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玲這樣的情況屬於人格障礙,俗稱為“成人幼稚病”,屬於“彼得·潘綜合症”的一種。導致阿玲出現這樣的“心病”,和她從小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大關係。從小到大,阿玲都是生活在父母包辦的環境中,工作、生活各個方麵的事情,父母都替阿玲考慮好了,長期下來,阿玲把自己的角色一直定位成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而且越來越不願意長大,也失去了主見。
像阿玲這樣拒絕長大的例子並不少。29歲的大剛是一家廣告公司的項目經理,但他的筆記本電腦上竟然貼滿了蠟筆小新、超人的貼畫,就連穿衣也是“兒童化”明顯,經常穿著迪斯尼的T恤;26歲的小林經常穿娃娃裝、梳娃娃頭,腳踩綁帶的平跟鞋,背著加菲貓的卡通包,舉手投足還是個孩子。
“成人幼稚病”這類心理障礙,我們許多青年都有,並沒有明顯的區別,這與家庭教育的環境密切相關。比如,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其應承擔的責任;此外,父母中的一方在婚姻關係中不能得到滿足和慰藉,如父親長期在外,母親感到孤獨和空虛,與孩子結成過度緊密的關係等。在這種情況下,母親需要一個永遠長不大、不會離開的孩子,孩子就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角色。最後,因為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即使父母發現問題,想將孩子推出家門、推向社會,往往也為時過晚。
現在不少青年人,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裏備受嗬護有的甚至10多歲了,還和父母一起睡覺。雖然後來結婚了,但心理上總是沒有斷奶,柔弱的翅膀也就不會飛翔。由於他們拒絕成長,因此就出現了許多婚姻問題,他們的責任感差,依賴性強,心理脆弱,優柔寡斷,以自我為中心,小家子氣等。這不僅難以承擔家庭責任,還使他們不會處理婚姻矛盾。
這些心理幼稚病現象會嚴重影響青年的身心健康和人生發展,其具體表現為:
(1)在心理情緒表現上
有時率性而為,待人接物很少深思熟慮,多憑一時之愛好;喜怒皆形於色,胸無城府,極少對人設防,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好奇心重,精力充沛;喜歡幻想,常常做夢。
(2)在信仰意識表現上
知道金錢和權勢的魅力不可阻擋,但還是堅信情義無價;盲目樂觀,盡管知道世間有太多醜惡、虛假和黑暗,但還是相信公理正義,相信紅塵有情、有愛、有美好的事物。因此,在他們眼中,身邊每一個人都是誠心待我,壞蛋總是在自己的世界之外;盡管曾經無數次被那個最信任、親近的人背叛、欺騙和愚弄,但還是相信愛情。認為人是世上最可憐的動物,願意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被人斥為沒有原則,濫施同情。
(3)在行為習慣表現上
頗有馬大哈的做派,常常丟三落四,顧此失彼。不會察言觀色,常常一廂情願,以至於好心辦壞事。
2、認識心理幼稚病的產生原因
英國谘詢與心理療法聯合會的菲利浦霍德森說:
成年人自由地和孩子討論一些問題,這可能是好事。但是,如果家長開始擔當孩子的角色,模仿他們的行為,與他們的朋友混在一起,那就值得警惕了,因為這說明他們自己的生活缺乏某些東西。這有時會讓孩子覺得壓抑,年輕人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
(1)心理滯留
如果我們青年患有心理幼稚病,那麼自始至終固結在童年幼稚的心理水平上,即使到了成熟的年齡,而人格特征仍然固結在兒童的水平,這就是心理滯留。心理滯留的主要表現是依戀父母,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形成心理滯留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我們的父母采取陳舊的教育方式把我們曾經束縛在繈褓之中,讓小時候的我們過著半寄生的生活。青年的心理滯留總是用兒童的眼光審視成人的世界,用兒童慣用的家庭方式處理成人的複雜的社會問題,因此,總是陷於挫敗感的困擾之中,缺乏基本生存的安全感,人格的主體地位和自我評價係統尚未充分地構建起來,過分地關注別人的外部評價。
童年是我們青年的搖籃,然而我們永遠蜷縮在搖籃裏,就不可能成熟起來,也就不可能進入人生的高級階段,就不可能進入創造性活動的階段。
(2)心理退行
如果我們的青年在某些方麵已經得到成熟和發展,一旦遭遇困難便不敢繼續向前行進,而又重新退縮到童年的安樂窩,這就叫做心理退行。
誕生並不是一個動作,而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向成熟行進的過程。我們從母體裏誕生之後,還要從母親心靈的子宮中繼續誕生。向成熟的行進一旦終止,向幼稚的退行亦即開始。因此,我們要幫助青年堅持向成熟行進,而不再向幼稚退行。
(3)心理僭越
在古代,諸侯盜用了天子的徽號叫做僭越。在這裏,我們借用僭越一詞,表達人格幼稚性的一種表現,就是指兒童超越父母的輩分,淩駕於父母的輩分之上,民間叫小皇帝,小太陽。父母不和總打架,孩子從中調解,但是父母雙方誰也不重視孩子的意見,迫使孩子僭越到父母的輩分上去,大耍威風,借以平息父母的糾紛。有的孩子同父親或母親單方麵結盟,以對抗另一方。
心理僭越的結果,是孩子說了算,父母靠邊站。心理僭越之所以能夠得逞,有一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幼稚,隻要孩子以幼稚的麵目出現,父母就會感到束手無策。
心理僭越者有一個共同的口號,那就是“人人平等”。從法理上說當然是人人平等的,然而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子女並不同處於一個輩分。他們講平等的目的在於通過平等這個跳板僭越到父母的輩分上去。倫理觀念的喪失,是導致僭越的根源。
(4)心理襲取
就是指在不知不覺中將別人的心理行為模式竊為自己所用,這個“別人”通常就是父母。假如父母用非正常的手段對付他們的孩子,孩子就可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用同樣的辦法對付他的父母。到了學校或社會,繼續沿用同樣的手法去對付別人。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兒童本人的自覺意識並不知曉。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青年患有心理襲取,那就不滿意自己了,容易采取自己不願意采取的方式去應對現實,因為所厭惡的思想和行為就在自己的身上表現出來,於是就不可避免地將敵意投射到自身,這就是所謂內投射。這樣的青年總感覺到,自己已經是像父母一樣的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悲劇於是發生了。
心理襲取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襲取了被自己厭惡的別人的壞東西,就混同於那個人,達到心理僭越的目的。“你是壞人,我比你更壞!”於是自然敵意就投射到自身,攻擊的對象也就轉向自身,轉向內部,自我輕蔑、自暴自棄就是這樣發生的。
(5)心理異化
每一個人都擁有自身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本體特征,這種本體特征一旦被遮蔽或被幽囚,他就容易陷於心理異化的災難之中。
我們許多父母總是希望把孩子馴化成他們自己一樣模式的人,以便他們沒有達成的目標由孩子來實現,就像接力棒一樣傳遞給自己的孩子,民間叫做接班人。然而,他們又往往忽視一個事實,那就是兒童的天性和自性,本性和天根。被異化的兒童即使到了成熟的年齡,也仍然像一個孩子不可能真正地成熟起來。
處於心理異化之中的個體理所當然地無法完成任何事情,因為他不可能全部地被異化,它隻能部分地被異化,於是就陷於了人格分裂的狀態,一個人格要做什麼,另一個人格不要做什麼,就陷入了不可調和的內部衝突之中。
(6)心理迷失
當我們青年陷於心理幼稚的困擾時,那麼整個精神和整個人格就會陷於崩潰的邊緣,或者找不到自我,或者陷於一種自我迷失的狀態。在自我迷失的狀態下,那就會感到自己已經不是自己了,而是“另一個人”。
如果完全成為“另一個人”,這就是人格分裂;如果部分地成為“另一個人”,這就是人格衝突與並存。在許多情境下,我們的青年如果找不到自己,那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了。那麼我們青年如何與外界交往呢?時而用“另一個人”的方式,時而用自己的方式,於是就會陷於精神崩潰和人格瓦解的絕境。
3、克服心理幼稚病的方法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講,我們每個人都是兒童、家長和成人的集合體,這三種元素的和諧統一,才表現為完美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我們青年人如果兒童性格和心理元素過多,就會一味追尋快樂,選擇依賴,逃避責任,從而誘發“成人幼稚病”。
(1)要重視諾言
要克服心理幼稚,首先要學會成熟。嚴格要求自己絕對不出爾反爾,對自己的每個承諾都要相當重視,特別是在許願之前要周密考慮,自己的話是否真能兌現,如能兌現才說,要言出必踐。
要讓每一句話都讓人覺得放心、可信任。滿嘴跑火車、亂放空炮、遲遲拿不出行動,這是不成熟的行為。
(2)不誇誇其談
不隨隨便便高談闊論,學會把握適當的沉默,說話聲音清晰但不亂嚷。有些青年人喝點酒隨便就把自己的小經曆、小故事拿來滿桌子大講,不用喇叭半屋人都能聽見的,這種行為最多隻能博取聽眾一笑,誰也不會把那五花八門的所謂“奮鬥之路”放在心裏。
(3)要含蓄內斂
要經常讀書,接受新事物新信息,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但不得張揚,才華隻在必需的時候才展現出來,決不要為了滿足虛榮去刻意賣弄。要如醇厚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4)要心胸寬廣
不斤斤計較,不貪圖小便宜,不在乎吃點小虧,不喋喋不休地抱怨這抱怨那。眼光從不被瑣碎事務絆住,對於家庭中的小爭吵,經常是“首先回頭的天使”。
(5)不以我為中心
尊重自己,更懂得尊重他人。善於換位思考,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不強求別人遷就自己,善於同別人合作。凡是說“我怎樣怎樣”的人,是典型的小皇帝脾氣,還沒長大。
(6)勇於承認錯誤
不頑固,能接受不同意見,善於采納好的建議。對於自己的不當決策,勇於承擔後果,從不找借口搪塞推諉。
(7)要意誌堅定
要有處變不亂的心理素質,一旦確定自己奮鬥的目標,就朝著它努力,遇到挫折,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及時修正方向,但決不輕易言退。
(8)要幹淨整潔
尊重自己的外表,留最適合自己的發型,下巴幹淨沒有胡子,麵部不油膩,不留長指甲。衣服不一定要名牌,但整潔大方,不會穿得皺巴巴的。決不會穿黑皮鞋配白襪子,穿著西服去旅遊等。
(9)要尊老愛幼
要有愛心,要有社會責任感,要有傳統的美德。學會給老人和孕婦讓座,會給受災地區捐款捐物,會幫助失學兒童,會義務獻血……這些事情不一定全做,但決不會什麼都不做。
(10)有業餘愛好
不是隻知道工作的機器人,懂得用業餘愛好來調節自己緊繃的神經,工作休閑兩不誤,使生活有情趣。
總之,青年朋友們要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中學會如何尋求自己的生存方式,並以快樂健康的心態過好屬於自己的成年期。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當你知道了幼稚病的危害和具體表現以及怎樣消除的方法後,我再給你推薦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用以你克服心理幼稚病:
一是進行心理治療,成人幼稚病往往會對你的人際關係產生重大影響,這種病症一般難以用藥物治愈,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心理治療。你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觀單靠說教是很難徹底改變的,應由我們心理專家和你的親人一起來進行長期地專業幹預治療,迫使你麵對現實,認識到你已長大了。
二是要培養獨立性,預防幼稚病要從小做起,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獨立的性格和生活的能力,從而預防成人幼稚病。要通過參加一係列活動,特別是社會實踐活動,使你更多更全麵地了解社會,學習生活技能,培養獨立處事的能力。
如果你患有嚴重的心理幼稚病,最好是用“脫敏”方式來治療,你不要一味地接受家長的保護,你應獨立地完成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小事情”,例如獨自上街買菜、去商場或超市選購一些生活用品、晚上獨自睡在一個房間等。然後逐漸讓你做到遇事獨立思考,例如外出旅遊讓你自己選擇景點或景區等。還應定期或不定期地製造一些從簡單至複雜的挫折性“作業”,讓你獨立思考並獨立完成。第三節要從心理早衰的陰影中走出
心理早衰是一種消極情緒,也是一種心理疾病,我們在心理上究竟是年輕還是衰老,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自己的心理暗示決定的,心理上認為自己年輕,自然精力充沛、身心健康,如果心理上認為自己老了,那麼身心都會衰老。
其實,就一個人的生命來說,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自然法則,我們無法阻止自己身體的衰老,但卻可以保持自己心態的年輕,所以青年朋友要善於從心理早衰的陰影中走出。
1、認識心理早衰的表現
早衰是指人並非老年者,身心狀況卻似老年一般。心理早衰的主要特征:經常感覺“心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記憶力也開始下降;對生活沒有興趣,提不起精神;開始多疑、敏感,在小事上經常與人爭執,不夠寬容;固步自封,沒有改變現狀的願望和激情;對新生事物難以接受,很難適應新的環境,缺乏創造力。在心理學研究中發現,76%的人在體質衰老之前,都有心理衰老的跡象。
曉雅大學畢業後在一家網絡媒體工作已經三年了。因為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經常感到眼睛疲勞,頭部發緊,精力不足,心累得要死,而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記憶力和理解能力都下降。別人隨便問她一個問題,她都要半天才反應過來。
以前她很喜歡打扮,但是現在,她的生活全部簡單化,工作沒有新意,自我感覺接受新事物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弱,創造力和事業心也幾乎磨得沒有了。雖然她知道這樣不好,但是又沒有改變現狀的願望,情緒始終沒有高潮期。