的沸點為785℃,很容易燃燒,在世界麵臨能源危機的今天,開發利用乙醇作動力燃料,正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有的國家把乙醇摻進汽油裏混合使用,稱為醇汽油,效率甚至比單用汽油還高。產糖量居世界第一的巴西,完全用乙醇開動的汽車,已經在聖保羅的大街上奔馳了。

生產乙醇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酵母菌。它能夠在缺氧的條件下,開動體內的一套特殊裝置——酶係統,把碳水化合物轉變成乙醇。近些年來人們又陸續發現,微生物王國中能夠製造乙醇的菌種還不少,比如有一種叫酵單孢菌的,它的本領比酵母菌還高,不僅發酵速度快,生產效率高,而且能更充分地利用原料,產出的乙醇要比酵母菌高出8倍多,很可能是更為理想的乙醇製造者。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微生物用來生產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甘蔗、甜菜、甜高粱等糖料作物和木薯、馬鈴薯、玉米等澱粉作物,現在人們找到了一種廉價的原料,這就是纖維素。

纖維素也是碳水化合物,而且在自然界裏大量存在,許多綠色植物及其副產品,如樹枝樹葉,稻草糠殼等等,幾乎有一半是纖維素,用它們作原料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然,用纖維素作原料對酵母菌來說,將發生極大的困難,也就是說很難施展它的發酵本領。不過有辦法,人們早就從牛、羊等牲畜所以能吸收纖維素的研究中發現,微生物中的球菌、杆菌、粘菌和一些真菌、放線菌,會分泌出一種能催化纖維素分解的酶,叫纖維素酶。用這種纖維素酶先把纖維素分解成單個葡萄糖分子,然後酵母菌就能把葡萄糖發酵變成乙醇。更令人讚歎不已的是,有一種叫嗜熱梭菌的微生物,它們居然能一邊“吃”纖維素,一邊就“拉”出乙醇來,那就是更簡單了。在日本和韓國等地,利用木黴和酵母菌協同作戰,也成功地用纖維素生產出了乙醇。

微生物利用纖維素作原料生產乙醇,為乙醇登上新能源的寶座鋪平了道路。由於這些原料都來自綠色植物,所以有人把乙醇稱為綠色的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